天水方言:干办
天水人在办理红白喜事(办事情)时,把帮忙办事的人称为“干办”,而把随份资参与称为“跟事情”,也称为“跟干事”。
所谓干办,就是帮忙办事的人,也可用作动词,表达做事行为,口语发音为“干盘(办)”。
过去普通民众做事情(如婚丧嫁娶),需要人们帮忙参与,参与的人越多说明主家的人缘(现在叫人气)越好。当然不管是红事情(婚礼)还是白事情(葬礼),都有一定的乡俗仪轨,办事情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这些流程把礼仪做圆满,除了执行仪轨,还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比如迎接客人,招待供席,送递茶水,以及帮厨备菜,挑水洗碗等等,这些帮忙做事的统称为干办。
从办事情的组织形式来说,主家是董事会,总管是总经理,此外就是干办和喝礼(现在叫司仪或主持人)。一般在事情之前,根据主家要求帮忙参与的人会由总管根据各自身份,年龄,特长等条件制定一个执事图,喜事就会用红纸书写对外张贴。事情当日总管会坐在正厅门口坐镇指挥,调度人员,安排礼仪程序。一般来说,总管和喝礼是一肩挑的,这样更加方便,有时候一些总管德望兼备却因老迈会由年轻一点的出面喝礼,自己坐镇。
整个事情由喝礼吆喝指挥,干办必须在听到指令后集体大声呼应,这样对宾客来说显得特别有礼和热情。比如办喜事时,当一个客人进门,迎客的迎接并安排就坐时,喝礼的就大声喊道,“厨工,一位客的干粮”,然后厨房内所有人员大声集体应答。这样的场面因喝礼和干办之间的呼应而热闹不已。
至于葬礼,虽然不能热闹,但葬仪过程是需要干办们好好配合的,如在下葬时,喝礼的人就需要特别熟悉仪轨,还要有高的嗓门,让参与葬礼的人确实感觉到一种仪式的厚重,像三阳川至今保留着下葬前的五排纸的祭祀仪式,喝礼在指挥仪式时,调度着逝者的孝子的哀哭的出声与停止,当需要孝子磕头谢孝时,喝礼的高呼:众亲友,众乡邻,众干办;木工,土工,厨工;叠孝的,抬丧的,掩墓的,孝子磕头着哩!
可见,干办就是一批帮忙做事的人的总称。
实际,严格来说,干办不是天水方言,而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汇,只不过至今仍然存在于今天天水人的日常和生活之中。
资料显示,作为由两个动词联合组成的名词(相当于英语中的动名词),按习惯就是指完成动作的人,因而所谓干办,指干活和办事的人。从词源来说,它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就是“干办公事”,原来称为勾当公事,因为避宋高宗赵构名讳而改。
如《宋会要辑稿 方域二 行在所 临安府》条:
九月七日,诏:「将来巡幸,驻跸扬州,可行下知扬州吕颐浩修治城池,差膳部员外郎陈兖干办顿递行宫一行官吏将佐军兵安泊去处,虞部员外郎李俦干办舟船并桩办粮草,发运使李佑、淮南转运使李传正并差随军转运使。
这里的干办是“负责办理”的意思;
六月十八日,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干办万寿观陈思恭言:万寿观在京日有皇帝本命殿,每遇圣节,本府降圣、三元等节,修设清醮,祝延圣寿。
这里的干办,意思和上条一致,但作为名词,几乎和我们今天的“项目经理”是一个意思。因而衍生出“干办官”一词,如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外 苑》条:
高宗建炎三年四月罢,绍兴五年五月复置。本堂系掌管皇子国公听读,提举官、干办官各一员,以内侍官充。手分二人。
所谓干办官就是一个官职名,泛指负责办理具体的官员。
所以“干办”在宋代就已形成,成为一个负责具体办事和办事的人的通称,可以类比今天的公务员之称谓,但从字面和具体应用来说,干办都是对特定事项而言的。
干办在后世应该比较普遍使用在官话系统,但是所谓干办公事,慢慢向底层百姓转移,主要指跑腿办事的人,如《金瓶梅第18回 赂相府西门脱祸 见娇娘敬济销魂》:
蔡攸深衣软巾,坐于堂上,问道:“你是那里来的?”来保禀道:“小人是杨爷的亲家陈洪的家人,同府中杨干办来禀见老爷讨信。不想杨干办先来见了,小人赶来后见。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邵王教干办去分付临安府,即时差一个缉捕使臣。
《警世通言.卷七.陈可常瑞阳仙化》:
郡王点看什物,上轿。带了都管、干办、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钱塘门。
显然,干办由干办官,最终沦落成了专管买办事务的奴仆。
作为天水方言,传承了这词在后世专门办理力气活的身份。所以在过事情时的干办就是指帮厨、洗菜、挑水、供席、洒扫等具体力气活的人。
现代文明的西风东渐,对地处西北内陆的天水虽然有影响,一些新潮的词语虽然也逐渐成为本埠的常用语,但民间仍然顽强的保存着像“干办”一样的古语词汇,实在是令人唏嘘的,它们甚至可以成为探寻伏羲传说、历代文明的活线索。如果天水人把常用的古老词汇打包申遗,或许也是洋洋大观的。 (202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