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四)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0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2

   释  解      

孔老师在平时谋事和行事之时,总是能够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精微,达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和谐,从而彰显仁德礼乐的道义。老师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已经自觉地断绝了平常人难以克服的四种毛病:一无凭空猜度的主观臆想之心;二无意气用事的武断必是之心;三无拘泥己见不知顺时变通的固执之心;四无自以为是不知从善虚怀的大我之心。正是由于老师的行事处世之心有别于常人,无此四种妄念之心,故能廓然大公,物来顺应,顺理而百应,因而成就了其天、地、人和谐而不相害之大体的心灵境界。

03

   释  字      

《说文》:絶:断丝也。从糸从刀从卪。情雪切。𢇍,古文绝。象不连体,绝二丝。

《释名》:絶:截也,如割截也。

汉字“绝”的甲骨文从刀从糸,会以刀截断丝之义。《说文》“从糸从刀从卪”,本义是割断、断绝、切断、断开之义。引申为抛弃,免除、杜绝。

《说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於记切。

《玉篇》:意:志也。思也。

汉字“意”从心从音,用心音会心思之意,表示音(言)为心声,从心察音(言)而知意也。因此意是个人意愿的,是主观的,是由内向外的。本义为心中的想法、心意、心思,由心意引申为意思、志向等。又作动词,指意料、猜想、凭空猜测等义,由猜测引申指怀疑。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麻冕之礼”的变和“拜下之礼”的守,让弟子从变和守之中体悟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礼的内在和谐之精神,从而能在仁德道义至善的实践中把握礼的守变准则和标准。本章通过弟子对老师平时谋事和行事时的原则心要的总结,让人们体悟老师达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圣贤境界的谋事和行事的心要大法。老师在平时谋事和行事之时,总是能够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精微,达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中庸和谐,从而彰显仁德礼乐的道义。老师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已经自觉地断绝了平常人难以克服的四种毛病:一无凭空猜度的主观臆想之心;二无意气用事的武断必是之心;三无拘泥己见不知顺时变通的固执之心;四无自以为是不知从善虚怀的大我之心。正是由于老师的行事处世之心有别于常人,无此四种妄念之心,故能廓然大公,物来顺应,顺理而百应,因而成就了其天、地、人和谐而不相害之大体的心灵境界。

本章需要注意把握住孔子的谋事和行事的心要原则和方法。本章通过孔子的绝四,表明孔子已至随心所欲之仁德境界,同时道出了圣人的行事之心要,期望修行的君子能够通过通过自身的体悟和把握,从心要之处实践,培养公心,克制私欲,修正群己关系,以成就大我之心。丁纪在《论语读诠》中说:“意则难得事物之实,必则常不由乎当然而逞侥幸,固则执活理为死理,我则以理来殉我之私欲。以病症言之,此是四种病:意为方法上病,必为动机上病,固为原则上病,我为态度上病。然,四病又牵连,……圣人不如此,于四者自然不有,非禁除之而后无也,……学者虽学为圣人,然,平日工夫不能如圣人之行若无事,倘欲'绝四’,当自根由处下手,……而此四者一日不去,势将引逗得百病丛生也。病根既自'我’而起'意’,'诚意’则能'毋意’也;病症既'意’、'必’、'固’而尽归于'我’,'存天理’、'止于至善’则能'毋我’也。虽然,学者不可望其片刻之消绝,一事上去一分意、必,一日中少一分固、我,渐渐无害于我德,是所期也。”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