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孙洁讲《内经》:人的灵智是如何产生的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亦心
编辑:亦徳
小编导读
今天是我们“精气神”的最后一篇了。为了方便大家的回顾和复习,小编将“精气神”的所有篇目列在下方,小伙伴们可以点击下方的蓝色文字进行回顾复习。
人的灵智是如何产生的(今日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孙老师来学习精气神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灵枢·本神第八》的一段条文,看看人的灵智是怎样产生的。
最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也是整个精气神里面,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灵枢·本神第八》的这段文字。
原文
《灵枢·本神第八》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段条文我们一定是要背的。
这段话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我们整本《内经》里面,唯一的一个地方来描述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的产生全过程的。
所以,一切神志病的发生和治疗,基本上都要从这段话去理解。
首先,“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句话就很抽象。
什么叫“德流气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这种类型的语句,我们在《内经》里经常会看到。
天怎么样,地怎么样,这种语句我们看的非常的多,其实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嘛,反映的就这个意思。
那有人说,它更具体啊,它讲了“德”和“气”。
“德”和“气”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么?我不知道。
不知道不要紧,我们可以查书,对不对?历代注家没有一个对“德”和“气”做出具体解释的。为什么?因为“德”和“气”本来就不指任何具体的事物。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个“德”是什么“德”啊?放到现在,我们还是不知道。“藏德不止,故不下也”的“德”是什么“德”啊?“五德”,五行就是“五德”,这个德”是什么“德”啊?也不知道。
这个“德”,它没有具体的含义,一定要说他有具体的含义,那就是天地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有类“道”者也,所以《道德经》、《道德经》嘛,德和道是类似的,没有的具体意象上的指代。
那这个“气”呢?这个“气”也没有具体的含义。
“地之在我者气也”,我们很容易把这个“气”理解为“五味”,或者说“五谷之气”,如此等等。不是的,没这么具体。
这个“气”是跟“德”相对应的。所以“地气”实际上就是有形的东西,或者说可以化为有形的东西。
“德”会变的有形么?“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所以德不是有形的。而且它也不会化为有形的。
“气”不一样,“气”可以有形。
这就是“德”和“气”的区别。
那么“德流气薄”的“德”是“流”的。
“流”是什么意思啊?“流”是变动,所以“德”这个规律它不停的在发挥作用,它不停的在变动。“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它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同时呢,“气薄之”,“薄”就是“迫”的意思,气迫于什么?“气”受制于“德”的这个规律的约束,发生各式各样的变化,那么就产生了万物。
而这万物之中,有什么啊?德流气薄人乃生。但是又何止是人呢?天地万物,是不是也都是德流气薄而生的。
所以这句话,所有的注家解释的都非常的哲学化,我们就不举具体的例子了。
那我们怎么去理解它呢?我们就把它翻译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它只不过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来强调这个点而已。
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后,神明灵智渐次而生的过程。
首先, “生之来谓之精”,先天而生的这个东西,它就叫做精。所以《灵枢·决气》里面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一样的是出自《灵枢·决气》里的东西:“故人始生,先成精也。”看到这两句,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另外一句,就是“两精相搏,谓之神”,是吧。
我们怎么去鉴别它们呢?
既然讲到了“精”,我们就必须要辨析一下,中医里面诸多“精”的概念。
在辨析之前呢,《医学指要》的这段话讲的非常的清楚,是我辨析的一个基础所在。
《灵枢》曰:生之来谓之精。此先天元生之精也。《素问》曰:食气入胃,散精于五脏,此水谷日生之精也。然日生之精,皆从元气所化而后分布其脏,盈溢则输之于肾,故曰:五脏盛乃能泄。若饮食之精遇一脏有邪,则一脏之食味化之不全,不得与元精俱藏而时自下矣。故肾之阴虚则精不藏,肝之阳强则气不固。若遇阴邪客于窍,与所强之阳相感则精脱而外淫矣。
他说啊,“《灵枢》曰:生之来谓之精。”这是什么精呢?这是先天元生之精。
《素问》里面还说“食气入胃,散精于五脏”,这也是精,这是“水谷日生之精”。
人每天都要吃饭啊,吃饭就是有水谷入胃啊,水谷入胃就会有精华产生,这就是日生之精。
“然日生之精,皆从元气所化而后分布其脏,盈溢则输之于肾”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啊?
所谓“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精从哪来啊?水谷之精所化,所以,“五脏盛乃能泄”,泄于哪里啊?泄于肾而藏之。
有了这段话做基础,我们就能理解各种“精”之间的关系了。
先天之精藏于肾,这也是肾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肾精是不是只有先天之精呢?就不是。
“日生之精”也可以化生肾精,“日生之精”不仅仅可以化生肾精,它还可以化生五脏六腑之精,然后五脏六腑精之有余者,肾受之而藏,共同的组成肾精。
而肾精的其中一部分,精微中的精微,“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为生殖之精。
这个生殖之精藏干什么呢?女子藏于女子胞,男子藏于精室,然后就可以“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对吧。阴阳和的时候,“生殖之精”就能够溢泄,溢泄是什么意思啊?就是排出来的意思。排出来之后,生殖之精相结合,于是“常先身生,是谓精”。
那这个“是谓精”的“精”还在原来这个人的体内么?不在了,对不对?他已经变成下一代了。
之所以我们在这个概念上经常会产生混淆,就是因为这里实际上不是一个人,他涉及了三个人,涉及到了下一代。
所以,只要我们把下一代的问题解决了,那么match这些肾精,或者说“精”的变化,我们就都搞清楚了。match
好,我们看看这张图。
我们想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所谓的肾精亏虚,至少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肾精的亏虚;一种是肾中生殖之精的亏虚,这个意思是不一样的。
不管是哪种样子的亏虚,我们要从哪种角度去治疗呢?我们要去补充它。
怎么补充呢?“先天之精”肯定是没法再直接补充了。“先天之精,禀赋于父母”,自从生出来你就没机会再补充了。
那怎么办呢?后天滋先天,就可以通过日生之精来补充它,对吧。还可以通过什么啊?你如果五脏六腑的功能强劲,那么就产生足够多的精,其盈溢也就更多,对不对?也能够来补充它这个“先天之精”。
所以,补肾精,除了补肾填精以外,还要健脾,还要养五脏。这是开源。
那当然还要节流,少一点生殖之精跑掉,那么就会好了,对吧?这里是为什么中医老是讲“房劳过甚”,因为开源、节流都重要。
前面既然讲了,“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里又有“两精相搏,谓之神”,那这二者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通过我讲的这个肾精的变化,现在大家自己想想,能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么?
好,不要紧,其实《太素》里面就有对它做出的解释,他说:
即前两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灵者谓之神者也,即乃身之微也。问曰:谓之神者,未知于此精中始生?未知先有今来?答曰:案此内经但有神伤、神去与此神生之言,是知来者,非曰始生也。
他前面说“两精相搏共成一形,一形之中,灵者谓之神者也”,现在你又说“两神相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因为《内经》里面有神伤、神去、神生,所以啊,这个东西不是“始生”,是“始来”。
什么叫不是“始生”,是“始来”呢?就说这个“神”啊,是“两精相搏,已成其形”以后,再来而居之,是谓神。
还没懂的话,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句话“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至,乃成为人”。
到了“五脏已成”这个时候才 “神气摄心”神在这个点儿才“来而居之”,然后再生魂魄,“魂魄毕至,乃成为人”。
这两段文字结合在一起,能够懂这个句子了么?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的两神,就是指的爸爸、妈妈,精就说指的先天之精,对吧。这里的“两精相搏”指的是什么?指的是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们相搏谓之神,中间是有过程的。
父母之精相合以后,实际上形成的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有了以后,乃化营血;有了气血,荣卫已通以后就能成五脏,然后才“神来而居之”。
这就《太素》的意思。
“是知来者,非曰始生也”,不是“两精相搏”马上就产生了神,而是要五脏毕具以后,“神来居之”,才有了神。
其实《类经》里面,他也讲了。其实我觉得《类经》里面讲的这个,可能更助于我们理解。他怎么说呢?
“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
人要生出来,当然这个不仅仅指形体,也包括他的神,“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这就是生殖之精的相搏,两精相搏的这个两精就是指的“构父母之精”,构就是交构的意思么,对吧。
那么“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所以“两精相搏”以后“先生其形”再“神来居之”就没问题了,就是这样。
好,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神的产生,“神”他就有进一步的化生,化生什么?化生“魂”、“魄”、“七情六欲”,所以“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
这里多了两个“而”,原文里面是没有“而”的,根据千金方的对校来说这里应该有个“而”,读起来更通顺。
这个“魂”和“魄”,我们在前面的条文里面其实也做了详细的讲解。如果记不住了,或者没有听过的,可以去查一下前面讲脏腑一里面对它做了详细的解释。
简单的说,这个“魂”就是神之别使,这个“魄”呢,就是生而具备的,本能的这些神的活动。比方说,痛痒感知啊,不自主的活动啊等等。
那么解释了魂魄之所生以后呢,接下来他就讲到了心智之所成。
人之所以能别于天地之万物就是因为有心智嘛。我们通常嘲笑别人,说“你就像小孩一样心智不成熟”对吧。就是说我们区别于其它东西在于我们有智慧。
那这个智慧是怎么形成的呢?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为君主之官,统神明而参天地,因为有心这个君主之官,我们才能参详天地,才能上应天,下应地,中参人事,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嘛。“所以万物皆其所任”,“任”,就是观察、了解、沟通的意思。
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里面讲:
其所谓心意志思智虑,举不外于一心焉耳,故凡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意、志、思、智、虑,都是由心所主的,所以开篇先讲“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所有任物者都是心,但是各自有各自的分工。
“心有所忆谓之意”。
什么叫做意啊?“意,亦神之用也,任物之心,有所追忆,谓之意也。”这是《太素》里面讲的。
在《素问经注节解》里面,他这句话讲的就更淳朴一些, “记而不忘者也。按:灵枢经曰:'心有所忆谓之意。’”
所以这个“意”就是,能够记住,不忘掉的意思。心里能够对事物有所回忆有所追忆,能够记住不忘掉,这个就“意”。
好,我既然记住了不忘掉,意味着“神有所注者也。(《类经》)”,这是我们心神最重要的一点,对这个事物已经有了关注,当我们有了这个关注,有了这个记忆以后,
“意之所存谓之志”。
什么叫“所存”啊,就是有所专存,我们已经是根据我们记忆而有所决断。“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类经)”
《内经摘要》里面他讲的更具体意“已决而确然不变者,志也”
这个就是志。志向,志向,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远期目标,这个才叫志向。今天想做科学家,明天想做艺术家,这个叫幻想,意思不一样的。
那么既然我们已经有所确定,接下来我们从神智的变化来讲应该怎么样呢?我就想着去实践这个“志”,对不对?“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类经)这个过程就是“思”,“图谋以成此志则有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这个就是“思”。
因思而远慕呢,就“谓之虑”。
既然有了思虑,那么你思前想后,“深思远慕,必生忧疑,故曰虑”,实际上这个病,指的是什么?还是指的思前想后的这个忧虑,就是有所谋虑、有所判断、有所取舍,是虑的过程。当你思虑之后呢?你就必然能够有一个决定。一个合适的决定来处物。
我们从“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开始,碰到这个天地的万物,我们要去观察他,了解他。在观察和了解之后,最后能够“因虑而处物”,我知道如何与这个事物该如何相处,怎么去对待它,这样的一种行为就叫做什么?就叫做“智”。
这个“智”是不是智慧的智啊?这个“智”,是指的心智的“智”,是指的我们人能够对外界的事物,做出的判断。
至于说,这个判断是不是非常的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并不是说,只有聪明人才有“智”,傻一点的人就没有。只要是精神正常,能够完成这个整个过程的人,都有“智”,这个“智”是整个思维产生的。
那人家说,你这个思维产生过程讲完了,很有意思,但是并没有任何用处啊。那有没有用处呢?有用处。
有没有注意到,这涉及到思维的四个关键环节,当一个人出现了某个情志病的时候,他必然是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比如说,一个人健忘,那我们应该从哪里来看?“心有所忆谓之意”是这个“意”出了问题。意与五脏谁相关啊?与脾相关嘛,所以我要从脾来看。当然了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总统于心,这是没问题的。
这就能够理解,在心脾两虚证里面,健忘就体现的特别明显。那你心肝血虚,他也有可能出现健忘啊,但你心肝血虚的健忘,就不如心脾两虚的来的明显,对不对?
好,同样的,如果这个人思前想后,总是犹豫不决,这样一种情志障碍,那我们从哪里去看呢?他应该是思虑的过程出了问题,或者是不能存变,或者是远慕太过,那么就或者是这个“思”归脾管,或者是这个“虑”归肝管。那我们就从肝和脾来管。
那大家想想,如果一个强迫症的病人来了,怎么来分析呢?他一定要做这件事情,不做不行,说明什么?说明,要么他就是不能“虑”,要么就是他的存智太早、先入为主,所以应该就从肝和肾入手。
以此类推,你看是不是情志病就尽在其中啊?
所以,需要我们去想,去分析这些条文,才可以有收获。所以学中医,不是说让人家给你最后列个无比详尽的大表格,完了以后什么病从哪一脏去治,用什么方,一一对照。这个不行,这个一定治不好病。
完
有问题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积极联系孙老师为大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