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鼓斋本《石鼓文》研读随录
《石鼓文》是秦系文字在刻石上的典型代表,也是现存最早铭刻于鼓形石体上的文字,可谓“刻石之祖”。石鼓文从唐代出土后就备受关注,各家学者对石鼓文的时代观点不一,但一般都认为是西周时的,至于具体属于西周哪个时期哪个王,没有确定。全文内容以四言形式叙事。我们知道《诗经》的语言就是以四言为主,而且《诗经》也是叙事的,所以《石鼓文》从出土之后,大多数研究者都与《诗经》对比研究。甚至有些学者根据《诗经》的行文特点,对阙文进行复原。所以从行文特点上也可以说石鼓文的年代应该很早。
石鼓文主要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总共有十件,每件各刻一篇四言叙事诗,原文应有七百多字,现在仅存二百七十二字。每件石鼓高90cm,直径60cm,因其圆顶平底,形状像鼓,故称作“石鼓”。唐初最早著录“石鼓”的苏勖将其称为“猎碣”。原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十面鼓,每个内容都相对独立的表达一个中心内容,所以历来研究者把这十鼓是分成十篇小文章来研究。这十篇文章按照古代篇章取前两字命名的方式,分别命名为:《而师》、《汧殹》、《灵雨》、《马薦》、《作原》、《吾水》、《田车》、《车工》、《銮车》、《吴人》。《石鼓文》原鼓释文比较复杂,徐宝贵先生《石鼓文整理与研究》作了做了非常详尽的整理与研究,但因阙文太多,很多篇原貌尽失。比如《而师》篇:
□□□□,□□□□。□□而師,□□□□。弓矢孔庶,□□□□。左驂□□,滔滔是噫。□□□不,具獲倍复。徒具肟來,□□其寫。小大具□,□□來樂。天子□來,嗣王始□,古我來□。
上段文中的空格方块,表示无法确定缺失的释文,从这个释文上就可以看得出,整个一篇就没几个字,根本没办法知道原貌,后来很多学者对这篇进行复原,但是都只是参考了的传世文献行文,并非原貌,无法信服。像这种情况还有《马薦》篇、《作原》篇、《吴人》篇。也就是说十篇里面就有四篇残损严重,这四篇残存的字数都不多,原文究竟表达什么已经无法知晓,十分可惜。整个石鼓文最完整的两篇是《汧殹》篇和《车工》,释文如下:
汧殹沔沔,烝彼淖淵。鰋鯉處之,君子漁之。濿有小魚,其游散散。帛魚樂樂,其筵氐鮮。黃帛其鯾,有鳑有鰁。其月孔庶。臠之毚毚,汗汗逋逋。其魚唯何,唯鱮唯鯉。何以㯱之,唯楊及柳。
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馬既缶。君子員獵,員獵員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騂騂角弓,弓玆以寺。吾敺其特,其來趩趩。憲憲炱炱,即禦即時。麀鹿趚趚,其來大次。吾敺其樸,其來都都,射其肩蜀。
因为这两篇文章文字清晰完整,所以在各种书法字帖节选本中是最常出现的。与上段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差别。这两篇释文不仅无缺字,而且表达的文义也是非常清楚流畅,如果我们对《诗经》了解的话,就会发现这两篇与《诗经》行文风格十分相近。石鼓文从出土就备受重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反映了西周时期秦王游猎的情况。这对了解秦国的历史很有帮助。而且作为史料来说,汉代以前的史料本来就稀少,石鼓文当然是出土文献中一个重要的史料。石鼓文的书法价值也不可小视。我们现在市面上见到的各种石鼓文拓片,基本都是以十鼓斋为底本(见下图)。近代以后,因为吴昌硕等人对石鼓文十分重视,以后越来越火,很多学习者都以石鼓文入手学习篆书。总的来说,石鼓文在史学、文学、书法等方面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