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菊坛旧闻录》 且说四小名旦(3)

宋德珠以武旦挑班

  宋德珠是北平人,历代在崇文门外开茶馆为生,他是以茶馆小开身份,考入了北平戏曲学校,攻学武旦。

  北平戏曲学校是以德、和、金、玉四个字来分班级,每一次招生不过相隔一两年,不像富连成每一科的有相当距离。戏校各科有名的学生:德字科老生关德咸,武生傅德威、陆德忠,青衣邓德芹,武旦宋德珠,小生李德彬,花脸赵德钰、高德松,小花脸王德昆,武二花洪德佑、萧德寅等;和字科老生王和霖、张和铮、李和曾,花脸周和桐,小生徐和才等。和字科学生不多;金字科青衣赵金蓉,文武老生王金璐,老生李金棠,小丑周金福(在校时工老生,出科后改小花脸)、于金骅、张金梁,花脸牟金铎、小生储金鹏、陈金胜(即现在台湾之陈菲),开口跳李金和;玉字科出的旦角最多,也最著名,如侯玉兰、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就被人称为“四块玉”。在校无籍籍名,而且中途退学的吴玉蕴,后来自己吊嗓练功,一炮而红,就是有名的吴素秋。旦角还有赵玉菁、黄玉芳、黄玉华,花脸有王玉让。

宋德珠先生珍贵影像

交易担保 凤巢视频 宋德珠先生珍贵影像 小程序

  宋德珠练功的老师是张善亭,艺名十阵风。从前唱武旦的艺名,多以几阵风是尚,言其把子开打,出手的迅速,有如一阵风那么快。自“一阵风”、“五阵风”、“七阵风”,到“九阵风”、“十阵风”,都是武旦。

  给宋德珠说戏的,是名武旦“九阵风”(就是阎岚秋),张善亭的儿子张金元、宋德珠的弟弟宋金声,都学二路武生,后来都陪着宋德珠打下把,尤其打出手时,更离不了他们二人。

  宋德珠不但武功坚实,而且扮相妩媚,亮个相儿非常漂亮迷人,因此从没离开戏校起,就拥有了许多基本观众。他的拿手戏很多,例如《扈家庄》、《演火棍》、《取金陵》、《百草山》、《战金山》、《泗州城》、《摇钱树》、《红桃山》等,都很精彩,尤其出手的招数,套子新颖,推陈出新。和富连成的朱盛富相比,朱是保守稳练,宋则趋向新潮惊险。到了阎世善,他就新旧兼备,综合朱、宋两人的长处了。

  宋德珠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初毕业于北平戏校,偶与孙毓堃合作(他的太太是孙毓堃的女儿,他也就是现在台湾的孙元彬、孙元坡兄弟的姊夫),翁婿来一出《青石山》,还很能叫座。

  民国二十八年(1939)元旦,宋德珠正式挑班,是迟于毛世来的“四小名旦”中第二人,班名颖光社,公演于新新戏院日场。把《演火棍》增益首尾,变成五打,即《打青龙》、《打孟良》、《打焦赞》、《打韩昌》、《打耶律休哥》,改名为全部《杨排风》。这出戏最常见的是《打焦赞》一节,前面加上《打孟良》,即名《演火棍》。北平各大戏院里,前三出的武旦戏,常贴这一出。遇见九阵风或朱桂芳演唱,有时加上后面《打韩昌》、《打耶律休哥》,就贴《火棍打昌》,观众一看,就知这是“四打”了。前边加上《打青龙》的,如朱桂芳、阎岚秋这些老角儿们都会,只是连演时间太长,在前三出里,匀不出这么大时间来,所以就“挂”起来了。宋德珠以武旦挑班,不演大戏怎么能唱大轴呢?于是根据老本子,排练《打青龙》,加在前面。这青龙也就是“火棍”的来源,棍是由青龙变的,由武生扮青龙,穿箭衣,戴孩儿发。那天由锺鸣歧扮演,赵德钰、萧德寅二人,分饰孟良、焦赞。压轴由陈盛荪、陆凤山、裘盛戎合演《法门寺》。

  宋德珠《扈家庄》剧照

  在台湾首排“五打”是大鹏剧团,最早是季素贞唱的。以次是姜竹华,那时她还在小大鹏坐科,由苏盛轼主排,陈玉侠饰青龙,首演于空军新生社介寿堂的儿童早场,上座满堂,极为轰动。宋德珠还有一出整本大套的武旦戏就是《百鸟朝凤》,也就是把花旦、小丑的玩笑戏《锯大缸》,增加后边降妖武打场子,连贯而成。他饰由旱魅幻化的王大娘,前部是花旦身份,后部就是武旦身份了。再加上打出手,和对白鹦鹉、大鹏鸟和孔宣三位仙禽的开打,非常火炽热闹,在戏校没毕业以前就排成公演,享誉一时。挑班以后,第二期就把它贴出来,自然上座也不错。

宋德珠(左)指导宋丹菊学戏

  这时候的宋德珠,嗓子也吊出来了,虽然并不十分润亮,却也对付着能唱了。于是全部《英杰烈》、全部《花田八错》,也都相继出笼。大戏没的可派了,就贴一花旦、一武旦两出,譬如大轴《取金陵》,前边带个《拾玉镯》之类。

  戏路狭窄 昙花一现

  但是以花旦挑班,戏路都窄,何况是武旦当家呢?而宋德珠的花旦戏,也不如毛世来之多,因此,和毛世来犯一个毛病,没多久,便感觉没戏可唱了。

  宋德珠的小毛病,有点骄傲而佻达。红了以后,花钱就手松起来,他喜欢养鸟儿,在这方面花了不少钱,而且不久又染上了烟霞癖。

  王瑶卿是有名的通天教主,门下桃李成群,一到午夜,他那大马神庙的古瑁轩中,便坐满了弟子和友人,直要闹到后半夜才散,每天如此,王大爷也乐此不疲。有一天,王玉蓉在应酬完了去的,喝了点酒,面泛桃红,已然微醉。这时宋德珠也在,一看王玉蓉的神态,就说了一句寓有桃色的俏皮话,他以为王玉蓉不懂,而是博其他在座人士一粲的。没想到王玉蓉虽然来自南京夫子庙,却对北平梨园行的隐语、歇后语、俏皮话儿,全都了解。当时蛾眉一竖,杏眼圆睁,大声问宋德珠:“你这句话怎么讲?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宋德珠当然没法解释,只说“我也不懂”。王玉蓉说:“你如果不懂,怎么可以说我呢?”非逼他说出来不可,一时闹得很僵,王玉蓉凭一点酒遮住脸,连哭带闹,乱成一片。后来还是王瑶卿出面,叫宋德珠向王玉蓉道歉了事。于是一时传遍了北平梨园界。“王玉蓉醉闹古瑁轩”,都是宋德珠一句轻薄话引起来的。

  宋德珠没有红了几年,以后嗓子塌中,更不能唱了,于是倦鸟归林,又回到崇文门外,操他开茶馆的旧业去了。(3)

(0)

相关推荐

  • 初识李胜素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裴艳玲主演的<哪叱>搬上银幕.拍片期间,导演陈方千先生常到河北省戏校遴选配角演员,对该校极有好感.他向省文化庁领导提出:希望能以这个戏校的学生为主体, ...

  • 黄蜚秋:忆宋德珠

    德沛梨园一代师  珠联璧合唱新词 功名显达峥嵘月  力挽狂澜衰病时 艺圃耕耘黄菊老  坛台设帐育新枝 惊人美誉传今古  绝代风流燕赵儿 远在四十年代初已经驰誉南北的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原籍天津, ...

  • 王家熙:宋德珠《扈家庄》令人“震惊”

    宋德珠先生 我从幼年在天津读小学的时候,就很注意"四小名旦"的演出,但五十年代初以来,宋德珠先生因体质不佳,到津演出没有张君秋.毛世来那么多,可是1955年之前,我还是追踪看到了他 ...

  • 芷斋:京剧四小名旦与《白蛇传》(一)

    转载前言 藉张君秋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京剧道场刊文对涉及张君秋先生舞台艺术历程的部分相关事件进行了一些粗略考证,限于资料收集的不足,难以详实.适有友人赵炜毛兰伉俪为先祖毛世来先生编辑年谱,遍考史实,搜罗 ...

  • 中国京剧界四大名旦无人不知,可你知道中国京剧界的四小名旦吗?

    中国京剧界有着知名的"四大名旦"之说,即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被称为是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在京剧界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可能有些人所不知道的,在继这四位 ...

  •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宋德珠艺术流派形成研究

    编者按:京剧表演艺术家."宋(德珠)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小名旦"之宋德珠先生,生前力倡京剧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宋派"艺术.奈种种原因, ...

  • 【文摘】《菊坛旧闻录》 且说四小名旦(4)

    张君秋吊嗓用苦功 张君秋和上述的李.毛.宋三人,有两点不同的地方:第一,李世芳.毛世来是坐科富连成社,宋德珠是北平戏曲学校的学生,都受过武功的基本训练.张君秋却是李凌枫的手把徒弟,没有坐过科,因此,张 ...

  • 【文摘】《菊坛旧闻录》 且说四小名旦(2)

    毛世来刁钻又精灵 毛世来是民国九年(1920)出生,北平人,他一共兄弟姊妹五人.大哥毛庆来,坐科斌庆社,工武生武净,是李万春.李少春的先后辅弼.大姊(行二)嫁给陈盛荪.三哥毛盛荣,是富连成四科学生,工 ...

  • 【文摘】《菊坛旧闻录》 且说四小名旦(1)

    在国剧界,除了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以外,还有雪艳琴.章遏云.新艳秋.金友琴四人称"四大坤旦".后来,又产生了所谓"四小名旦&qu ...

  • 菊坛旧闻录之程砚秋[下](丁秉燧)

        四.剧艺特色         在本文的第一段"家世与师承"里就曾谈到,程砚秋的嗓音狭窄,有如童子,在十几岁登台的时候唱大路老腔,观众还能原谅他的嗓音,只拿他当孩子.如果成年 ...

  • 【梨园训诂】“口述史”与“文献史”的辩证——由《菊坛旧闻录》说开去

    <菊坛旧闻录>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台出版的一部"回忆录"式的文集,作者丁秉鐩,他是60年代台湾广播电台主持人.这部著作1995年10月由戏剧出版社再版发行,可谓海峡两岸 ...

  • 津门菊坛轶事2(作者:程滨先生

    卢松云:王悦虽以京胡名,而月琴绝佳.尝问彼:"何不操月琴?"对曰:"不知谁能居此位耳."言时以目视身旁空位,盖京胡所在也. 天津青年京剧团于电台录音,盒饭皆由崔 ...

  • 津门菊坛轶事1(作者:程滨先生

    [博主絮语]这篇"津门菊坛轶事"很八卦.据说作者是津门一位年龄不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兼京剧名 票,想必与津门京剧名家过从甚密,否则哪里知道这么多"秘闻"?又说该师古 ...

  • 【每日诗话】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掌管专一把捧帅字旗一员

    地健星险道神郁保四 彭靖(1923-1990) 彭靖先生字岩石,湖南涟源人.长期任中学语文教师,"文革"后调入湘潭大学,任古籍整理研究室主任,筹建中国韵文学会,创办会刊,贡献颇多. ...

  • 【每日诗话】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掌管专一筑梁山泊一应城垣一员

    地理星九尾龟陶宗旺 富寿荪(1923-1996) 寿荪先生力学成才,生前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上海文史馆馆员.博稽群籍,学殖渊深,校勘选注诗词文集多种,嘉惠士林.其<清诗话续编校记>,钱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