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业:回忆我在红太阳学校工作的日子

2004年8月,塞外商都,烈日炎炎,一丝凉风都没有,闷热的天气,逼得人们不得不到处寻找阴凉。我没有外出闲逛的兴趣,只在家里看书读报。当时,我先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后又到报社做顾问,协助报社编辑们创办供青少年阅读的《风铃》周刊,再后来又同友人一起兴办了“文业广告公司”,繁忙的工作填补了退休生活的无聊和寂寞,也为社会发挥了一点儿余热,使一颗尚未苍老的心仍在活泼地跳动着,我也有了一些年轻的感觉,然而这些工作毕竟是我不完全熟悉也不太热衷的工作,只能说是无奈之举。

我一生热爱教育事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远离了校园,只能在回忆中去寻觅它过去的踪影。这天,外面响起轻轻的叩门声,当时我估计又是老朋友们来谈天说地的,届时,我们会把常年积累起来的往事翻腾得杂乱无章。谁知,当我打开了门,进来的却是两位陌生的年轻人,他们面容谦恭,衣着朴素。我赶忙把他们迎进客厅。这两位青年人:一个胖胖的,小个子,圆圆的脸,眼睛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语速虽快但条理清晰,他叫王卫东。另一位中等个头,偏瘦的身材,戴着眼镜,眼睛大而有神,头发梳理得整洁有序,衣服虽旧但不失整洁,他叫梁胜军。他俩都谈吐文雅,此番前来,是说他们筹办了红太阳学校,想聘请我出任校长,我很不客气地咨询了他们的学历和简历。小胖子说他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小瘦子说他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金融系。

我听后感到惊奇,两个年轻大学生,居然敢来经济欠发达的商都创办民办教育,是想挣钱,还是真正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谋划?此时,很自然地想到了“修桥、筑路、办学堂”的古训,但其艰巨性却难以一言蔽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还不敢或者说不能把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放在一个平台上。这是因为,从竞争办学的角度去考虑,尽管《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有明确规定,但陈旧的观念严重地束缚着一些人的手脚,多渠道培养人才还很难做到,这是我对民办教育的忧虑,困惑中我难以定夺,唯恐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他俩说,目前,房子、院子都有了,可教师学生一个也没有。因此登门拜访我。历史表明,商都的教育是大有发展的,如果能唤起她的灵气,抓住机遇,民办教育的前途将是光明的。但怎样组织领导班子,心中无数,为此,他们走访了当地许多熟人,但都不符合他们的心愿,于是便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够出任这个学校的校长。

在原三中蒙小废弃多年的荒辟旧址上创办一所民办学校,首先需要的是全新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们,脑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小农意识或小市民意识,要办成这件事情,首先需要克服来自社会上的各种思想障碍。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弄得好,这个过程很快会结束。而后就要付诸科学的实践。两个小伙比我认识超前,更具魄力。我们达到了心灵上的共鸣。

对教育,我并不陌生,倘若应邀去发挥余热,于己于民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谢绝不去,反倒难为了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于是,我答应先试当顾问,暂时不想出任校长。他俩带着期待,离开了我家。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两个年轻人刚刚离开,老伴就说:“安安静静度晚年有多好,去了你不会改变老样子,还是死受,别的不说,光是身体就支撑不了,再说如果想出去的话,可以到'关工委’、'文业广告公司’么,怎么再去学校呢?那多累呀!”孩子们更是异口同声地反对,说,“钱够花,觉够睡,怎么还要找罪受,那图个啥?啊?”而我的想法是,为支援边疆教育事业,我献出了宝贵的青春。退休后,应顺其自然享受天伦之乐,但如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人生的长跑路程中不立刻止步,也不啻是一件好事。再说,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孩子们渴求受教育的欲望是那样急切!对此,我不能袖手旁观。于是,我果断地做出了选择,走出家门,走进校门,为我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于是,在时有黄风、时有阴雨、时有烈日暴晒的季节,我与两位年轻人一起,走进红太阳学校,做起了民办学校的校长。

这个季节,塞北天气闷热,风中夹杂着细细的黄砂,敲打着人们的脸。在城关镇的西山脚下,有一片长着杨树的土地。这是一块大约有40000平方米的盐碱地,几排陈旧的教室,像被遗弃的老人呆呆地立在那里张望着,似乎在呼唤人们来挽救她的生命。这就是原三中和原蒙古族小学。周围稀稀拉拉地居住着几户人家,凹凸不平的土路紧紧围在土坯房周边。两个年轻人,就是在这块土地起步,创办“红太阳学校”的。他们说,民办教育就像一只雏鹰,在用人机制和分配上非常灵活,总有一天会在中国教育的上空腾飞。民办教育符合人的本性,适应时代潮流。民办教育的所有教职工,在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中,所掌握的生产工具会产生更大的作用。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做法律支柱,她的发展肯定有生命力。

原商都三中的校院里,杂草丛生,蚊蝇飞舞,碎砖破瓦随处可见,千疮百孔,一片狼籍,站在那里,仿佛能够听到被废弃了的教育资源在烈日暴晒下的哀鸣。原蒙古族小学是1985年投资兴建的,校舍为全砖瓦结构,不幸的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民族教育在这里没有得到发展,她虽然曾经在乌盟地区有过辉煌,但寿命很短,仅仅七八年就垮下来了。从那以后,这三排整洁的房舍,就闲置在漫漫黄沙中,述说着无尽的寂寞和无奈。现在“红太阳人”踏进了这块土地,开始书写商都民办教育的新篇章,历史即将掀开新的一页。

两个年轻人在调查研究了商都的人文、地理和历史背景后,开始在这里谋创办民办教育的大计。

他们首先开始进行宣传攻势,在商都镇繁华的街道,悬挂起长长的红色条幅:“热烈祝贺商都红太阳学校在我县创办!”“欢迎学生们到红太阳学校读书成才”……成为商都的一道新的风景线。各个繁华地段,都没有红太阳学校报名站。红太阳学校的老师统一身着蓝色西装,佩戴红色领带;整洁的黄色桌子上,摆放着宣传材料,还有报名登记册,几辆经过装饰的汽车带着高音喇叭,连日来,在各个乡镇、村庄奔跑。车上有一支能说会道的宣传队伍。电视台开辟了专题广告节目,里面出现了我的名字,广告时间很长。一种对未来的希望重重地敲打着我的心。我想,两个年轻人的胆量和魅力来源于他们的正确判断,而这一判断在于他们抓住了机遇。“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对他俩来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锐敏的观察伴随着的细致运作。一场宣传战,使得商都上空一片火红,让商都教育界感到了震颤,民办教育的星星之火出现在商都大地上。宣传战在不停扩大疆域,阵地战同步紧跟。

在两个年轻人的策划下,形成了人员组成和校舍维修两个战场。所谓人员组成,就是学校领导层和教职工队伍组建。商都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高于周边旗县,但现在高水平的教师早已被更锐敏的人挖走了,在远离他们的家乡发光发亮。但是通过广泛招聘,层层选拔,在众多热望求职者中,最终还是选出了一些待分配中专学生和一些卓有功绩的老教师。这样一支队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源于任人惟贤,任人惟能,灵活竞争的用人机制和按绩付酬的激励机制,能够在贫困地区激发出热情。同步组成的是领导层,这个层面,把事业放在首位,强调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而把索取放在次要地位。师资队伍组成后,接着便是大容量、高强度的师资培训,尽管内容一时难以消化,却有了一些基础营养。这是常规基础营养,其它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汲取。教师们并没有因为营养不良而萎缩,而是依靠精神的力量和品德,准备扑倒身子,去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由于宣传战的胜利,阵地战的告捷,开学的日子里,城乡各地,学生们蜂拥而至,扑向全县惟一的一所全封闭管理的寄宿制学校。

学校院里,报名入学的人黑压压的一片,为了争取交费入学,甚至还走后门。学生一部分来源于各乡镇散落在村小的小学生,另一部分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城镇各个学校放弃教育开除劝退的学生。这些孩子们,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淡化了教育,有的远离了教育,是红太阳学校的创建,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求知大门。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但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这三部分人组成的学生群体,总体上学习质量偏下,思想品质较差,但这恰恰是一个最应当关注的群体,学校在热切地等待着他们全面成才。

民办教育有着顽强的生存竞争能力,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红太阳学校,坚持以竞争求生存、求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正正规规办学,标准从高从严,切切实实育人,工作求真求精”的办学方向。依托质量立校,管理立校,为最贫困农民家庭子女提供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用特色强校的思路努力打造精品学校,为进城务工的农民之女提供了全封闲寄宿制管理服务,减轻了贫困地区教育支出的沉重负担,为未能上岗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三年来,在全县各类统考中,红太阳学校各年级学生成绩都比较理想,发展势头让人看好。

校园往日的苍凉已经消失,在40000平米的盐碱地上,通过改良土地,旱柳环院,给了孩子们一片绿色。一条简洁的砂石路贯通南北,夏日的泥泞已成为历史。校园里生机勃勃,满院光辉,谁看了都赞叹。红太阳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创造的价值,彰显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光明未来,教育的精神圣水,在这里洒撒给贫困学生,结出了累累硕果。教师们无不为自己培育的禾苗茁壮成长而感到骄傲、首年办学规模是初中、小学、幼儿园一条龙办学体制。学生素质虽然很差,但教师积极性却很高,曾与教学质量最好的东升小学结为兄弟学校,在全县小学统考中,有几个学科赶超过他们,因而感到自豪。

历史不会忘记,红太阳人是商都民办教育的拓荒者。为此,我写下了一首不成文体的诗,献给了奋发进取的红太阳人,这首诗的名字叫《呼唤》——

旭日东升红彤彤,

她在诉说太阳人。

太阳人苦干的心变苗田,

太阳人育苗的魂显神灵,

太阳人的上空萦绕着吉祥的云,

太阳人弯曲的脊梁多坚挺。

沐浴着太阳的光芒,

甩一把辛勤的汗水,

踏着宽广的教育新路,

一步一个脚窝前进。

路长水漫有迂回,

哪能一日梦成真。

飘飘洒洒的雨啊!

黄沙漫卷的风啊!

到底谁在召唤太阳人?

风雨在不停地敲打,

在召唤太阳人。

虚心低头学做人,

傲骨梅仰面笑庸人。

日月轮回有苍桑,

不靠天,不靠地,

太阳永远红彤彤。

我在这所学校工作至2007年, 度过了三个春秋, 奉献了晚年时间的余热,只因年老体弱,难能承担重任,带着留恋和期待离开了她。

时过10年后举办了第二次小聚会,我应邀出席了聚会,并做了如下发言:

各位老师;

今天,冬去春来,又举办了人们久己期待,原红太阳民办教师小聚会,我应邀出席了小聚会,因为我曾是红太阳学校校长,和你们共同生活三年。今天有幸出席聚会,心情自然不同。

我从2007年离开原红太阳学校,至2018年,伴着无情岁月,匆匆度过了10多年,在家颐养天年,也曾做了一些有益的社会工作,我始终沒有忘记一同共事老师们的那段难忘日月。

曾记得我们辉煌,也忘不了寒心的往昔。曾记否?我们整理杂草丛生破旧肮脏的校园;曾记否?我们怎样早起晚归伴着晨光和寒星下乡招生;曾记否?2007年新生为入学,校院拥挤的盛况;曾记否?我们如何认真的备课和专心听示教课;曾记否?我们怎样去化德县学习取径;曾记否?我们怎样在简易的条件下召开校运会;曾记否?我们怎样举办文娱演唱会;曾记否,我们如何在邓富成老人《全国治理沙化专家》指导下,在盐碱地上植树造林;曾记否?我们如何赶超东升小学的教学成绩;曾记否?三位开明企业家,慷概解囊无私地给了极大的帮助;曾记否?城建委给我们修筑了校园公路;曾记否?市教育局长三进学校关心指导工作;曾记否?为捉盗贼我们半夜打鬼;曾记否?我们怎样和育英学校争夺生源,曾记否,我们怎样正规地召开家长坐谈会;曾记否,我们怎样的心情去学生餐厅吃饭;曾记否?我们怎样带领学生去校外洗澡;曾记否?我们在节日里师生怎样会餐歌舞;曾记否?为修筑校南门外公路,县委领导及时划泼27万元支持我们;曾记否?我们闲暇时嘻笑颜开,亲如兄弟姐妹的岁月......

我们的'曾记否’记忆犹新。在'曾记否’的陪伴下,我们走过了人生四年多里程,今朝能相会,往事历历在目,自然心情会不同,我们有辛走到一起,自觉自愿地为商都的民办教育事业扛起了第一旗而甚感荣幸,毕竟她在商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其中融入了我们的热汗和泪水,我们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难以数计,因而我们引以自豪是当之无愧的。可谓“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我们更知“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 ”而今我们接过了不谓强手的接力棒,而转入了安度晚年、培养教育下一代、孝敬长辈,奋力办好事业的生活中,不愧对党和人民,不愧对父母。决没有丢失中华传统的美德,早己溶入我们的骨髓,道德的感应效果,必然会显身于我们的幸福之中,这无疑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不容置疑。我至今沒有忘记民办教育的发展,但知道民办教育在急流澎湃的改革大潮中,它定会遇到险阻,我们是被急浪打翻的一只小船,其它各民办学校也被改革的大浪冲翻了船。但我们为改革大业做出了有益牺牲、为探索民办教育发展做了贡献。

后来,红太阳人告辞了西山脚下那片贫困的土地,而各奔前程,谋求生路去了。而红太阳人育人的精神仍熠熠闪亮、因为我们尽心尽力了,沒有愧对良心,至今无怨无悔。且看今日大家的面容和事业,我会发自肺腑的感到高兴,也为在改革大浪中当了一粒砂石而辛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旗县级民办中小学生存不是易事。(写于2018年1月22日)

李继业,蒙古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特级教师,2009年出版《但等烛韵灿然时》,2016年出版《晚来染得霜林醉》,还有许多散文、杂记、小说、游记,分别在省市级刊物发表。

(0)

相关推荐

  • 参观英才学校有感

    民办学校,厦门市英才学校.并聆听了学校管理者关于校本教研和学校文化的两个讲座. ​学校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硬件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文化积淀,教育成绩,学生生源,都得到了协调发展.民办学校 ...

  • 散文天地|一张照片​ 文/李继业

    一张照片 1961年的秋日,太阳懒懒地挂在了石家庄的天空,在赤红的政治年代,我们从河北师大毕业了.一张黑白照片,我会永远保存,它告诉了我许多许多.这是我珍藏的一张老照片,在那个秋风簘瑟的季节,被定格在 ...

  • 随笔散文|点燃希望 文/李继业

    点燃希望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永恒事业,是振兴民族强盛的永恒主题,无论是过去的圣人.贤人,还是现代的领袖.智者,都在以实际行动追求教育.他们付出的智慧和行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给生活在那里人们以及他 ...

  • 人文情怀|在啇都东升小学调研​ 文/李继业

    在啇都东升小学调研 2007年9月10日,我们一行受"关工委"的委托去东升小学开展教育教学调研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热情接待,学校主要领导和8名教师参加了孙天太校长作的学校整体工作汇 ...

  • 散文天地|文字为伴​ 文/李继业

    文字为伴 我喜欢与文字结伴.退休后,读书,习练书法,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淹贯精微,蕴意无穷.我挚意地喜欢她.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文字. 我用浅浅的笔墨,书写自己简单的人生和发生在身 ...

  • 人文情怀|写给刘世英 文/李继业

    平凡中蕴育高尚.在高尚中显其品德 -------写给刘世英 往事如烟,历久弥新,仿佛用鲜花串起来的一挂花环,往往会在不经意间飘移在脑际,五彩缤纷,我总想给世英写点什么, 因为老了,不想动笔, 一直拖到 ...

  • 李继业:远古的呼唤

    (一) 古边墙的遗址, 在沉睡中呼唤着昔日的文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曾在这里跃马横枪. 铜顶山上昂首的铜象, 在凛冽的寒风中, 挺起了蒙古民族坚强的脊梁. 羊蹄山畔, 小庙 ...

  • 李继业:师德修养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十三)这句话,倘若用在教育上,说明教师在教学与教育实践中言行的重要性,如果教师是一个班主任,身教就显得 ...

  • 李继业:学生聚会感悟

    近年来,原商都中学的学生们频频聚会.每次聚会,都会见到许多离别数十年的学生,他们虽然老了,但打开记忆的珍藏册,曾经青春的容貌,还是能渐渐地与现在的他们联系起来.逢到这时,我的感情的潮水便奔涌不止! 四 ...

  • 李继业:冬至坝上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寒暑冷暖.摸爬滚打,使我领略了坝上冬天的独特风采,也见证了坝上冬天的明显变化.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天没到,天就变冷了,人们自然的都换上了冬衣.那时,人们赞春天,赞夏天,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