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莫把寿眉误作白牡丹

清明后莫把寿眉当白牡丹

前段时间坊间流行一句话:我以为是个王者,原来是青铜。这句话可以成为一个极好的形容句。用来比喻那些看起来是张三,其实是李四的人。又或者,看上去是A货,其实是B货的物品。比起“李逵和李鬼”的固定式比喻,这个新句子感情色彩上平和多了。没有那么强烈的贬意。故而,今天这般阴天又微风四起的清爽天气,村姑陈在茶园里采茶,采下来几棵白牡丹茶青,细看之下却发现,它们在加工后即将成为寿眉的时候,唇间便涌起了这句名言。

我以为是个白牡丹,原来却是寿眉。

白牡丹就是白牡丹,寿眉就是寿眉。

白牡丹是一芽一至两叶,寿眉是一芽三至四叶。从外观上,是可以区分得清清楚楚的。数叶片的数量,谁还不会?为何会把某些寿眉茶青误以为是白牡丹茶青呢?是不会数数么?

并非村姑陈不识数,只是因为在这个白牡丹与春寿眉交替生长的特殊季节,早一天与晚一天,可能一棵芽头就会从芽头变成了叶片——但它看上去仍然是芽头的样子,这就极具迷惑性了。

这种芽头,就非常考验采茶阿姨的眼神和手眼协调能力。视力不佳,就有可能看错,做出错误判断,把寿眉当成白牡丹采下来。手眼不协调,初看是牡丹,近看是寿眉,当大脑反应出来它的等级不对不能采的时候,手却先一步,把它采下来了。采下来又不能扔,只能将错就错,放进白牡丹的茶青筐子里,跟大批白牡丹一起送到茶厂里加工。

从此,这些漏网之鱼,就变成了白牡丹家族的一员。实现了从寿眉到牡丹的阶层跃升。

初看是白牡丹,采下来却发现是寿眉的茶青,它的长相极具迷惑性。或者说,它的芽头极具欺骗性。

白牡丹的芽头,是一整颗的,是一个近似圆锥体的形状,是闭合的,没有缝隙的。用手捏上去,是鼓鼓的,饱饱的,硬挺的,结实的。

而这种极具欺骗性的寿眉芽头,它既不是一整颗的,也不是一个近似圆锥体的形状,而是一个扁圆形的、有缝隙的结构。捏在手里,是扁扁的,较软的,塌塌的,不够硬实的。采下来放在眼前细看,可以看到,扁扁的芽头的一边,是条小隙缝。有的芽头小隙缝略宽一些,有的芽头小隙缝略窄一些,具体的宽窄度,要看它的生长期而定。发育得快些的,小隙缝就大一些,过两天,这小隙缝就会张开扩大,让这形似扁芽的叶片展开,成为一片小开面的叶子,而在叶子中间,还躺着一颗更细更小的芽芯。发育得慢些的,小隙缝就小一些,细一些,更加难以辨别一些,也更加具有迷惑性一些。再过三五天,随着气温的上升,或者阳光的影响,这片看上去是芽头,其实是叶片的东西,就会从隙缝处展开打开,成为一片叶子,当然在叶子中间,还有一颗小小的毫心。

这种极具迷惑性的芽头,正巧生长在清明时节。有经验的人,一看芽头略扁,就知道它实际上已经开芯了,不能当成牡丹来采——采下来,经过萎凋,叶片失水,“芽头”就会从缝隙处打开,成为一片标准的叶片。这样一来,这颗采下来时是白牡丹的茶青,萎凋后就会变成寿眉——原来以为的粗大芽头,萎凋后变成了叶片,整枝茶就从一芽二叶变成了一芽三叶,这不是寿眉,又是什么呢?

而没经验的人,一看是芽头,不管扁圆就一顿乱采。采下来一萎凋,芽头全部打开,成为一片叶子,这一筐的白牡丹,就降级成了寿眉。如果是一个没经验的茶厂,那就太可怕了。以白牡丹茶青的价格收进来的白茶,萎凋后全变成了寿眉,这成本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所以,有人鄙夷白茶的工艺,说,晒晒就能喝,还需要什么技术吗?现在村姑陈就可以回复了:做白茶,如果没有技术,那可是连白牡丹和春寿眉都会搞混的。隔行如隔山,凡事都没那么简单。外行看的是热闹,内行看的才是门道。譬如方大师做茶,普通人就算去他的厂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道道。而制茶师去他厂里,只要转一圈,就能学到不少东西。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前看这首诗,只是停留在文学研究的阶段。现在再读,却读出了不一样的意味。做白茶这些年来,每年都在写春白茶笔记,却每年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想法,学到新的东西。

可见,古人常说:“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都是极有道理的话。在学茶做茶的道路上,果真还有非常多的东西值得我去学习,去探索。

加油吧,村姑陈。

摘自小陈茶事的《有些白茶,看上去是白牡丹,其实是寿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