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与朝方发生争吵,北京来电力挺,同意朝军单独南进
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和朝方发生了激烈争吵。
因为美军几乎没有抵抗,就直接全线撤退,志愿军看上去态势非常有利,摆出了围攻汉城的架势,本以为美军起码要抵抗一下,但是美军还是直接放弃了汉城,根本没有丝毫抵抗。所以,志愿军进展非常顺利,几乎是没费多大力气,就直接把战线不仅推过了三八线,而且推到了三七线。
这个时候,朝方认为,志愿军应该不管不顾地乘胜追击,继续前进,去消灭敌人,把美军赶下海,彻底统一朝鲜半岛。因为这时候,从朝方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几乎可以看得见的目标了。在志愿军内部,也有不少人有类似的乐观心态,认为美军不堪一击。看起来,新来的李奇微也就不过尔尔嘛。
但彭德怀毕竟是百战老将,凭着多年积累下来的军事指挥经验,马上从中嗅到了危机的气味。因为这和一次、二次战役不同,前两次美军都是被志愿军打退的,是打了败仗之后的逃跑,说好听点就是撤退。但这次显然不是,美军几乎没有等到志愿军到来,就直接放弃了原有战线,直接撤退了。尤其是汉城,美军一枪没放,就直接撤退了。
这意味着什么?虽然彭德怀这时候还不知道李奇微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更不可能知道李奇微已经发现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的弱点,但彭德怀自己清楚,志愿军经过前面的作战,战线又拉长了,脆弱的后勤补给线根本无法保证前线二十多万大军的作战需要,而出发时携带的给养,到这时候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再往前,几十万大军,吃喝都成问题,拿什么打仗?
所以,朝方要求志愿军继续追击的时候,彭德怀很生气,甚至直接说,后勤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我不会让志愿军的战士们忍饥挨饿去和美军打仗,朝方不是很想继续追击吗?好啊,朝军经过前面这段时间的修整和补充,战斗力也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你们自己追击,志愿军负责掩护后方安全。这样,彭德怀就把球踢给了朝方。双方不欢而散。
电报打回国内,北京迅速回电,支持了彭德怀的判断,认为美军这样有组织的撤退,如果志愿军不顾后勤补给线的脆弱,冒然继续大举进攻,可能会中了敌人的圈套,同意暂时在汉江一线停下来,在汉江以南仅摆出防御姿态,而不继续进攻。如果朝方坚持要继续追击,中央也同意彭德怀的意见,让朝军自己去,志愿军担任后方保护。
事后战争的发展也证明,彭德怀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非常有道理。因为这时候因为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车祸身亡,李奇微被紧急调往朝鲜战场接替。李奇微一到朝鲜战场,经过分析之后就发现了志愿军作战的特点,因为后勤补给线太过脆弱,所以志愿军在每次作战中,攻势只能维持一星期,然后就要停下来,等待后方补给,否则吃饭就会出问题。
所以,李奇微刚到朝鲜战场的第一仗,并没有选择和志愿军死打硬拼,而是要求美军在志愿军进攻的时候迅速撤退,但撤退的时候要和志愿军保持一天的距离,以便在发现志愿军攻势停止之后,马上转入反攻。因为志愿军攻势停止,就意味着已经弹尽粮绝,战斗力就会下降,美军开始反攻,就有取胜的机会。
果然,志愿军在占领汉城之后,没有继续追击。李奇微判断,志愿军的给养已经消耗完了,现在该轮到美军反击了。于是,他下令美军全线反击,不给志愿军喘息之机。李奇微这一招很厉害,让志愿军措手不及。如果不是五十军不计伤亡地在汉江以南死守,掩护志愿军其他部队转移,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就要吃亏,就不用等到第五次战役了。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现代战争中,如果对阵的双方实力差距不远,不是以绝对优势打弱势的一方,因为双方的情报、信息技术条件不对等,所以要做到知彼其实已经很难了,但作为战场指挥员必须要做到知己,也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限度,又要尽可能避免对手钻空子,利用自己的弱点。
从这个角度说,彭德怀在第三次战役的前期作战中的审慎态度,就完全是出自他作为一个老将的经验,是他对志愿军的长处和短板的充分认识,没有被初期的顺利进展冲昏头脑,在关键时刻仍然能够保持清醒,做到了知己,才避免了在第三次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如果不是他的清醒,冒然把主力全部放到汉江以南,再面对美军的全线反击,要撤退就不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