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180 名将之冤
NO.180
不过李豫毕竟是个有城府的人。
尽管他心中恨不能把仆固怀恩大卸八块,但表面上却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
他重新写了一封诏书,再次对仆固怀恩好言好语大加抚慰:爱卿啊,你的功劳我都记得,你的心情我都懂得,你受的委屈我都晓得,你对国家的贡献确实非常了不得……
接着他又派宰相裴遵庆以宣旨的名义前往汾州,并授意其观察仆固怀恩的动向。
一见到裴遵庆,仆固怀恩就如在婆家受尽了虐待的小媳妇见到娘家人一般激动。
他一边抱着裴遵庆失声恸哭,一边哽咽着诉说自己的冤屈。
裴遵庆顺势劝他入朝,当面向皇帝解释。
仆固怀恩同意了。
没想到裴遵庆刚走,副将范志诚就竭力劝谏仆固怀恩不要去长安:明公如果听信裴遵庆的话入朝,保不准会变成第二个来瑱(tián),再也回不来了!
范志诚口中的来瑱,是当时的一员名将。
安史之乱发生后,来瑱历任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淮西(治所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山南东道(治所今湖北襄阳)节度使等要职,长期坐镇于河南南部,多次击败叛军的进攻,确保了江汉的安全,在军中威望很高,被时人称为“来嚼铁”。
连铁都能嚼碎,由此可见来瑱的作风有多么硬气!
然而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
家乡对有些人来说是净土,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净是土;硬气对打仗来说是优点,但对官场来说却是极大的缺点。
因为这样的个性,实在是太容易得罪人了。
来瑱就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程元振。
据说早年程元振曾托来瑱办过事,来瑱很硬气,坚决没有答应。
程元振怀恨在心,一直都想找机会报复。
公元762年九月,来瑱应召入朝来到长安,被皇帝李豫封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这下程元振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以前你在地方上,我对你无可奈何,现在到了我的地盘,你恐怕只能徒呼奈何!
他立即鼓动如簧之舌,抓住一切机会在李豫面前说来瑱的坏话,还联合之前曾被叛军俘获的原淮西节度使王仲升一起污蔑来瑱通敌,说当初就是因来瑱与叛军合谋,出卖了王仲升,才导致王仲升当了俘虏……
其实,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知道,程元振和王仲升的说法根本不值一驳——来瑱如果真的通敌,叛军早就饮马长江,跑到武汉吃热干面去了!
但李豫却信了。
难道他没脑子吗?
当然不是——认为他没脑子的人才是真的没脑子。
事实上,李豫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本来就想找理由对来瑱下手。
史载当初他父亲肃宗李亨在位的时候,曾数次打算将来瑱调离多年镇守的襄州(今湖北襄阳),可来瑱却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有一次甚至还曾动用武力抗命,李亨对他的表现非常不爽,却始终无可奈何。
这些事情,李豫自然不会不知道。
对来瑱这个人,李豫自然不会太放心。
在李豫看来,他手下的大臣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威望低且听话的、威望高且听话的、威望低且不听话的、威望高且不听话的。
在李豫看来,这四种人中,威望低且听话的人可以放心;威望高且听话的要限制着用;威望低且不听话的不能用;威望高且不听话的,非但不能用,还要早日除掉。
而来瑱就不幸属于这最后一种。
如此一来,他的悲剧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763年初,李豫下诏免去了来瑱所有职务,流放播州(今贵州遵义),接着又将他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