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找不到的俄亚大村,鸡鸣两省五县,原生态纳西文化保留至今
纳西古城在丽江,纳西古寨在俄亚。相对丽江,俄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却是纳西文化最原始的一块“古代社会活化石”。在地图上找不到俄亚大村,但可以找到俄亚乡,其实俄亚正是俄亚乡政府所在地。俄亚大村是一个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角,属横断山脉腹地,滇川两省,丽江、香格里拉、宁蒗、稻城、木里五县交界处的原始古村落。洛克游历我国西南地区长达27年,3次进入木里县城,却与俄亚失之交臂。据说洛克有过进入俄亚的计划,并曾派出助手探路,由于助手在翻越雪山时摔断了腿才被迫放弃俄亚之行。
“俄亚”是纳西语,意为大岩包,因地方的土官为了防御外敌入侵建在大石之上而得名。由于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俄亚保留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被誉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大村民居用石块和河里的卵石砌成,通常高达数丈,且都用泥做粘结剂,没有现代房屋常用的原料石灰和水泥,也可见建筑房屋的乡民们技艺之高超。每一家都是三层的建筑,底楼是牲口,二楼是主居室,三楼是卧室,屋顶用来晒粮食。整个大村248户人家的房屋依山集结成了一个硕大的建筑群,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楼顶的平台也可相互通往,远远看上去形似蜂巢,十分壮观。如此规模宏大的蜂窝式建筑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的。在古寨,相邻的屋顶经过一根独木梯可到另一家的屋顶。户与户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了一家的门,就可走进整个古寨。
村里老人说:在战乱年代,这样的结构,让村里人可以从任何一家的屋顶走遍全村,便于大家集合御敌;在和平年代,这样的布局,也可以让村民随意串门,整个村子如同一个庞大的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据“移居俄亚已有二十代”的大村居民威赫嘎启及东巴多塔两家的口传史,俄亚的纳西族是明孝宗(1488-1505)至明神宗(1573-1620)期间,因出于军事目的的驻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村里这种便于防御的建筑也恰好体现了俄亚居民身为军队后裔的特点。洛克也曾经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这样描述它:“整个贡嘎岭山脉和无量河曾经被纳西首领统治,具体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那儿有许多纳西村庄,统称为俄亚,村子的居民都是过去防守那些区域的纳西士兵的后裔。”
站在俄亚大村东侧的田地向柏香山望去,山腹间的俄亚大村和山脚下奔腾不息的龙达河,让人震撼。龙达河绕俄亚大村而过,以河为界,左岸为居民区,由于村前高地的巨石阻挡水头,再大的洪水,人畜也能安然无恙。右岸为生产区,山上恰有支流奔腾而下,水源充足,稍加修整,就是良田。俄亚的选址和布局透露着纳西先民的智慧,可谓深谙风水的奥妙。
由于交通闭塞,骡马与俄亚人世世代代的生活息息相关。俄亚全村共有248户人家1600名多村民,一般一家有三四匹骡马,全村有上千匹俄亚马帮远近闻名,过去马帮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各种生活用品、生产物资,全都靠人背马驮运进来,而村里的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也要靠马帮运出去。1995年当地修电站时,村民还愣是把一台挖掘机拆散后驮了进来。2011年,俄亚大村正式通车,车辆运输逐渐取代了马帮的一部分劳动。俄亚大村这颗镶嵌在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的明珠,开始向人们展示她的奇特与美丽!
俄亚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因而保留了很多不同时代、古今掺杂的婚俗和观念,是研究婚姻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活化石。有着我们常人看起来的“奇俗“。说到当地的婚姻习俗“伙婚”,俄亚村民并不忌讳,“伙婚家庭很团结,兄弟之间对妻子,小孩都一视同仁,平时大家分工合作,不会闹矛盾。也是为了家庭财产不分割、人员也不分离。”俄亚村民们至今还保持着最原始的婚姻习俗,有一夫一妻制,但同时还存在多夫(兄弟)一(共)妻、多妻一夫、不落夫家、“阿达”(亲密朋友)走婚等多种婚姻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延续了几百年的婚姻习俗正在逐步消失中。在俄亚的伙婚家庭,小孩出生后是不知道谁是亲生父亲,有几兄弟就有几个爸爸,按一爸、二爸、三爸这样称呼。
纳西族奉行东巴教,东巴教在当地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东巴”在纳西语中意为祭司,每逢节日、婚丧嫁娶,求雨等重要活动,东巴都要进行诵经、跳神、占卜等宗教仪式。俄亚的纳西族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这种文字因东巴所独通,而被称为东巴文,东巴们也因此成为了纳西族宗教和文化掌握、传播的主体。俄亚大村目前21名东巴,其中今年82岁的甲阿若,是四川纳西族中知名度最高的东巴(祭司)。他有10个子女,36岁的小儿子在向他学习东巴文化。作为东巴,他希望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摄影:丁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