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动念始于心——《论语》悟读【40】
起心动念始于心; 因慕生情皆为缘。
《论语》第二篇第二十四章: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祭祀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献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
【悟读】
谄,从言,臽(xiàn)声。本义为谄媚和曲意迎合。为什么会出现“非其鬼而祭之”呢?背后的动机一般是贪欲的左右。
“见义不为,无勇也。”此处之“义”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应是超越二元对立的,无好坏高低,无不纯之杂念,无欲无求的,是合乎道和合乎本心的。
本章孔子以“祭祀非鬼”和“见义不为”为例,说明人在行事之时往往会犯两种错误:一曰不该作为时乱为;一曰该作为时却不为。无论“谄”,还是“无勇”,都直指人心。社会上的种种不道与非义,皆由人心里贪嗔痴而来,即来自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是为世界观;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是为人生观;能区分善恶,知行合一,是为价值观;“为善去恶”曰格物,是为方法论。
“每一个念堪比一颗原子弹”。首先,念决定了我们的所见所听所感。一念一世界,相由心生。我们外在所观一切,皆为内心世界之呈现。你的心,决定你所见,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是一个经典例证;其次,念决定了我们言语。我们每天说的话,其实都是念的反映;最后,念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而行为决定了结果。
人生的许多错误,往往源自人们最初的起心动念。《了凡四训》是明代名士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书中告诫我们:起心动念是造成人生吉凶祸福的关键。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当人生遭逢重大失败时,首先要保住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其次要保有一颗赤字之心。如此则不愁东山不起,人生也不会陷入绝境。
有人说,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相信许多人会成为伟人。请慎谨自己的起心动念,并相信一个道理,你是吉人,自有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