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学生“不想长大”?
今日话题:被“控制”与“不想长大”
连日来,媒体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引发了网友大讨论。80后北大高材生王猛(化名),曾是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还是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却从10多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与决裂,却不知道为什么……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我宁愿永远都笨又傻”《不想长大》里的这两句歌词正成为时下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与王猛控诉长期被父母“控制”相比,是很多大学生不想长大。
每到开学之时,过去多数大学生都是单独到学校报到,现在却已经非常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大学校园内外,随处可见的是父母一路全程陪同包办一切,临分别时还千叮万嘱那些生活常识如吃饭穿衣睡觉防骗等,生怕漏掉了什么没有交代清楚,而这些大学生也心安理得地享受“大孩子”的待遇。
在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适当时候有些娇情可以理解,只是个头早已比父母高出不少,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什么都不积极主动去独立完成,仍然整天爱在父母、甚至别人面前撒娇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必须明白,不想长大的大学生其实就是没有担当、拒绝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是不应有的悲哀。
老家一亲戚的女儿今年在广州读大三了,都已经20岁的年青人,按说可以独立应对完成和解决个人的很多事情。可就在开学前半个月,仅仅因为要到医院做牙齿矫正,非要自己的妈妈陪她一起到广州医院看医生,完全不顾有晕车严重的妈妈最怕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后有多难受。
由于亲戚到广州后暂时在我家小住了几天,让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这位当代大学生是如何成长的一些点滴。亲戚说,女儿自小在家里就没有做过任何家务,那怕是自己的衣服都没有洗过一次,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最经典的一次经历的是,有次女儿在大学宿舍里想做稀饭吃,却不知道如何做稀饭,又不好意思向舍友请教,只好通过长途电话向妈妈求助,更让妈妈想不到的是,孩子竟然连什么是“水烧开了”都搞不清楚,最后妈妈解释就是“水沸腾”了的意思。
而就在陪女儿来广州前,女儿还说自己不想长大,希望永远都是小孩子,一直得到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和呵护,所以这次要妈妈陪着来广州做牙齿矫正,就是要从选择医院、医生到与医生沟通等具体问题,都要让妈妈来为自己做最后决定,而并非顺便带妈妈来广州旅游。折腾了近一周后,亲戚终于可以回老家了,临走前,亲戚不无忧虑地对我们说,孩子有严重的依赖性,真的非常担心她是否会变成“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如果说通过此次经历让亲戚终于对孩子过去的教育方式有所反思的话,那么作为已经成年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把自己“永远长不大”的责任推卸给父母吗?恐怕真正值得反省的还是大学生本人。
试想,在可以、也理应独立自主的年龄里,却还一味不想长大,总爱以“我还小”为由,老是想着在家有父母、爷爷奶奶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在外靠老师、同学、朋友的帮助是应该的,希望别人让着自己、宠着自己,从不积极、主动学习独立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或技能,就算是读到博士毕业了,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有“知识”而没有常识的人。
成长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而“不想长大”的幼稚想法并不只是简单反映出心智的不成熟,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恐怕心理,非常让人怀疑这样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和勇气面对一个全新的人生开始,并适应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们都相信社会总是要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年轻人拒绝长大、装嫩,不愿意、也没有勇气承担属于年轻人应该负起的社会责任,决不仅仅是年轻人本身的悲哀,对国家、社会、家庭来说也是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