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星座」67辑:静铃音赏读大梁诗
【诗作者简介】大梁,本名梁振林,男,1964年出生,沈阳人。作品散见《诗刊》、《草堂》、《诗选刊》、《绿风》、《星星》、《青年作家》、《中国诗歌》、《诗潮》、《诗林》、《鸭绿江》和《工人日报》、《辽宁日报》等报刊。有诗歌入选《2013年中国诗歌精选》、《2017年中国诗歌精选》、《东三省诗歌年鉴2016卷》、《辽海诗典》、《新世纪辽宁诗典》等多种文集。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集《五瓣梅》(与人合集)。
▐ 浮生
文/大梁
我一个人戴着
令人狐疑的面具
捂住隐秘的部位
探出蜗牛般的触须
小心翼翼地
向外窥
那么多
裹着雾霾当袈裟的人
密麻麻拧在一条绳子上
像网络上一盘
残棋
诗,写浮生
——读大梁诗歌札记
文/静铃音
偶然和大梁成微信好友。他的头像是一张他自己的照片:他立于石林上,貌似挺拔。他右手扶着栏杆,身体向右侧倾斜,左手扶着腰。后来看到他一组腰病复发而写的诗,我就猜想,这左手扶腰的动作一定是多年腰疾的后遗症之一。
他是沈阳老乡,因一位诗友说大梁友善,让我跟他多接触交流,就刻意留心他的作品。前几天,看到一个公众号平台推出他的一组诗歌,其中有一首题为《浮生》,是这么写的:
《浮生》
我一个人戴着
令人狐疑的面具
捂住隐秘的部位
探出蜗牛般的触须
小心翼翼地
向外窥
那么多
裹着雾霾当袈裟的人
密麻麻拧在一条绳子上
像网络上一盘
残棋
读这首诗,面前生出一个滑稽的人,带着头套,只露出一双狐的窥视的眼睛,他面前是一张大脸(电脑显示器),鼠标是他的探测器,他小心地看着“外面”的世界。最喜欢那句“裹着雾霾当袈裟”,这里有中年男人的智慧、诙谐与嘲讽。非常强烈的嘲讽。全诗只有两节,第一节以“我一个人”开头,对“我”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是有嘲讽意味的;第二节以“那么多”开头,我向外窥探,看到“那么多”他人,“我”对“那么多”他人的描写也是嘲讽式的;而“我”不也是“那么多”人中的一个吗,从而自我嘲讽将全诗的嘲讽意味加重。人生有多少虚构、浮想、自欺欺人、蒙蔽与麻痹啊。很多时候,我们在嘲讽别人的时候,却没有发现自己与被嘲讽的人并无二致。世人并无二致地处于浮生这盘棋上,人生是不是永远是一盘残棋。而浮生和残棋一经组合,就会加重生命的况味。
这不禁让我想起“浮生”二字的来源。庄子在《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中写道的“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思是说,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死了离开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这是庄子主张一个人要顺从自然的法则,安时处顺,把生和死都看得很淡。但事实上,能真正做到这种达观的能有几人呢?芸芸众生,行走在红尘路上,多少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后来,“浮生”二字逐渐与庄子的用意背离,指人生,或虚空的人生。李白上句说着浮生若梦,下句就问为欢几何?事实上,人生不是漂渺虚空的,是有着诸般苦乐的。我想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大梁同他的同龄人一样,是有很多人生经历的,就像他在《浮生》一诗中,诗意地写出了网络世界的虚假一样,他要用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象,书写“浮生”的真实。
《担心》
一块风化的砖
从墙上
脱
落
像一块
多
米
诺
骨
牌
人生,很多事情不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是藏于水下。那些不确定性,犹如水蛭,不知何时,会咬我们一口。就像晴朗的早晨,沿街行走,忽然,一个不明飞行物或鸟屎砸在身上。生活中,有多少焦虑,不言而喻。
大梁的这首《担心》就不经意地表达了生活中的意外和意外发生的过程与结果。“一块风化的砖”,这个意象的选择是非常睿智的。风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神不知鬼不觉地发生的,而且,时刻都在——危机四伏。初始意象的选择,决定了后面的行文和形式。“脱落”、“多米诺骨牌”几个字的竖排,既通过行文方式的陌生化与诗的题目一起造成了一种紧张的阅读心理,也形象地模拟了砖落下的过程和后果:很多事情,其影响不是一下子就会终结的,而是会带来连锁反应,或者后果一直蛰伏着。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寄。然也。
这是一首有情怀的诗。
《湛蓝的天空》
那时我年轻
莽撞得像一头野驴
每天,外出架线
水蛭一样吸附在
黝黑黝黑的电杆上
那是一个深冬早晨
电线杆
冻成一根垂立的冰柱
干活时
我从电杆顶端
突然滑落
那一刻
我在雪地上
茫然地站起来
浑然不觉得疼痛
我怔怔地向上望
灰突突的天空
突然变得湛蓝
多么希望生活里多一些这样的幸运!前几天看见一个小女孩遭到机动车两次碾压却毫发无损的报道。每当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事情,我们都会感到:生活多美好啊!“灰突突的天空/突然变得湛蓝”,能活着,多好!从十米左右的高空掉下来,能够安然无恙,真的是幸甚至哉!
这首诗里,诗人耐心的铺陈,都是为了结尾那最后两句,一句写实,一句写虚:“灰突突的天空/突然变得湛蓝”。回想一下,我们写美好的事、情或者景的时候,有多少次写到蓝蓝的天空,它既是一切美好之一,更已经成为一切美好的背景。生活需要诗意,背景可以虚设。如果你觉得一切不那么美好,那么就假设一个蓝天吧,毕竟,我们要继续走下去,要活着。
这里我不禁又想起大梁念佛这件事。他的一首诗,题目为《真实目的》:我念佛。但没想过成佛/在医院念,跟在家念/没什么区别/我不求佛祖保佑我/只是在念佛的/时候/不用再去想其它的事情。
我想,大梁是非常坦诚的一个人。他坦诚的告诉我们,怎样入世,如何出世。世事洞明又隔岸观火,有大趣。
再回到《湛蓝的天空》这首诗。“那时我年轻/莽撞得像一头野驴”,用调侃的语调,讲着当年的凶险。什么事情,走过来了,回头看时,感觉很轻松,但是,当时,是怎样的心惊肉跳:吓得忘了疼痛,“怔怔地向上望”。我觉得此处的“湛蓝”更有“破境”的意味。
《他》
沐浴
剃胡须
剪鼻毛
将长裤换上
衬衫挑出四件
只穿一件
皮鞋上油
临出门
又擦两下
走出很远了
他又停下
回头
紧盯着来路
常回头看看,过去,曾经的人、事、情、景,是我们前行的根基。未来尚未抵达,当下稍纵即逝,也许,只有过去,才是我们拥有的。过去,永远在,它是在场。
李煜《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句一向被人们解读为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消逝了。在我看来,以往的一切没有消逝,亭台楼榭、富贵荣华都还在李煜的心中,那是永远也消灭不掉的记忆,那是他曾经的拥有,所以才有今非昔比的感慨与失落。
大梁的这首诗里,诗人没有写过去(来路)是怎样的情况,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不写尽,不写满,让读者去补充,构建,这是诗的开放性。另一方面,这种写法,使“紧盯”二字得到了突出。并且,我悟到,诗人前面对“他”衣着打扮的描写,看似很用心,实则不是诗的重点,诗人重点强调的“来路”,是“他”对来路的倚重,过去成就了现在的他。就像他的很多诗,是他多年病痛的后遗症。
《术前》
我的淋巴变节了
医生说:
快手术吧
我迟疑着,又换一家医院
医生还是那个腔调:
做手术吧
现在,我知道了
每个临刑的人
都是迫不得已
尤其是
自己将枪口
对准自己
《明天手术》
晚上八点,就禁食禁水了
沐浴,洗漱
我把自己弄得
像供果那么干净
这两首诗,语言质朴,语调和缓,故作轻松与戏谑(我的淋巴变节了,多么调侃。弄得像供果一样干净,“弄得”这个口语词汇和“供果”这个的宗教词汇多么不协调,诗人连“收拾”这样的词都没使用,他就是要利用这种不和谐达到一种效果。)心中的忐忑却欲盖弥彰。“自己将枪口/对准自己”,人生有多少无奈,有多少情况下是毫无选择的抉择啊。“把自己弄得/像供果那么干净”,明天,“我”就是献祭,就是牺牲,不知道神灵会做出怎样的杀罚予夺。
我想,只有患病的人,并且这个病人是一位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吧。简洁、洗练、不露声色,却捉住了读者和自己的心。我想,病中的大梁,写完这两首诗,自己也一定是感慨万千的吧。
至此,我想说,大梁特别善于通过简短的叙事达到诗意的生发。追溯诗歌发展的历史,叙事在诗歌中是享有很高价值的,它作为一种高级的诗歌价值与文学标准。但是,在后来的进程中,尤其是19世纪之后,诗歌叙事的趣味性与正当性逐渐丧失;人们甚至将叙事视为诗歌写作的无能表现。20世纪英国批评家考德威尔在谈到“诗的未来”时说:“诗在技巧上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准;它越来越脱离现实世界;直至先是感知然后是感觉都全然不存在了。大多数人不再读诗,不再觉得需要诗,不再懂得诗,因为诗随着它的技巧的发展,脱离了具体生活。”我们看到,诗离社会越来越远了,社会则变本加厉地脱离诗。诗在“向内转”,但是向内转不必然意味着是一条诗歌窄路,更不等同于诗歌死路。但是,当下有些中国诗人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在诗的“叙事背后”“叙事之外”大做文章,大有可为。结果,出现了许多唯意象、唯空灵的诗,严重脱离生活。而大梁的诗,不止我这里赏析的,哪一首不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的诗,才会有读者,才会深入人间。下面的《一包烟》也是一个例子:
《一包烟 》
扁盒的细支南京烟
从前是淡蓝色的包装
现在也是
我以前抽它
现在也抽它
这么多年
烟的口感
没变坏
也没变得更好
以前十五元一包
后来十六元一包
现在十七元一包
烟价像我的年纪
而有些事
恰恰相反
烟价随我们的年龄上涨,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一种趋势,一种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个烟的价格就在我们的把握之中。类似的,房价、医疗费、教育费用,这些都在上涨,我说的在我们把握之中,是说,它们的上涨在意料之中,不是说我们能够掌控它们。实际上,我们能够掌控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很多事情,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比如健康、比如,理想、信念,比如,那颗初心,一些情感……
这首诗,如果它简单的说一包烟,就浅了。这里有一种怀旧的情怀。“从前/以前”、“现在”,这样的对比,在四个小节的诗中,出现三次,最后一节没有对比,却出现了“年纪”这个词。人到一定年纪就会怀旧,而少年总是憧憬未来。或者,怀旧,并不是因为那个时代多么好,而是那个时候,我们年轻。
《从明天开始 》
正式退休了
不用再去打卡签到了
我用三十八年的时间
才把自己赎回
赎回来就好
扶着秋风和落叶
一起
回家
今早,上班路上,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说,现在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上班了。一是因为工作压力大,人们觉得付出和所得不成比例;二是因为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更希望实现自身独立的价值。
“从明天开始”,海子式的语言。从明天开始,不再上班,从明天开始,做个幸福的人。54岁的诗人,在设想自己的退休了。“用三十八年的时间/才把自己赎回”,作者用了“赎回”这个词语,自己赎回自己,退休,是一次自我救赎。将自己抽离江湖吗?而秋风和落叶的悲凉,是一个人的悲凉吗?
诗人都是喜欢独处的。从此,回归自己的斗室,每天阅读、写作,好好思考人生,认识自己,认清自己。60岁,虽然已是人生的秋季,但是,只要回归了自我,秋风和落叶,也有写不尽的诗意,并且那指日可待的冬雪,飘舞的永远是春天的气息。人生,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诗人,那就是活成诗人吧。今天退休,明天开始诗意栖居。相信不远的将来,大梁退休后,一定会有更多好诗。
我这样期待着,也这样阅读着大梁的诗歌。读烦了,翻过去,退出手机。然后,再莫名其妙地返回来。我还想读。重头再读。
【评诗人简介】齐凤艳,笔名静铃音。文学硕士,辽宁康平人,现居大连。曾在《散文选刊》《椰城》《黑龙江日报》《企业家日报》《科普作家报》《连云港日报》《奉天》诗刊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文艺评论。散文获得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推介当下最活跃、最具特色的一线诗人,力塑当代诗人群像。
投稿与稿酬发放:
邮箱540153707@qq.com;
微信wxid_jiqj0bgohqsu21( 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