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懂高纯度哲学书?
首先,读懂了高纯度哲学书后,阅读其他哲学著作将比较轻松,因为能读懂高纯度哲学书这件事,意味着你具有了一种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在阅读中进行逻辑思辨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我们阅读理解任何门类的文献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相较于高纯度哲学书而言,其他的文献一般不会具有如此高强度高密度的逻辑思辨性,这种纯粹通过文字而产生的高强度思辨性一般只有在你面对满篇的数理化公式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或者是纯逻辑符号组成的语言的时候。但是,后者因为有明晰的,确定的公式和符号,而基本不存在“读懂”这一问题。读懂高纯度哲学书意味着,在面对满纸的,每一个你都认识的文字的时候,你不会因为它是高纯度哲学就一头雾水。
人的意识,需要感受和思索两个基本方面来支撑。感受是指一些直观的内容,比如你回忆一个人的形象,你在脑海里看到那个形象。这个形象,就是一个直观到的感受。而思索则是依赖于语言的,现在你的脑海里可能就在各种乱七八糟的思索当中:“今天晚上不能熬夜啊”、“xx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感觉凉快起来了”……你自己感受一下,你的一切有思维的意识,是否都依赖语言文字来进行?是的,就是这样。我为什么说这些?因为语言文字如果就是你意识中非直观感受部分的全部内容的话,那么所谓的阅读理解,当然不是仅仅应用于读书这件事。它事实上就是你的思维能力,是所有非直观类的思维能力。简单的说,读懂高纯度哲学书,会提升你的思维能力。相比于你掌握的各种具体的知识和经验,思维能力是一种更加根本的东西。
因此,无论是对于有志于了解哲学的人,还是对于其他类型的人,掌握读懂高纯度哲学书的能力,都是有助于提升自我的。当然,你不能认为看完了本文你就掌握了这个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它是需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加以锻炼才可能具备的。你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与,你自己去做到“那么回事”,还是天差地别的。所以,重要的是去做——去读一本高纯度哲学书。
谈谈方法 :
慢:
慢是一种心态,在正式开始读一本高纯度哲学书之前,你要让自己先慢下来。如果你曾经几个小时读完了一本还算厚重的小说,就认为你也可以用同样的高速去读哲学,那就错了。你不但不可能高速,甚至你必须用龟速来阅读,要慢,再慢,更加,更加慢。只有慢下来,你才能看清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看清它们是一个前提条件,一目十行在这里不是什么优点。读这样一本书就相当于参加马拉松,甚至比马拉松还要马拉松,是两万五千里长征,你要知道你面对的是什么,这是需要你拿出超强的耐心与毅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读完并读懂一本高纯度哲学书几乎可以当成一件伟业了。是的,你完全可以骄傲的,你为它吃了那么多苦,烧了那么多脑细胞,你必须骄傲。甚至我可以说,如果你第一次拿起一本那样的书,并且能坚持读五页纸,而且读懂了,晚饭你就可以给自己加一个蛋了。是的,你值得加一个蛋。
提取概念:
提取概念是从你开始阅读这本书第一页第一行第一个字开始就要进行的事情,直至你读完这本书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之所以要描述的如此啰嗦,是因为你真的就需要如此死磕。每一个写了这种书的哲学家都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语言系统,举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白色在我们的日常习惯用语里就是白色,但是在某个哲学家那里就不一定是白色,它可能是黑色,红色,或者什么颜色都不是。写出这种书的哲学家用他们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生产特标转头,这些转头就是每一个概念,然后他们再用一套他们的逻辑关系网络把这些特殊转头堆砌起来,建立一座他的哲学大厦。他们的语言系统到底是什么,不是你打开书第一眼就能明白的,你所能借助的就是先提取每一个你遇到的概念。如果某哲学家告诉你“兔子”是有三只眼睛的一种水杯,那么你就要忘记你所认识的那个兔子,那个有一对长耳朵和一对红眼睛浑身毛茸茸的食草动物。现在你就只能知道“兔子”是有三只眼睛的一种水杯,虽然你现在可能不知道眼睛是不是你以为的那种眼睛,也不知道水杯是不是你以为的那种水杯。但是这不重要,你可以把它们的关系先提取出来。
当你一个一个的提取了阅读道路上遇到的概念后,你将渐渐发现这个哲学家的语言系统到底是什么,同时你也会渐渐发现在这个系统里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有时候也是它们概念内容的一部分。你可能有一点迷糊,但是不要紧,只要你牢牢抓住这本书给你提供的概念设定,你就不会迷路。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你不知道兔子本来是什么,你不知道水杯是什么,你也不知道眼睛是什么,你只知道兔子是有三只眼睛的一种水杯,这就够了。有很多没有好好读哲学书,但是对于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人,都会嘲笑哲学家说兔子是有三只眼的水杯是一件多么荒谬的事情。这种嘲笑其实只能让他们自己变得可笑,因为读过并读懂了那些书的人知道这个哲学家的兔子并不是他们认识的那种兔子,水杯也不是那个水杯,眼睛也不是那个眼睛,所以这并不荒谬,因为望文生义的人从来就没读懂过哲学。
思维导图式笔记:
对于一本高纯度哲学书而言,从一开始你就会面临高频率的概念提取任务,你很难凭借你那人类的大脑记住这些繁琐而错综复杂的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所以你需要记笔记。当你要一个概念,当它之前并没有出现过在这本书中的时候,一般哲学家会给出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有时候是直接而明确的告诉你的,比如兔子是什么什么,这就是对兔子这个概念的定义。但是也有一些时候这个解释给的是不很明确的,就需要你对一个逻辑关系异常复杂的句子进行破解,分清楚整个句子的主谓宾,以及剔除掉主干后的那些分句,那些定语分别是什么内容,然后再逐一破解……
这整个过程就像是,怎么说呢,像破悬疑案件一样。要细致,耐心,一个字也不要漏掉,能写出这种哲学书的哲学家从来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句子里添堵。当你好不容易提取了这些复杂逻辑关系背后的概念之后,你当然希望你下一次再遇到它们的时候能够马上反应出来它是什么,所以你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笔记。当你遇到关于兔子的那个概念的时候,你就要在笔记上写下:
兔子:是有三只眼睛的水杯
如果你在之后又读到“水杯总是有一只红色的叉子,但不是所有有红色叉子的都是水杯。”,你就需要把这些内容也提取出来,并且记录好。
水杯:总是有一只红色的叉子
(有红色叉子的不一定都是水杯)
并且你要根据上一条关于兔子的内容,给它加一个补充:
兔子:是有三只眼睛的水杯
(兔子总是有一只红色的叉子)
当你这样记录一会,你可能会感到笔记变得非常混乱,有一些地方需要补充的内容太多,而你留下的空白太少。但是你不用着急,这一切其实只是初期笔记。当你读完一个章节后,你需要回过头来整理一遍这些笔记,顺带着对照一下原文,再阅读一遍。这样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理解和记录上的遗漏。然后,重新拿出一个笔记本,这一次,你要把这一章节里所有一团乱麻的各种关系都在脑海里排列一遍,然后尽量让它们原汁原味的呈现在思维导图式的笔记中。你多久做一次这样的整理,大概要取决于关于一个问题,哲学家重点讨论的篇幅。如果你感觉这个问题大概是讲完了,而你又实在记不住太多,那么就开始整理吧。
也许你需要一次,两次,甚至三次或者更多的不断整理,来理清这些内容。随着你不断的往后阅读,你可能会逐渐发现什么概念是重点概念,而什么是次重点,什么是特别需要留意,什么是需要严格区分范畴的概念,哪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错综复杂需要你单独拎出来的……总之,每一次当你对照原文梳理你的思维导图笔记的时候,都是一次认知的升华。
下面我附一张,我的读书笔记,给大家做个参考:
(可以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举一反三:
当你能够按照我所说的方式读懂一本高纯度哲学书后,你可以选择读第二本、第三本、第N本,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当然,对于很多并不致力于要在哲学这个海洋里深潜的人来说,你难道不想试试你的这项新技能?看看它在其他领域里能不能发挥作用?是的,你可以。
现在你可以随便找一本社科类的理论书籍,就是那种你平时碰都不想碰的类型。然后试着去读一下看看。你不需要做笔记,真的,只是读一下,你会发现现在你的脑子逻辑思路特别清晰,无论那本书上弄出来多少你根本不知道概念,你都能通过文章中的语言分析对那些概念做出判断和理解。
现在,如果你是一名擅长文科,但是对理科比较头疼的人,可以试试弄一本产品使用说明书,就是那种结构特别复杂的。现在你可以试试看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把边上那台东西拆了,然后再组装起来。真的,你可以试试,只要你拆卸工具齐全的话,完全可以。或者,拿起曾经最让你头疼的物理书,或者物理试卷,那种过去你能背下来所有的公式,但是就是理解不了题目到底在说什么意思的情况,看看它们现在还存在吗?如果还存在,你就把那本物理书再读一遍,是的,只是再读一遍,然后你再看看那些题目,其实也没有你当初想象的那么难吧?
现在你的人生可能面临着一个特别让你感觉一团乱麻的问题,你脑子里思路特别多,信息特别多,整个都绕在一起,怎么都解不开。现在找出一张大白纸,把你所有乱七八糟的想法都快速的写在纸上,只写重点词。一直写到你再挤出一个词都感觉特别费力的时候,停下来。看着这满张纸的乱七八糟的歪七倒八的词条,用你掌握的读懂高纯度哲学书的方法,试试理清楚。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什么是重点,什么是次重点?什么是什么的先决条件?什么是什么的阻力?什么是什么的可能后果,什么后果会导致什么连锁反应,你担心的是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你不可以做什么?……相信我,当你把这一切理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整个烦恼都异常清晰的展现在你眼前,而你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这就是具有强大思维能力的力量。
来自:豆瓣 / 哲学著作阅读指南 / 扎扎木 201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