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高精神永存
王步高精神永存
菜九段体悟
昨天(2017年11月2日)去了王老师王步高教授家中的灵堂祭拜,王老师的遗像是生前生病之前的,阳光开朗慈祥,香案上有部分王老师的代表作。我以为王老师不止是留下了等身的著作,更是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在缺少精神的当下,王老师的精神实为国之瑰宝。
那么什么是王步高精神?精神不像著作可以触摸看见,要精确描述几无可能。但以菜九对王老师的感受,或可提炼出王步高治学精神一二,而其他庞杂的精神现象都可以作为这个一二的傍生品质。这个一二即,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负,临深履薄的戒惧。菜九以为,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成就了王老师受人景仰的学界地位,汇聚起让人怦然心动的学术成果。
什么是道路自信,就是像王老师一样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用功是有效的,只管把精力投入下去,收获是可期的。在自信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自我警觉,使体系开放,随时接纳更好更精准的认知。王老师的很多公开课程其实已到相当高的程度了,是业内争相效仿的标的,但王老师还是逢课必备,并随时更新。正是这样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才使得这些课程精品的层级一上再上,且始终准备轮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永远处在完善过程中。近日网络查找王老师信息,所有对王老师的赞美与痛悼,都透出对王老师上述精神推崇。至少,王老师的精神比他的学问更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我与王老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同事过一段时间,同事而不同道,是君子之交、道义之交。我以为,所谓的君子之交与道义之交,应该基于人格上的感召,志向上的契合,精神上的互勉。只是王我之间,精神方面是单向的,我是受惠方受勉方。王老师的学术方向及用功不在我的兴趣范围,而他对学问的追求与用功形成了一种感染力量,一直在激励、召唤我前行。我结识王老师的时候,他的境遇很糟糕,但穷且益坚,险恶无望的小环境不能坠其青云之志。王老师绝没有因为境遇不佳就虚度蹉跎,从来没有放松在他认准的方向上的用功,充分利用超长的空闲充实自己。俗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而王老师则在独善其身的基础上也兼济天下的。在那段处境艰难的时光里,也正是王老师创立的江苏省中青年诗社蒸蒸日上的时候,诗社获得这样的成长,王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应该是最重要因素。王老师为诗社的发展精心规划布局,可谓呕心沥血,我以为他提出的要求也很能体现他的一贯精神,他要求诗社要出作品出人才,每年争取进一小步,就这样,雄心勃勃的大局观确立长远目标,而切实可行的计划性保证了稳步前进,丝毫没有好高骛远的虚气,总是脚踏实地地寻求真实的进步。现在回头来看王老师的艺术创作与学术追求,何尝不是在叠进累加式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进来,终呈巍峨之势,成为业内赶超攀援的标志。其实,就菜九亲历,无论是诗社的日常工作,还是王老师在学术上的钻研,条件都非常不足,但王老师都以满腔热忱与饱满的激情投入进去,而这两个素质居然在很多时候成了维系事业运转的核心成分,至少春华诗社能够维持到今天,多仰仗王老师的激情推动与凝聚。
满腔的热忱、饱满的激情、旺盛的斗志、对所从事之事的热爱与专注,这些差不多是王老师的招牌与标配,无论是从事学术、讲学,还是推动某项事业,王老师都是以此标配全力以赴,在成就了一些事业的同时,也感染了一批人,激励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给社会注入一股热流,一道正气。而今王老师再也不能亲自散布他那激荡充沛的浩然正气了,再也不能点化那些聪慧的学子了,遗下的王步高精神到底能给中国多少支撑,真的不能乐观。
最后,转引一位受王老师教诲的学生的哀悼之辞,表达对王老师的痛悼。
听泉
上过《大学语文》和《唐宋词鉴赏》,老师讲的很有意思。虽然有些观点偏颇或是有争议,但还是一位很有特色很有激情的老教授。只可惜,再也上不到《诗词格律》了。
维丁酉九月十三午中,惊闻 王先生步高仙去。弟子一铮,衔哀致诚,遥祭曰:
呜呼!大学之谓,乃在大师。故 王先生步高,学湛道著,身正教慈。清华任教八年,满园桃李;文坛执耳一世,万字珠玑。
去岁生也有幸,忝列座中。一年闻道,才识见长。每援书叩问,先生不以生驽钝,耳提面命者凡三四。初颇自负,尝以陋作示之。而先生字句斟酌,几易其稿,是以知己之不逮远甚。后略知先生生平,更叹其德才两兼。尝课中情之所至,起而拍案,詈斥宵小,曾不以公侯为念。此真文人风骨,足侔先贤。
先生极恋杏坛,虽微恙而不意。前年在堂,犹弦歌不辍;今载回宁,又厥疾勿瘳。仲秋偶睹近像,形容瘦削,喟之良久。生等百千学子,方祈勿药,切盼重逢,一竟何辞世之速也?乃恨吾辈之至诚,不足以感其苍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家传诵,百代流芳。今不能至,谨吊哀念;他日束刍,春禴秋尝。尚飨。
发布于 昨天 18:58(应该是20171101——菜九注)
之所以引王老师学生文字作结,实因为菜九才学与王老师师弟相差甚远之故,且文中的情感、评价与菜九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