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中国篆刻史上都有哪些流派?【图文】
注意,本文所介绍的中国篆刻史上的流派,指的是邓散木先生所著《篆刻学》中所罗列的篆刻流派。全系邓氏一家之言,因此,其中多有舛误之处,我们结合其他相关近年发表的篆刻论文以及所出版的篆刻读物加以相应校勘。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邓先生因为时代的局限以及门户的偏见导致的讹误。但本人也有识见障和时代局限性,仍然会有错失或遗漏,唯有尽力而已。
从秦汉(甚至从商周战国)到唐宋,中国的实用印章流传于世的,数量多至不可胜数,但我们却无法得知这些实用印章的铸、凿者究竟是谁。因为在远古时代,印章还没有出现边款,印章还没有实现“物勒工名”的发展阶段。它们毕竟小巧,还没有发展到如钟鼎一样“国之重器”的规模。
邓先生称吾丘衍《三十五举》第九举曰:“秦人大小玉玺,有大小篆、回鸾等文 ,皆李斯书,孙寿刻。”确有这一句话,但却记载于何震的《续学古篇》卷上,而跟吾丘衍毫不相关。且只是文本记载,并无实证,只能以传说来看待。
见于资料记载的实用印章作者,魏晋间有陈长文、韦仲将、杨利从、许士宗、宗养等。因为当时的玺印,大都出自工匠艺人之手,没有文人学士的参与。
这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就算是汉印,也有一些印文不合“六书”义理的印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到了唐宋时期,篆法衰微,更多任意牵合,不成文理,显然是工匠的作品了。
到了元代,赵孟頫、吾丘衍举起“复古”大旗,于是篆刻这件事,才真正列入文史之林,成为真正的文人雅事。当然,真正从“印章”发展成为“篆刻”还差一件事,就是石料的发现。
元末,王冕在浙江处州丽水县天台宝华山发现了花乳石(也叫花蕊石,宋代曾有人开采用作器皿)。才真正开启了文人刻印的先河,但王冕毕竟影响力太小,并未形成风气,直到文彭的出现。
文彭是石材刻石的实践者,这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文徵明的长子,社会影响力巨大,于是,他的门人,他的弟子,他的好友,以及他所结识的文人雅士,都渐渐成为篆刻的仿效参与者与篆刻的受益者,也渐渐形成流派。所以,如果说中国篆刻的流派史,应当从文彭开始说起(当然,他的详细介绍要见下一篇),他也被公认为是中国文人篆刻的鼻祖。
邓先生认为中国篆刻的流派从文彭开始,应当做如下划分:
他认为从明代到民国,治印家的宗派,可以得名者有七个派别,分别是歙派、浙派、邓派、黟山派、吴派、赵派。但这中间除浙派、黟山派、吴派名字尚可外,问题不少,细加分辨,我们针对上表,要注意下面这些问题:
1、文彭的流派应当叫做“三桥派”;而程邃要晚于何震一些年,并且,程邃不是文彭的弟子,而这里所说的“歙派”以及后面要提到的“徽派”、“皖派”、“邓派”等概念多有交叉,不能误认;
2、何震的流派应当称为“雪渔派”;朱简、汪关并不在何震的“皖派”体系内,朱简以切刀立派,但却没有名目,但显然跟何震的长程冲刀刻法有天渊之别;汪关的典雅工稳,有他自己独立的门派,应当称为“娄东派”;苏宣虽列何震门墙,但最终为文彭所喜,升格为何震的同辈门人,苏宣有自己独立的门派,称为“泗水派”;
3、丁敬的浙派并非起于何震,他的刀法起源于朱简细碎的切刀。金农、郑燮不是浙派的代表印人,浙派的代表印人还是所谓的“西泠八家”;
4、包世臣虽然是邓石如书法方面的弟子,但并不擅篆刻,而吴廷飏(即吴让之)是包世臣的弟子,并未得邓石如亲传;
5、赵之谦并非纯出邓派,他学印从浙派开始,后转入邓派,最后形成了皖浙横站“印外求印”的印风;胡钁(邓误作吴钁)并非赵之琛弟子,而是私淑浙派,最终受赵之谦启发,其成就应当于赵之谦并列;
6、徐三庚并非赵之谦和吴让之的弟子,他也是从“浙派”入手,他的年岁甚至长于赵之谦三岁;易熹是黄士陵弟子,很不该与赵叔孺并列;
7、胡钁姓氏误作吴,李尹桑名字误作李燊;
8、吴昌硕门人名家不少,并非只赵石一家,而赵石一派后公认为“虞山派”,并非“赵派”;邓散木是赵石弟子,因此有美师之嫌;
9、表中漏掉了诸如林皋、王福庵、齐白石等名家,赵叔孺下还有名家陈巨来(不过陈年岁小于邓,不收录正常),原因大概是与邓氏印学观念不同,因此不予收录罢。
自下一篇开始,我们自文彭开始,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一个流派。
1.吴门派
苏州篆刻艺术独树一帜,文徵明、文三桥父子创造的吴门派篆刻,是文人篆刻上的第一个流派,世称吴门派。吴门派以文彭为鼻祖,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汪关、顾苓、林皋等人,吴门派的参与人数是所有篆刻流派中最多的,参与的印人多活动于苏州及附近地区,大都以文氏正宗自居,因此吴门派的群体性、领袖观、地域性都是比较明显的。吴门派篆刻,白文远师汉私印,朱文传承元朱文,然而极富创造,无论是书意、章法、刀法均有突破。文彭取法汉印,添加新意,篆刻造诣极深,并著有《印史》传世,被吴人誉为“印家之祖”。 明清两代,苏州以篆刻著名者有文嘉、王宠、周亮工、吴大澄、姚孟、石韫玉、叶桂等,均能远法秦汉,近师文彭,风格韵致潇洒,清雅妩媚,成为篆刻界一大派系。如今,苏州擅长此道并继承发扬吴派篆刻传统者颇不乏人,且已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有东吴印社等。
文彭-琴罢倚松玩鹤
林皋-碧云馆
汪关-善道
2.徽 派
徽派是篆刻史上著名的流派之一,主要指安徽这一地域的印派,又称“皖派”。明代何震首创,前期以何震为代表,主要有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后期以程邃为代表,他和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合称“歙中四子”或“歙四家”。徽派篆刻家治印,主张以秦、汉为宗,以六书为准则,注重从习篆字入手,精研六书,钻透汉字构造,同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在篆法和布局上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刀法上亦追求篆势,多用冲刀,善于变化,运刀如笔。作品风格苍古朴茂,化古为今,力矫印法乖谬浅陋之时弊。
何震-兰雪堂
苏宣-醉月楼
朱简-张长君
3.扬州派
清代合称篆刻家汪关、林皋、沈世和为“扬州派”。 汪关篆刻以汉印为法,善用冲刀,刀法工整稳实,布局匀称圆活,有时寓方于圆,灵秀婉畅,深得汉印的神髓。其印章风格恬静华贵,有书卷气息。他还能刻玉印和铜印,传世作品不多。汪关因家居娄东,亦有娄东派的称号。清初林皋、沈世和的篆刻深受他的影响。清初林皋,福建莆田人,为当时著名篆刻家,风格曾受汪关影响,尤以工稳、遒劲著称。他移居江苏常熟后,与当时虞山、娄东一带著名学者书画家王晕、吴历、恽寿平、杨晋、徐乾学等多有交往。其篆刻风格人称“林派”。 清初沈世和, 字石民,江苏常熟人。工书、画,而于刻印尤三折肱。 一以国博为宗,驱刀如笔,故能名重一时。
林皋-碧梧翠竹山房
汪关-汪关私印
4.歙 派
歙派的开创者是程邃。程邃,安徽歙县人。长于金石考证之学。篆刻刀法凝重,富有笔意。朱文喜以大篆入印,面目一新;白文深得何法,尤为传神。程邃初宗文彭、何震,后自立门户,善以大小篆、钟鼎款识入印,尤其得力于秦朱文,可惜对于文字六书之义未能精审,篆法时有乖讹。传程氏之学者有巴慰祖、胡唐、汪肇漋,与程邃合称“歙四子”。程氏篆刻风格对其后的完白山人有一定影响。因程系歙县人,故人称之为“歙派”。此外,还有黄吕、黄宗缉、唐燠、程奂轮、程锦波以及江恂、江德量父子,并传程氏薪火。与巴慰祖、胡唐同时的还有董洵、王声,专习秦汉印风,自成一队,时称“董巴胡王”。歙派诸子善以涩刀拟古,风格浑朴高古,对篆刻刀法的创变影响很大。
程邃-玉立氏
巴慰祖-下里巴人
胡唐-城东十四郎
5.云间派
篆刻流派之一。“云间”是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松江的别称,松江古称松江府,又称为“华亭”或“云间”,历代也是文人荟萃之地。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都出身于松江。明清以来,松江与苏州在地域、文化、经济上关系密切,晚明士大夫的篆刻风气也迅速传播开来,诞生了像陈钜昌、杨士修、陆鑨、葛潜等有影响力的本邑篆刻家与印学家。入清后,松江府统辖华亭、南汇、奉贤、金山、青浦等广袤区域,印学界将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出现的松江印人群体称为“云间派”,其主要作者有王睿章、王玉如和鞠履厚。云间派治印宗法宋元人,作品拘泥无新意,工丽有余,古意不足。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篆刻流派,“云间派”代表着上海地区篆刻创作初期的水准,反映出时人的审美情趣,它为日后海派篆刻的兴旺,埋下了不灭的火种。
鞠履厚-宝璹字生山
王睿章-醉爱居
王玉如-小桥流水人家
6.浙 派
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继起的有蒋仁、黄易、奚冈等人。黄易是丁敬的学生,蒋仁和奚冈也都师法丁敬,四人的篆刻风格比较接近,但又各具特色,蒋仁以朴拙取胜,黄易和奚冈则以秀逸著称。因为他们都是杭州人,所以后世合称为“西冷四家”。又有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总称为“浙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合称“西冷八家”。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歙(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这一个多世纪,影响极深远。
丁敬-上下钓鱼山人
蒋仁-吉祥止止
黄易-卖画买山
奚冈-散木居士
陈豫钟-快晴阁
陈鸿寿-莲宗弟子
赵之琛-侠骨禅心
钱松-汪氏八分
7.邓 派
篆刻流派之一。系清代邓石如所开创。邓氏曾客梅镠家,纵观梅氏收藏丰富之秦汉金石善本,并锐意临摹。故四体书功力极深,曾被誉之为“国朝第一”、“清代第一人”。邓氏篆刻得于书法。他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的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所谓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作品苍劲浑朴,恢宏酣畅,洒脱清新,刚健婀娜。不泥于秦汉古玺,而能自成面目,开创了一代印风。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黄牧甫和吴昌硕,从而为晚清印坛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邓石如因其为安徽人,故人亦称之为“皖派”。但由于影响深远,一般专称为“邓派”。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传世。
邓石如-灵石山长
邓石如-完白山人
邓石如-在心为志
8.黟山派
篆刻流派之一。开黟山派者为黄士陵。晚清黄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穆父,别号黟山人,倦叟等。安徽黟县人,后寓居广州,擅长书画,尤精篆刻,被列为晚清印坛四大家。他的篆刻于皖浙两派之外,另辟蹊径,不敲边,不击角,不加修饰,专以薄刃冲刀去追求汉印光洁妍美的本来面目,表现完整如新的汉印所具有的锋锐挺劲的精神,从而形成他那种干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的刻印风格。他的刻印章法极讲究疏密、穿插、变化,不少印作都显得匠心独运,意趣横溢。他还扩大了篆刻取资的范围,不论彝鼎、权量、诏版、泉币、镜铭、古陶、砖瓦、石刻都能熔铸到自己的印章中去。他的不少作品带有鼎彝、镜铭等文字的风味,看似平常而变化无穷,能于徽派篆刻衰竭之时独树一帜,卓然成家。他的边款也独具一格,以单刀拟六朝碑刻楷书,边款文辞隽永、翰墨味很浓。因其旅居广州久,对岭南篆刻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号称“粤派”。因黄氏原籍安徽黟县,故人又称之谓“黟山派”。影响了后来的易大厂、乔大壮、王福庵、李尹桑,乃至齐白石等一大批书画印名家,使徽派篆刻走向了第三个高潮期。
黄牧甫-器父
黄牧甫-十六金符斋
黄牧甫-祗雅楼印
9.吴 派
开吴派者为吴昌硕。吴昌硕为近代著名篆刻家,长于诗书画印,造诣精深,而尤以篆刻书画见称,曾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并称晚清印坛四大家。吴氏治印得法于石鼓、秦汉印玺,自云:“见所藏秦、汉印浑古朴茂,心窃仪之,每奏一刀,若与神会。”又借鉴封泥陶瓦,融合浙皖二派,并善用钝刀,主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遂形成雄浑苍老、古拙遒劲、富有写意情趣的风格,独创一派。世称“吴派”。又因晚年寓居上海,人或谓之“海派”。有《缶庐印存》传世。传吴氏之学者有王个移、费龙丁等人。
吴昌硕-缶老
吴昌硕-吴俊卿
吴昌硕-西泠印社中人
10.虞山派
虞山篆刻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缪贞,传承了赵孟頫所首创的元朱文印,明代以戈汕为最著。清初,以邑人沈和、林皋、王瑾为代表,林皋为最著。开创一代印风,称为虞山派,见重于印坛,并为当时印学艺林所公认。虞山派篆刻艺术更与中国书画紧密结合,融成一体。它的主要成就是积极地从甲骨、钟鼎、石鼓、小篆、籀文、封泥、晋砖、秦汉瓦当等文物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揉合一起,不断创新,丰富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印艺术的特色形式,传承不息。近代,常熟印坛出现了一位继往开来巨擘赵石,号古泥,得吴昌硕之亲授,深得其精髓。然学吴而不为所囿,从师承中蜕变出来,在各家印谱中,取其精华,汲取各种艺术养分,晚年突出封泥一路,创出独特的“赵派”印风,时人谓之“新虞山派”。其章法别其匠心,字法由圆转方,刀法更见廉厉而著称于世,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学艺术等研究价值。其学生邓散木,将虞山派印风传播上海、北京、东北等地,流传深广。虞山印派不仅在中国大陆,还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蜚声海内外。
赵石-松化石室
赵石-竹林精舍
11.齐 派
开派者为齐白石。齐白石别号有三百石印富翁,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大师。篆刻初学“渐派”,后学赵之谦、吴昌硕。又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又对汉印穷研几十载,深得其中精髓,尤其从汉印的“急就章”中受到启发。“齐派”印的特点是布局精巧,天趣横生;刀法果敢,奇崛挺拔。现今的湖南篆刻名家李立、江苏书画家篆刻家陈大羽等,均是刻“齐派”印的高手。
齐白石-白石
齐白石-我自作我家画
齐白石-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