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综合运用?——倒计时打卡第10天
再过1天,2021年全国高考就将正式拉开大幕。
针对今年高考,李强老师安排了高考倒计时打卡内容,在最后的高考冲刺阶段为高三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高考语文提分技巧。
高考倒计时
1天
科普文,综合运用?
——倒计时打卡第10天
【文本阅读】
- - - - - - - - - -
大自然的“好声音”
陈华文
呼啸而过的汽车声,建筑工地的打桩声,工厂轰轰的机器声、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当我们渐渐习惯这样的喧嚣时,《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提醒我们:去广袤的大自然寻找寂静,在寂静中倾听大自然的“好声音”。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一本自然科普书。按理说,这类书是“冷门”,但该书自出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名登各类榜单。“寂静”的魅力在哪里?笔者认为,不仅因为本书叙事生动,更因为它启发人们重新思考何以“静以修身”。
本书第一作者戈登·汉普顿是位声音学家。他在书中忆述:1980年,当时27岁的他有一次躺在玉米地里,“听到一阵阵蟋蟀的唧哩声,就像多重合奏的美妙大合唱,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显示暴风雨即将来临。雨落下之前,雷声先在这片大草原上响起,轰隆隆地自远方翻滚而来,回响不绝:磅礴、深沉、原始,灵魂为之震撼。”他感慨:这么好听的声音,为什么以前没有用心倾听?
一次与大自然“好声音”的偶遇,改变了汉普顿的志向。为了捕捉大自然的“好声音”,他成了一名专业的声音记录师。20多年的录音工作让他更加认识到:即使是人类最美的歌声,也比不上自然界原生态的声音。
但是,大自然的“好声音”只存在于寂静之中;没有“寂静”,便没有天籁。
书中写道,200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那天,作者独自一人,来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的霍河雨林,在距游客中心约3英里的地方,把一块红颜色的小石头放在一根圆木上,并将这方寸之地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他用这样的行动宣告:保护大自然的寂静,从保护“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开始。
汉普顿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定期监测噪音的入侵,记录噪音入侵的时间、程度及来源,并通过电子邮件联络噪音的制造者,向对方解释保护大自然寂静的重要性,请对方自我约束。随信附上一张CD,里面录有噪音入侵前的自然状态,和噪音入侵后的状态。
在汉普顿持续不懈的努力下,维护大自然的寂静的行动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并将寂静纳入环境评价指标。
胜利不是汉普顿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在他之前,“环保之母”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同样提出了噪音对环境的破坏。百年前,诺贝尔奖得主、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也不无担忧地说:“人类终有一天必须极力对抗噪音,如同对抗霍乱与瘟疫。”当时的世界,机器正加足马力运转,人口正迅速增长,科赫的警告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00多年来,人们对大自然的“好声音”,始终缺乏倾听的雅兴。
寂静的大自然是生机勃勃的,静心的人才懂得寂静的珍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关于静对安顿人心的深刻意义的阐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广为流传。
阅读本书,会让你浮想联翩:大自然中的噪音需要治理,社会生活中的“噪音”何尝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噪音包括大话、空话、套话、谎话,如果让这样的“噪音”成为社会的习惯语境,求真务实便会变得日益稀缺。社会生活中的噪音还包括,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深入,很多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也随之传入我国,其中有积极、进步的,也有刺耳的“噪音”,会侵损社会肌体的健康。治理大自然中的噪音迫不及待,治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噪音同样迫不及待。
大自然需要寂静,当下的人民需要静心去感受久违的宁静与安静。善于在安静中思考的人,更倾向于在无言中默默奋进。这种生命状态,往往潜藏着更强大的力量,一如寂静的大自然,生命勃发得更为旺盛。
围绕寂静与大自然的“好声音”,本书进行了生态层面的科学描述,却在无意间给予读者多维度的思考。或许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美)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著 陈雅云译。
【考前打卡】
- - - - - - - - - -
1. 请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一书写一则广告词(不少于40字),一句广告语(10字以内)。
答案:
广告词:在这个世界上,你能寻觅到“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吗?请阅读《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它会告诉我们答案。广告语:用尺子量出“寂静”
2. 根据本文的内容,说说介绍一本国外的书籍,一般应该包含哪些主要信息?
答案:
包含作者(国籍、地位)、译者,文章主要内容、写作主要方法,以及阅读本书的作用、意义。
【文本解析】
- - - - - - - - - -
这是一篇“书评”,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读后感。
如果让你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一书写一篇广告,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那么,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作者是美国的声音学家戈登·汉普顿,译者是陈雅云,书主要内容是对“生态层面的科学描述”的科学普及史,主要方法是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它是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
再选择几个片段细读,你会有新的发现。
看:作者独自一人,来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里的霍河雨林,在距游客中心约3英里的地方,把一块红颜色的小石头放在一根圆木上,并将这方寸之地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如果删去了“独自一人”、“一块”、“一根”等词语会有怎样的阅读效果呢?
语言虽然简洁了,但是与“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含义之间,明显缺少了丝丝缕缕的密切呼应。作者用词的匠心显现在字里行间。
再看:围绕寂静与大自然的“好声音”,本书进行了生态层面的科学描述,却在无意间给予读者多维度的思考。或许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句中“生态层面”、“多维度”、“魅力”等概念,作何解读?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那么声音的“生态层面”就是“声音”这种物质存在的状态,以及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多维度”、“魅力”应该怎样解读呢?你试试。
读了这样的“书评”,你有否产生去读一读《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本书的欲望呢?如果有,那么说明这篇“书评”达到了它写作的目的;如果没有,那么说明你还没有真正读懂这篇“书评”。
我这样的假设与推断你同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