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安 | 夏 收

夏 收

文/陈新安

最近,我从城里回到乡下老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在庄稼人的眼里,成熟了的小麦,就是庄稼人的希望啊!

我出身农村,对农村和农事活动有很深的情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我读小学和中学时,记得那时候在农村,六月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月份。

在刺眼的阳光下,千里麦海,麦浪摇金。蓦然,天空传来“算黄算割……”的叫声,这叫声唤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年代夏收的记忆。

说到“算黄算割”,有一个传说——古代有个懒汉,麦子熟了,人们都到地里去割麦子,他却在家里睡觉,别人催他去割麦,他说不急。结果,一场大风大雨后,熟透的麦子全都落到了地里。看到一年的辛苦毁于一旦,他活活被气死了。死后他变成一只鸟,每年夏收前,就不停地叫着“算黄算割”,提醒人们麦子成熟一点,收割一点。这鸟就是杜鹃。每当人们听到“算黄算割……”的叫声,就知道又忙又累的夏收劳动到来了。

那时候,麦子在关中平原人眼里比啥都值钱。夏收就是关中农村最具仪式感的一项大型农事活动,从夏收前的添购农具,到夏收中在外工作的人几乎都要请假回乡帮忙,农村的中小学都要放忙假,夏收结束后亲戚之间还要看“忙罢”,共话当年的收成。

“算黄算割”在麦田上空飞来飞去,声声催促,庄稼人心里也着急呀!麦收前,家家户户都在做着准备,头宗要事是备场,就是先拾掇打麦场,清除杂乱的堆放物,捡走砖石瓦片,让场的环境干干净净。接下来是添置收麦的农具,如镰刀、铁叉、麦钩、木锨、撒杈、扫帚、筛子……在我家里,父亲购买的农具堆满了屋子的一角。

夏收就是一场战斗。我看见父亲在院子那块已被磨出弧度的磨刀石上,一伸一缩地磨着割麦的镰刀刃片,磨好一刃后伸出母指在舌尖上沾一下,然后横着从刀锋抹过,拭拭它的锋利。而后把锋利的刃片安在镰刀上,一把把靠在院墙下,随时准备着投入割麦的战斗。

终于开镰了。割麦是个体力活,是庄稼人一年中的重活,也是个技术活。老人们讲,天越热麦秆越脆越好割;割麦时镰刀一次割过的距离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大概有六七十厘米左右;正午时太阳毒辣,上下午时间就得抓紧收割。这不,早上太阳露脸后,麦地里的收割战斗就开始了,一片“刷刷”的挥镰声过处,麦子齐齐倒地。我也参加了割麦的战斗,割了一阵,不得不直起腰来,用手捶着腰眼,向前面看去,要割的麦还很长很长……汗水已停不住流入了眼睛,流进了嘴角。

麦子割倒后,要装车运至打麦场上,摊开曝晒,进行碾打。那些日子,从村子里到麦地,割麦的、拉麦的、还有打麦场里碾麦的,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在为夏收忙碌,每个人都做着自己能干的活,就连小孩子也跑着送水送饭,或在地里拾麦穗……

“碾场”也不比割麦子轻松,打麦场里的活包括摊场、晒场、碾场、翻场、起场、扬场……等环节。

摊场很重要,关系到碾场效果。上午,去场里将麦子薄厚适中地摊开,不是随意抖开就行,而要使麦子互相支架着,让阳光照射透,太阳猛晒。还要每隔一小时翻一次场,把摊开的麦子用木杈从一侧翻到另一侧,抖松开,直到麦穗干透,碰之落粒,恰是碾打的时候。这时,一个石碌碡,一犋牲口,一个赶鞭人,让牛拉着石碌碡一圈一圈密密麻麻地碾过麦子。在反复碾压的过程中,还要翻一次场,再碾压几圈,待麦粒儿全都从麦穗里碾落出来。

然后是“起场”,起场要求细致,人们手持铁杈或木杈把碾压过后的“麦秸”挑起来,上下抖落,使夹杂在其中的麦粒落下来,再一杈一杈地把“麦秸”端到场边堆放。挑走了麦秸,场上剩下一层麦粒,用推板、扫帚把麦粒聚成堆。“起场”后,就等起了风便开始“扬场”,没有风,扬上去的麦子会整落下来,吹不走杂质,等于白干。

扬场的人都是干活能手。只要有一点微风,就用木锨扬起的麦粒,在空中划出弧形,微风吹走麦糠、碎壳、枯叶,干净的麦粒便“哗哗”落下来。扬场尽管很脏很累,但看到麦粒堆起的金山,庄稼人无限的喜悦早就将疲劳赶跑了。我看见父亲和老农人扬场的样子,他们手持木锨的力度、幅度、高度和节奏是那样的自然和谐,那种姿势永远地铭刻在我心灵深处。

碾场后,接下来就是麦子晾晒、过筛……夏收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紧张的战斗,都是一次体力的极大消耗。直到麦粒入仓了,人们的心里才有了些许的安稳。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农村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一条龙”机械化生产活动,早已取代了过去的手工割、碾、扬、犁、种等农事活动。当年夏收的人工劳作、赶牲口曳着碌碡碾场的情景,虽然已成为发黄的风俗画,但依然留在岁月的深处,散发着农耕文明的馨香。而我当年参加夏收的经历,也成了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美好记忆。

作者简介:陈新安,陕西富平人,1968年3月入伍,1994年10月转业。曾任职于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府法制局,2009年8月退休。闲暇之余,写些小文。曾出版《秋月流影》《依法行政实践与思考》,主编出版《延安精神讲话》《西安政府法制志》,参与主编出版大型画册《前进》《西安应急管理实践与创新》等书。

(0)

相关推荐

  • 高 涛:颗粒归仓 ​

    颗粒归仓 高涛 每次看到"高陵场畔"的石槽碌碡.犁耧耙耱.织机纺车和那些马灯.门礅.木龛等农耕器具,都勾起了我儿时熟悉又模糊的记忆,似乎闻到了苜蓿草的香甜味.摔得噼啪响的泥瓦炮声, ...

  • 姜广富:麦收时节|散文

    姜广富:公社院里难忘的事(三)|散文 文/姜广富 [作者简介]姜广富,喜爱文学写作,习惯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活跃在文学创造圈内的老兵.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置身逶迤连绵的麦海中,眼望着上 ...

  • 【随笔连载】70后农村青年与打麦场有关的青春故事(五)

     (五).有一种准备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为夏收的农具平时很少用,用完就收拾了,束之高阁,夏收前,勤快爱好的农户就会早早的把这些农具提前找出来,修整一下,以防到时候影响使用.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已经不认 ...

  • 这些传统收麦神器,有的已有千年但大多已消失

    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先民们利用智慧发明了很多用于耕作.播种.灌溉.收获等实用的农业器械和工具,有的传至今日已有千年.随着机械化的普及,这些堪称神器的工具有的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记忆,但有的仍在部 ...

  • 三十多年前的故乡,三十多年前的夏收【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新书预订|高海平:我的高原 我的山(上款签名)

    一曲北方农村传统文明的最后挽歌     我的高原 我的山/高海平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该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尤其是对乡村的民俗风情描写具有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作者笔力雄健,目光老辣 ...

  • 陈新夏|“真正的共同体”的基础及其当代启示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区分"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的标准,是"共同体"是否代表其成员的利益以及代表的程度,"真正的共 ...

  • 【秦寿文】夏 收 感 言

    文\秦寿文 夏 收 感 言 太阳似火艳阳天, 茫茫麦海金浪翻. 又是一年夏收关, 往事历历忆当年. 上级号召往下传, 开会夏收大动员. 高音喇叭广宣传, 男女老少齐参战. 鼓足干劲加油干, 队长深入第 ...

  • 【诗生活】水弦读诗19期‖上榜诗人:王跃强 陈荣来 云子 早布布 元业 陈东(以收稿先后为序)

    水弦点评: 很有可见度的一场离别,呈现得非常形象逼真.我们看到的画面里,远山.丛林.野花.落日和溪水清晰可见,十分钟惜别的场面,全用景语浓缩了复杂的情感纠葛,老虎一词有特指,通感的运用和语言的陌生化, ...

  • 陈女夏姬

    <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陈女夏姬>/刘向 "陈女夏姬者,陈大夫夏征舒之母,御叔之妻也.其状美好无匹,内挟伎术,盖老而复壮者.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夏姬之子 ...

  • 【视频】陈继夏传给苌乃周的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视频在这篇文章底部,往下可以看到 很多朋友反应图说中蹬一跟练法不同,里面有新旧两种练法,以手按地,脚腾空击出.很多练法拳师多秘传,流行的多有不同.下面有视频练法与此想类,大家可以参考! &l ...

  • 行业快讯|传播川菜文化,陈门传承在行动 --“烹饪贵族”陈彪大师收徒仪式昨日举行

    舌尖上的重庆网讯  2016年12月24日18:00时,在重庆沙坪坝区喜悦饭店金色大厅,这位张光辉徒弟以"敬拜祖师.为师父献花.跪拜.献拜师贴和敬茶",经签师徒合同,陈彪大师遵照陈 ...

  • 厨艺薪火相传!川菜陈门掌门人陈彪大师收徒仪式圆满举行

    舌尖上的重庆网讯 4月13日晚,璀璨明珠南滨,美食聚集之地.川菜陈门掌门人陈彪大师收徒仪式,在大蓉和南滨路店成功举行. 来自吉林巴卤社火锅创始人曹海波成为陈彪弟子,加入"川菜陈门" ...

  • 金花中的金花 ——赞稽山中学同学陈维夏

    重睹四朵金花的美丽影像 金花中的金花你含苞欲放 上课像云一样飘进教室 下课又如柳絮飞出课堂 目送你的背影款款离开 不知足迹延伸到什么地方 毕业时没留下惜别留言 多少年也没有鸿雁来往 同在一班虽从无交流 ...

  • 枫桥陈舜台,不是鄞县陈时夏

      <枫桥史志·人物>载有"陈舜台"这个人物,录其原文如下: 陈舜台,字时夏,枫桥镇陈家人,清末举人,曾任慈溪县知事,为浙江省立宪派主要人物.宣统元年(1909),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