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很冷门的一首五律《游休禅师双峰寺》,开篇不拘一格,颈联"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是千古名句
唐代文化繁荣,兼收并蓄,不仅涌现了无数令人景仰的伟大诗人,而且还有很多受人尊敬的高僧。禅宗在唐代得到了长足发展,也让很多文人墨客以接近佛禅为荣。唐代一些著名诗人也经常抒写禅诗,像王维、白居易等人,更是在晚年潜心修炼。
中唐诗人刘长卿少有诗名,他入仕后一路坎坷,逐渐地就对宦途心灰意冷,于是为了寻求慰籍,便结交僧侣,还经常游山访寺,与大师们交流自己的参禅心得。下面介绍刘长卿很冷门的一首五律,开篇不拘一格,颈联是千古名句。
游休禅师双峰寺
唐代:刘长卿
双扉碧峰际,遥向夕阳开。
飞锡方独往,孤云何事来。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相送东郊外,羞看骢马回。
安史之乱后,盛唐逐渐走向衰落,很多儒生的处境也变得极其艰难,刘长卿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弃儒信佛,不仅积极与僧侣来往,而且在其诗歌创作中也经常以禅入诗,青山、白云、流水、疏钟等意象,也不时地在其作品中呈现,彰显出诗人对禅境的向往。
诗的大意是:高耸入云的两座山峰,就像两扇门扉,面对着夕阳遥相展开。高僧刚拄着锡杖独自远游,孤云又为何事而来。月色皎洁,映入寒潭;秋雨连绵,青苔遍地。相送很远,却依依不舍,骑上高大的青骢马,却羞于回望大师在晚照中的身影。
双峰寺在湖北黄梅县,是著名的佛教名刹,禅宗的四祖和五祖都曾居住于此,每天香火缭绕,游客不断。刘长卿当时担任转运府使判官,兼殿中侍御使,并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所以才有机会游览此处的宝刹。
他在闲暇之余经常去双峰寺,寺院里的一位禅师也与他成为莫逆之交。他对那里的花草树木、以及亭台楼阁都很熟悉,更喜欢寺院周围幽静的氛围,或可读书、或可静思,都能让自己忘记得失、少了烦忧。
开篇描写精彩,不拘一格,诗人站在山脚,远望双峰寺,就像两扇巨大的门户,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之遥相对应。无论世间经历了多少沧桑,也不管寺院中的长老换了几次,青山依旧巍然屹立,仿佛人世间的盛衰变迁,都是微不足道之事。
诗人健步登上山顶,只见白云悠悠,聚散不定,时而如疾驰的骏马,时而又像安详的老者。可是在诗人眼里,它又如姗姗来迟的访客,而寺里的高僧,经常如飞仙似的行踪不定。
颈联是千古名句,更充满浓浓的禅意,“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明媚的月光映照着深潭,显得寒意料峭;由于秋雨连绵,人迹罕至,才会有青苔遍地,既显出寺院的寂静,又展现出景象的清幽,颇具禅家境界。
明月是禅境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月亮的清凉、幽远和空灵,正与玄妙的禅法相似。月白风清之夜,大师们远离尘嚣,静思默想,感悟大自然中的至理,领略明月禅心的情趣,也自己可以沉静恬淡。
诗人凝视着潭水中的月影,又透过清澈的碧水,仿佛看到了红尘中的很多愁怨和悲苦,更深刻地感悟到人生的不易、世间的冷暖。
经过与大师的一番交谈,诗人学到了很多,可是很快就夜幕降临,只好不舍地离开。高僧送出很远,山林里的小径中早已没有人影,只有几只晚归的倦鸟,在朦胧的月光下轻轻地振动着翅膀,好像也不愿打搅他们的交谈。
很快就来到了山脚,诗人骑上了青骢马,马蹄声声,在幽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脆。高僧依然站在那里,目送着朋友的离去,瘦弱的身躯仿佛一幅剪影,单薄的衣衫更在寒风中微微摆动。诗人不敢回望,泪水却迷糊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