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根:干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痰饮停于肺间,是人体的异物,肺出于条件反射,必然通过咳吐等方式,尽可能将之排出体外。
假如能把痰饮气化,为人体吸收,或将之代谢出体外,则饮消咳自止。
这就是方根“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的治病组合思路,干姜细辛辛温助阳,半夏化痰祛饮,五味子敛肺止咳,最终实现饮消咳止。
《伤寒论》中,含有“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的方剂大致有以下几个方剂: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 白芍(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伤寒论》条文: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而渴,小青龙汤主之。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5)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疼,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神农本草经》)
【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神农本草经》)
方根组合:“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 “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主证:脉浮滑 咳 痰涎或鼻涕多
解读:用方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用方根“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阳化饮敛肺止咳,因有干姜,故不用生姜;此证为饮邪所困,因大枣滋腻生痰,故舍弃不用。
射干麻黄汤【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射干(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大枣(七枚)】
《伤寒论》条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方根组合:“麻黄+炙甘草” + “生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 射干 + 款冬花 + 紫菀 + 大枣
主证:脉浮 咳 喉中水鸡声
解读:射干麻黄汤用“麻黄+炙甘草”解表,用“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阳化饮,敛肺止咳;因饮邪较重,“喉中水鸡声”,故改干姜为生姜,同时增加化痰饮的射干款冬花紫菀;因化痰之药偏多,担心伤正,故用大枣反佐。
引申:从射干麻黄汤、茯苓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真武汤等方剂可以看出,尽管干姜和生姜都有温阳化饮的作用,但干姜更重于温脾阳,起到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而生姜更重于温胃阳,化饮力量更强,适用于水饮较重,比如“水鸡声”、“心下震水音”。
厚朴麻黄汤【麻黄(四两) 杏仁(半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厚朴(五两) 石膏(鸡子大) 小麦(一升)】
《伤寒论》条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千金》条文: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厚朴麻黄汤方。
主证:脉浮 咳重 胸满
【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神农本草经》)
【小麦】味甘微寒。主除热,止燥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止烦。(《名医别录》)
方根组合:“麻黄+杏仁+炙甘草” + “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 “杏仁+厚朴” + 石膏 + 小麦
解读:方根“麻黄+杏仁+炙甘草”恢复毛孔开合功能,方根“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阳化饮止咳敛肺,方根“杏仁+厚朴”肃降下气止咳,石膏除热,小麦宁心。
上面三个方剂,共同点是:
脉浮,有表证,内有水饮,咳。
不同点是:
小青龙汤表证和水饮不分轻重;
射干麻黄汤重在水饮,轻表证,重在“喉中水鸡声”;
厚朴麻黄汤重在治咳,轻表和饮证,整部《伤寒论》中,是唯一一个同时使用杏仁厚朴五味子三味药止咳的方子。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伤寒论》条文: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主证:痰涎多 咳
方根组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 “茯苓+炙甘草”
解读:方根“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阳化饮止咳敛肺,茯苓炙甘草化饮利湿,解决没有表证因痰饮停肺造成的咳证。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伤寒论》条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
主证:痰涎多 咳 面肿
方根组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 “杏仁+炙甘草+茯苓”
解读:比之上个方剂,多一个杏仁,从而调动了肺的肃降功能,即增加了化痰消饮的能力,又增加了止咳的能力,从而实现消肿。
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杏仁(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大黄(三两)】
《伤寒论》条文: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主证:痰涎多 咳 面肿 面热如醉
方根组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 “杏仁+炙甘草+茯苓” + “大黄+炙甘草”
解读:干姜温脾阳,有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细辛袪旧有陈寒,五味子收敛固涩,补肾宁心,半夏化痰利湿。此四味药经常组合在一起,具有温阳化饮敛肺止咳的功效,用于寒饮咳逆;茯苓杏仁甘草助化水饮;比之上个方剂,多了一味大黄,大黄清热降下,力量向下,从而解决了因饮咳引起的虚热上冲、面色如醉问题。
《伤寒论》中还有一个苓甘五味姜辛汤,也是一个温阳化饮敛肺止咳的组合方,比之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咳唾痰涎应该更清稀。
总之,方根“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所治范围:凡是痰涎较多的咳嗽,均有使用机会。
有表证的,用“麻黄+炙甘草”或“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进行配合,解表证,化里饮;
里饮较重的,可增加款冬花射干紫菀茯苓等化饮的力量;
咳较重的,可增加杏仁厚朴止咳的力量;
痰湿较重,因咳唾等原因,造成身肿的,可加杏仁,以增强肺肃降化饮的功能。
肺胃上逆,因胃热造成“面热如醉”的,可加大黄,降胃除热。
这一系列的加减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因饮停肺中造成咳唾的治病和用药思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