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男女的肉体失控行为
◆ ◆ ◆
文 | 实用菌
01
前几天,“躺平”这个词火了。
有人评价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想奋斗了,总想“躺着”生活
——不结婚,不买车,不买房,极低的消费欲望,有口气儿活着就行。
我们先不论这样的行为到底对不对。
但至少,在这个事倍功半和严重内卷的大环境下,不参与竞争,虽然没什么钱,但至少自己的心情是舒适的。
《情绪》这本书中说:
“大多数人每天约有20%的时间无法坚持其既定目标,如果他们非常忙碌、疲惫不堪或者压力重重,这个比例就会快速上升。”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一时的放纵行为所带来的情绪快感。
但这种快感的背后却是另一种空虚。
所以,今天实用菌就来给大家举例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失控性、放纵性行为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它。
02
“想瘦成闪电,但还是忍不住吃吃吃”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
食欲和性欲,哪一个更难忍?
有一个回答特别有意思:我二十多年没有性生活,但你要是不让我吃东西,那我宁愿不活着了。
尤其是对于减肥的人来说,越是克制自己的食欲,越是容易忍不住暴饮暴食,最终反而“越减越肥”。
很多人把这样的行为归结为自控力差。
但自控力的行为本质到底是意志还是情绪呢?
大部分人会说,应该让理性控制感性,让意志压制情绪,这仿佛也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家朵琳·芙秋说:
“我们渴望吃的每一种食物,都对应着一种需要被关注的特定情绪和问题。”
忍不住想要吃吃吃,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饿或者是馋。
而是因为需要通过“吃”这个行为,来缓解、解决自己的某种情绪问题。
有一种非常典型的情况,就是情绪化进食:
最近生活比较焦虑,工作压力大,失恋、无聊等等,就会想要吃能让自己快乐的东西。
这类人能够在食物中感受到放松和幸福。
比如对面条、米饭、面包等上瘾的人,往往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令他们紧张或者是害怕的事情了,于是需要这些比较“实在”的食物,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确定感。
情绪出了问题,还是得靠情绪来解决。
《情绪》中提到:
情绪可以成为强有力的工具,用于维持自控状态。反而人们运用意志力来抗拒接连不断的诱惑时,这套工具的效力就会大大降低。
03
“ 明明什么也不缺,但还是忍不住买买买”
之前香港有一部电影叫《购物狂》。
影片中的男女,非常痴迷于完成购物后,刷卡付款的那种情绪快感。
这种情绪快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想要获得“掌控感”。
比如,童年非常渴望某件东西,父母并没有满足自己。所以,长大后就变得难以控制自己对于物品的拥有欲。
之前跟一个读者聊天,她说:
“虽然我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但是我总想买4000块的裙子,甚至一个月内因为买衣服,刷爆了2张信用卡。”
原来,小时候她是一个特别喜欢裙子的姑娘。但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从小不得不捡哥哥的裤子穿。
于是现在每个月必须得自己买几条好看的裙子,哪怕家里的衣柜早就放不下了。
一种行为成瘾,从根本上讲,是因为这种行为成为了一种逃避不适情绪的机制。
有的人是因为工作迷茫,失去了对于节奏的掌控感;
有的人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失去了对于安全的掌控感;
有的人因为做着不喜欢的事,失去了对于自尊的掌控感……
控制不住自己的购物欲望,表面上看是冲动,实际上是在被动的调节情绪。
04
许多人都把意志力看得比情绪重要的多。
但在现实生活中,当意志力与欲望发生碰撞,能靠意志力战胜的人,少之又少。
原因其实很简单:
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感性;
人的本质不是意志,而是情绪。
当问题出现,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怎样用意志力、自制力与它对抗,而是找到产生问题的情绪根源。
情绪一方面会暴露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决策,虽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可能会是最有效的。
举个例子来说:
愤怒的情绪会使我们对陌生人产生更强的攻击性。
虽然可能是无中生有,但是的确会帮助我们规避许多潜在的危险。
所以,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我们都没有必要去过度抗拒。
人是复杂的动物,任何情绪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
就像某些失控、上瘾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也是情绪的需求。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逃避,去感受情绪。
真正听到情绪想要告诉你的,才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满足自己。
正如《情绪》这本书中所说的:
“人类的心智拥有与生俱来的情绪工具箱,它们不以执行功能为基础,而是推着我们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未来。”
互动话题:
你认为理智能够控制情绪吗?
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观点吧。
快在留言区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