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怎么消失的?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大梦)

兴趣是人类一种本能,所以涉及的项目很多,比如人事物等。从来不存在没有兴趣的人,最多只有不把兴趣当兴趣或者没有意识到兴趣是兴趣的情况。不过一般来说,正常人都有相关感觉,毕竟兴趣绑定的是活着的理由这样非常世俗和经济的原因。人会说他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可这是从意义层面给出的结论,给这样说法的群体,都会暗示吃饭睡觉打游戏。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的人都知道怎么活着。
兴趣爱好,还有情感、梦想、事业和使命等更宏观的行为标准,就是活着的意义之一。不过兴趣可能具备有效期,时间难说,可或许都真实存在。这跟大环境有关,而大环境对应个体的部分又扩散出经历、年龄所匹配的意识和世俗任务制造的压迫感等。兴趣的作用之一就是对抗现实,如果资本不达标的话,就会让当事人失去安全感,从而放弃这样的治愈方式。
另外,边际递减效应决定兴趣的贡献受限。就像我们总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一样,这是见识相比于过去增加带来的副作用。人在成长阶段接触的事情未必超越童年,但能牵扯的范围非常庞大,因此导致自我可视程度被压缩。也就是说,我们更容易对比,最终得出自己过得不好的结论。更严重的是,这往往就是现实,所以人是不足以被简单的兴趣拯救的,因此会逐渐放弃一部分兴趣。
兴趣就这样消失了,有些还是被误会信仰过的。如果总结解释的话,最大的原因还是不符合现实。无论怎样宏观的话题,哪怕对抗现实,基础还是要绑定现实的。失去现实的话题是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就像人类不可能意识到四维生命到底什么状态,或者恐龙的上帝一定是恐龙。当然,现实基础下的兴趣只要基础依旧跟上现实的节奏,就不会消失。因为“兴趣”是广义的,未必肯定要读书这样从小规定的行为。
消失的兴趣大概不会被永远抹除痕迹,这终究是个体长期坚持的情怀,比较常见的转型方式就是成为潜在兴趣。像我早已没有接触绘画,但对达芬奇和艺术相关的动态,还是有肾上腺素的。我兴趣广泛,可没办法所有项目都接触个遍,因此那些消失的兴趣都变成我的一部分,只是不活跃而已。
兴趣是有寿命的,最重要的参考系还是现实。兴趣要么烧钱,要么费劲。烧钱的兴趣太好受现实折磨了,比如收藏。如果小规模玩的话,不过瘾,想要真正发展出后缀“家”的级别,要投资,包括钱和精力。这也跟个人思维有关,适可而止是一种哲学,断舍离是另一种哲学,可以相互融合使用,也能搞出新的态度。
很多兴趣的消失其实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扶持最重要的兴趣。生活非常艰辛,没有太多功夫去经营人生,比较经济的方式就是维持某项相对能提供价值的兴趣。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创作,因此时至今日还在坚持,为此连阅读这些常规爱好都压制住。由于加入梦想和使命的性质,所以创作这项兴趣失去了兴趣很多该有的好处,有时相当痛苦。大概,这是兴趣的新模式吧。痛苦不妨碍兴趣的形成,这能让有效期更持久。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创作完成的时间发生在我看的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放映的前一个小时。这是我对兴趣的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