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I中的脑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性脑损伤的原因和致死原因

导读

颅脑创伤可能是脑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来自挪威Oslo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Dag Ferner Netterland等人分析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并发症及其对TB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发表在2021年5月的JNS上。

PMID: 32707558

DOI: 10.3171/2020.4.JNS20511

研究背景

最新的文献表明TBI可能是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只有一些病例报道和小样本病例系列分析,TBI后的CVT研究较少。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远端静脉和毛细血管静脉压增加,从而出现CVT的一些并发症,如脑水肿、脑灌注下降,引起静脉梗塞及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出血。这些并发症通常影响硬脑膜静脉窦的特定引流区域。此外,静脉淤滞可能导致硬脑膜静脉窦的蛛网膜颗粒减少,从而减少脑脊液重吸收导致颅内压整体升高。

随着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CVT的认识也不断增加,但TBI患者中的CVT发生率仍未明。在一项纳入240例中重度TBI患者研究中,17%患者诊断为硬脑膜静脉窦外部受压或血栓形成。其他研究报道颅骨骨折伤及硬脑膜静脉窦患者的CVT发生率在22-35%。TBI患者发生CVT的危险因素中,比较明确的有颅骨骨折、硬脑膜静脉窦相关的硬膜外血肿。

CVT和其对TBI患者患的预后影响尚不明确,目前的数据仍有争议。2008年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Fujii等人报道22例CVT和颅骨骨折患者的病死率更高,CVT组病死率50%,而对照组只有9%。值得注意的是,两组患者在初始GCS评分、其他TBI发病率上没有差异。最新Rivkin等人也做了类似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却不同于Fujii等人的研究,22例颅骨骨折合并CVT和单纯颅骨骨折相比,分析其院内病死率和出院后去处,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而在另一项大型纳入634例患者的多中心的全因CVT(主要是非TBI)的研究中,30天病死率只有7.7%,主要原因是脑水肿和脑疝。因此, TBI患者中,CVT是否影响预后仍是一个问题。如CVT对TBI预后影响不利,这将影响我们临床的诊疗。因此,我们首先应正确识别诊断,其次一旦诊断应予以积极治疗。抗凝治疗仍有争议,因此需要平衡血栓扩展和创伤性出血进展的风险利弊。

本研究中,我们将分析CVT的并发症及其对TBI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数据是基于2008-2014年Oslo大学附属医院(OUH)一个前瞻性住院患者登记数据库。OUH是Osolo(6万居民)最大的创伤医院,也是挪威西南部地区(300万居民)区域创伤转诊中心,是这个区域所有TBI患者 的三级诊疗中心。Oslo大学附属医院创伤登记(OUH-TR)每年前瞻性登记数据有1850例,包括所有头部外伤(简化损伤评分10分,其中脑部损伤得分≥ 3分)、创伤小组收入院的患者、所有头部、颈部、躯干或/和近端肢体(肘以上或膝以上)穿通伤患者、损伤严重评分(ISS)≥ 10分。

院内放射信息系统(RIS)前瞻性纪录OUH中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对于TBI患者,入院创伤患者均行CT检查,如有硬脑膜静脉窦周围穿行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或/和临床怀疑CVT则行CT或MR静脉显影。通常在首次扫描后6小时进行第一次CT随访。此后根据医生的临床需求进行后续CT或MR检查。具体患者入组流程见图1.

图1.队列纳入流程

患者入组

CVT组和对照组均纳入2008-2014年OUH-TR中AIS’98(1998年更新的AIS)头部严重评分3-6分的TBI患者(任何年龄段)。CVT需经CT或MR静脉成像确认。如影像学不能排除或确诊CVT则不纳入任何一组。

数据收集及影像学再评估

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创伤前患者信息(只考虑创伤前即存在的合并症,受伤时出现的病理异常不纳入)、创伤相关的变量。

影像学评估变量:

1) CVT是否存在:只有CT/MR静脉成像中看到管腔内血栓才能诊断,如只有官腔受压而没有腔内血栓则不认为CVT。

2) CVT特征:梗塞程度,梗塞部位

3) CVT并发症:静脉性梗塞(定义为CT或MRI上出现硬脑膜静脉窦引流区域的梗死,影像科医生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CVT)、继发于CVT的的颅内出血(ICH,CT或MRI上出现硬脑膜静脉窦引流区域的颅内出血,影像科医生认为最有可能是CVT所致,而不是原发创伤性脑出血)、继发于CVT的局灶性脑水肿(硬脑膜静脉窦引流区域的局灶性脑水肿,影像科医生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CVT)、继发于CVT的弥漫性脑水肿(CVT的类型和位置均可解释该水肿,且没有其他更可能的云隐,则将其定义为CVT继发性水肿)。所有患者均进行Rotterdam CT评分。

引用自 Pediatr Neurosurg. 2020;55(5):237-243.

数据分析

主要评估指标:CVT组和非CVT组患者的30天病死率

根据CVT的阻塞程度、CVT的解剖位置进行亚组分析(亚组分析是基于CVT阻塞程度越重患者并发症越高、对预后影响更大的假设,以及如CVT位于如阻塞其静脉回流则没有对侧代偿部分,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对预后影响更大的假设)。因此我们将部位分成中线区域/双侧中线=上矢状窦和/或大脑大静脉,双侧=双侧横窦、乙状窦和/或颈内静脉、单侧单侧横窦、乙状窦和/或颈内静脉),见图2.。最后对CVT并发症进行探索性亚组分析,我们假设有CVT并发症组(复杂性CVT)病死率相比没有并发症组(非复杂性CVT)更高。

图2. CVT的解剖位置分类

结果

患者基线特征

共有193例患者,其中CVT组73例,无CVT组120例;其中男性145例(75%),女性48例(25%);中位年龄37岁(IQR22-5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静脉血栓病史、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创伤前ASA-PS分级、创伤机制和类型(穿通伤vs 钝挫伤)没有差异,见表1。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创伤严重评分和TBI特点

相比无CVT组,CVT组患者GCS评分更低(中位评分分别为9分(IQR6-13.5分)和14分(IQR9-15分),p<0.001)、ISS评分更高(中位评分分别为26分(IQR23-35.5分)和23分(IQR17-30分),p<0.001)、Rotterdam CT评分更高(中位评分分别为2分(IQR2-4分)和2分(IQR1-3分),p=0.002),见表2.

表2. TBI患者的初始GCS评分、严重程度评分和影像学特点

CVT特征

CVT的解剖分布及分类(中线部位/双侧还是单侧CVT)见图2. 关于阻塞程度分级,静脉窦被血栓完全阻塞占38%,62%次全阻塞。血管腔内有空气和CVT相关外渗出分别占8%和7%。大部分(98%)患者颅骨骨折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有关,73%硬膜下外血肿和静脉窦血栓有关。82%CVT患者因为CVT使用低分子肝素,从创伤到开始治疗的中位时间为1天(IQR1-2天),所有患者均使用了达肝素,初始中位剂量为5000iu/24h(IQR2500-5000iu/24h)。

CVT并发症

CVT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3%(见图3),其中静脉性梗死发生率为18%,CVT继发性ICH为11%,CVT继发性水肿为19%(其中3%为弥漫性脑水肿,16%为局灶性水肿)。

图3.CVT的并发症

亚组分显示,CVT阻塞程度和其并发症的发生没有相关性,并发症和CVT的解剖部位明显相关,即中线部位/双侧CVT发生并发症的比率更高(见表3)

表3. 不同CVT部位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病死率

CVT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CVT组(16%(12/73)vs 4%(5/120),p=0.004),2年生存曲线显示病死率差异主要发生在创伤后早期和30天内(见图4)。而多因素分析在校正GCS评分、ISS和Rotterdam CT评分后,30天病死率没有差异(OR 2.24,95%CI 0.63-8.03,p=0.215)

图4. CVT组和无CVT组患者的整体生存曲线

对于阻塞程度进行亚组分析显示,CVT和非CVT组患者的病死率没有差异;而对CVT部位的亚组分析显示未矫正评分时,中线部位/双侧CVT组30天病死率未50%(7/14),而单侧CVT组为8%(5/59),没有CVT组只有4%(5/120),p<0.001(见表3)。多因素分析在校正GCS评分、ISS和Rotterdam CT评分后,显示中线部位/双侧CVT组相比没有CVT组患者病死率明显增高(OR8.41,95%CI 1.56-45.25,p=0.032)。

在并发症探索性亚组分析中,复杂性CVT组(47%,8/17)明未校正病死率显高于非CVT组(7%,4/56)。多因素分析在校正GCS评分、ISS和Rotterdam CT评分后,复杂性CVT组病死率相比非复杂性CVT组更高(OR 7.71,95%CI 1.62-36.8, p=0.017)。校正后30天病死率见图5.。

图5. 30天病死率(所有CVT、各亚组)

结论

CVT引起的并发症可导致TBI患者发生继发性脑损伤,CVT发生的解剖部位的不同会引起病死率的差异,尤其是中线部位/双侧CVT会明显增加病死率。因此诊断CVT尤为重要。TBI患者发生CVT的治疗上,本研究的观点是应权衡血栓扩张和创伤性血肿扩大的利弊。将来需要gendarme的前瞻性研究来分析TBI患者CVT和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秦宣锋

博士,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与神经重症团队医师,博士导师宋冬雷、赵曜教授,目前从事脑血管病的介入、手术及神经重症治疗

华山神经重症

每日一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