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经济,能量与隐忧共存
付一夫
单身社会形态初现端倪
很多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身边的青年男女明明条件和素质都不错,却成了“剩男”与“剩女”,有些是因为自己不想找另一半,有些是因为眼光太高,有些则是想找找不到。
这并非个例,在当今社会,单身已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早在2013年,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就写过一本名为《单身社会》的书,他将“单身人口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并逐渐赶超核心家庭数量”的社会定义为“单身社会”。在书中,克里南伯格教授对海量的第一手资料与调查统计数据加以详细分析后指出: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不少发达经济体都已经进入了这一社会形态。
事实也的确如此。有数据显示,瑞典的单身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51%,美国为45%,日本为32.4%,韩国为23.9%。
我国同样不例外。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这一数字甚至比俄罗斯和英国的总人口数之和还要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2005年开始,我国粗结婚率快速上升,在2013年达到峰值9.92‰,此后便逐年下降,2018年为7.3‰;粗离婚率则持续上升,从2002年的0.9‰升至2018年的3.2‰。
与此同时,中国结婚登记数自2013年的1346.9万对见顶后持续回落至2018年的1013.9万对;离婚登记数则从2002年的117.7万对增加到2018年的446.1万对。
另外,我国家庭正呈现单身化趋势,自2015年起,一人户占比逐年增加,2018年为16.69%;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作为年轻人追求梦想、财富和自由的舞台,同样也在成为单身人群的聚集地。
参考速途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9.7%和26.4%的单身青年们分别散落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其中又以TMT行业从业人士数量居多,堪称是单身的“重灾区”。
这些数据无不佐证了这样的事实:我国单身社会的形态已初现端倪。市场普遍预计,未来我国单身人口将达到4亿。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我国青少年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
从2019年中国各年龄段男女人口占比情况来看,29岁以下男性明显要多于女性,各年龄组的男女比例均高于整体男女比例水平(1.04),其中24岁以下各年龄组男女比例均高于1.1。
随着这些年龄段的人口逐渐步入婚育阶段,中国单身潮将愈演愈烈。
根据民生证券研究报告,到2025年,中国15-49歲男性人数将比同年龄段女性高出3000万,男性面临的择偶压力更大。
另一方面,在于女性婚恋观念的转变。
职业女性与知识女性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这群现代女性们崇尚在经济上能自立、生活上能自主、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尊严,喜欢自我设计和规划以寻求自己理想的人生,而不是一辈子做经济上依附于丈夫、生活上以生育孩子和照料家务为主业的传统家庭主妇,故而在婚恋上越来越多的女性崇尚宁缺毋滥,甚至宁愿一直单身,这也直接引发了单身男士规模的增加。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有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圈子小都是阻碍自己成功脱单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高达35.57%和49.3%;此外,男性的经济条件较差和女性的择偶要求较高也是导致单身人群规模日渐壮大的核心因素。
不过,单身人群阵容的扩大也有好处,那就是催生出“单身经济”的繁荣。
单身人群消费特点及核心
“单身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麦卡锡于2001年在《经济学人》杂志中首次提出,只是当时他将单身经济的群体锁定为女性,认为独身且收入不菲的单身女性是广告、娱乐等行业最理想的顾客。
而今,随着单身人口的与日俱增,这一群体早已不再局限于单身女性。
现在的单身经济,更多是指代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种种商机。
需要指出的是,单身贵族们的消费结构与传统家庭的消费结构是有所不同的:由于没有家庭的负担,单身人群的储蓄倾向要明显低于非单身人群,边际消费倾向却要远高于非单身人群;单身人士主要集中于白领和中产人群中,这部分人除了精神上的消费顾虑较弱外,物质上还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
种种因素的叠加,让单身经济开始兴起,其能量亦是惊人。
意大利曾经做过一项家庭平均消费的调查,一个意大利2~5人的普通家庭,每人每月吃喝的平均消费是187欧元,而单身人士能达到每月320欧元,整整多出了71%。
此外,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单身者一年的支出要比已婚者多出5000英镑,单身独居一生的人要比已婚的人多花25万英镑。
在我国,根据《中国单身报告》,综合分析京、沪、穗、深、蓉等16个代表性城市中的1024个有效样本,可以发现,不经考虑就购买奢侈品的单身消费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娱乐场所;31.6%的人每月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或聚会等社交消费;为未来储蓄保险的仅有5.4%。
正因为单身人群惊人的消费能力,我们需要搞清楚,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总结起来,单身人群主要有三大特点:
其一,“月光族”居多。
由于多数单身的年轻人尚未面临买房买车的阶段,也谈不上子女教育花销,因此储蓄意识相对淡薄。
国金证券的数据显示,在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大约40%左右的单身青年们都处于“月光”的生活状态;随着城市等级向下及月收入的降低,“月光”比例大幅提升,四五线城市的单身年轻人中,“月光族”所占比例高达76%。
从收入水平看,大部分一线城市的单身青年月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15000元,而从新一线城市往下,大部分单身青年的月度可支配收入仅为2000~5000元。
单身经济背后的新消费机遇
不过话说回来,单身经济背后的各种新消费机遇,依然是值得所有人关注的。
其一,要继续完善婚恋市场。
必须承认,并非所有单身人士都渴望一辈子单身,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拥有强烈的婚恋需求。然而受限于工作生活圈子等现实因素,很多单身男女缺乏交友途径,存在类似摩擦性失业的“摩擦性单身”,而不少年轻的单身男女都不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相亲活动,认为相亲对象并不如自己找的人靠谱。
基于这一考虑,发掘相关产品或服务,减少婚恋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或许能极大地帮助单身人士“脱单”。
具体来说:
农村市场方面:农村地区的“保媒拉纤”,很多仍依靠媒婆等传统媒介,婚恋企业尚未下沉到这些地区。故而商家可以参考淘宝、苏宁等巨头的下沉模式,依托网络终端等渠道,将婚恋中介服务拓展到广大农村縣城。
城市市场方面:针对城市单身男女,可以提供同城兴趣小组、校友圈、同乡群等增进了解的产品或服务。
产品方面:婚恋相关APP市场前景较为可期,特别是针对工作繁忙、圈子较小的都市单身男女青年来说,能较好地满足他们的婚恋需求。不过,针对其中的诚信问题与茶托、婚托等乱象,需要强化监管,规范行业发展。
其二,要迎合单身人士的兴趣爱好。
都市的单身男女乐意为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品质、增加乐趣的产品或服务买单。
英敏特报告显示,电影/电视剧、旅行、运动健身是单身消费者最感兴趣的领域;分性别看,单身男性对健身、科技和音乐的兴趣明显浓厚,而单身女性则青睐于护肤、时尚潮流和运动健身等方面。
基于此,叠加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相关消费市场存在进一步细分的空间,可以考虑布局。
其三,满足单身人士的陪伴诉求。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重考虑:
宠物经济:“吸猫撸狗”不但可以满足陪伴需求,还带有社交属性,非常适合单身人士,如此便利好整个宠物经济产业链,包括饲养、食品、用品、医疗、美容、培训、保险等等。
线下聚会场景:朋友也可以满足陪伴需求,而面对面的交流要比线上对话更加亲近,与之相应的是桌游、餐饮等线下消费品面临机遇。
线上产品:网络是单身人士寄托情感的重要渠道,愿意付费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小说、影视、音乐、动漫等领域均有机会,内容服务商将大有可为;同时,各种短视频平台、直播网站、兼具社交属性的付费游戏等相关产业的商业价值都得以凸显。
其四,细分领域机会多多。
单身人群规模庞大,从细分领域和不同年龄、性别出发,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发展空间值得期待。
社会安全:性别失衡可能会引发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女性作为相对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侵害。防身用品消费需求面临契机,如防身喷雾、蜂鸣器、快速报警装置等。
养老产业:少子老龄化的深入,将对单身老年人的养老产生不良影响。故而可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养老产品与服务,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配套设施,开发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家居产品,等等。
心理咨询: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长期单身的男女心理负担加重,或将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婚恋心理咨询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包括恋爱咨询、压力疏导、个人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