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新中考改革”想到的,是教育问题,还是权利问题?
在这个时代做教育创新,其实十分不容易。每个人对教育的看法不同,对创新的定义也大不相同。但即便如此,坚信自己所坚信,不断努力、不忘初衷,是每一个教育者存在的目的。
谈起学校,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神圣的教育场所,因此只要紧守岗位,高呼团结,它就会正常运作,但实情却如Jane Owen的《The Impact of Politics in Local Education》所言,很多时候,教育不是关于孩子的福祉,而是关于大人的权力与控制。
如果我们空谈教育,不提权力,只会永远摸不到事情真象,沦为自欺欺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椰壳碗外的人生》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几天我刚刚看完Benedict Anderson的自传《椰壳碗外的人生》。
书中提到了关于东南亚民族的一个谚语。
“在青蛙头上扣上一个椰壳碗,它会以为头上的天空就那么大”。这个谚语是用椰壳碗里的青蛙来形容一个人的眼界狭窄或者迂腐不化。
这几日,有一则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关于《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方法》解读。好奇心驱使下,也去了解了一下。
2022年新中考招生政策中,统一招生录取办法(裸考)招生主体所有普通高中,根据考生志愿、计分科目总成绩和政策加分进行投档录取。统一招生录取占市重点招生计划的20%-35%。而对于普通高中,几乎全部生源都来自于统考。
上海将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初中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并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为此,上海将建设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方法》解读
学校恰好是我们在某一时期为提供教育而建立的机构。其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对学习和学习者、教师和教学的理解、组织的运作以及当时的资源和技术的制约。学校的管理规则是为学校制定并进一步完善的,学校通常是由一群成年人组成的物理场所,向一群青少年教授预定的课程。
这种安排定义了学校教育最基本的“语法”:学校要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课程);教学最好是和类似的孩子一起进行(按年龄理解);孩子们必须由成年人管理和监督(班级);孩子们必须经历这么多科目,所以他们需要每天轮流学习(班级和科目)。
此外,学校必须顺应人类社会的需要,所以任何规则的制定也符合社会常态。
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就对了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
教育不应该是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性问题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吗?
良好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不就是:要懂得世界、懂得语言、文化和思维差异;能够让世界懂得你。
你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能够说清楚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但想把这两点实施落地且做到平衡,却实属不易。
地球是完美教室;世界是最佳课堂。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去思考全球旅行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和人文问题,并为之寻求解决之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些年,越来越多人在谈论教育,有些人把国内教育的问题归咎于教育部、教改,但当我转了一圈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教育问题的核心是来自整个社会对于成功的价值观太过单一制式化,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造成的,因为我们的意识是整体社会协作的总和。
什么样的学校能帮助孩子学得最好?
很多年轻人排斥教育,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学习,而是因为传统教育的做法和常规妨碍他们的学习。
几十年来,我们的世界与社会有了巨大的转变,然而如果我们看到世界各地的教室,都仍旧认得出来,因为一般学校的样貌,并未随着这些巨变而调整太多。
当然,各种体制外的教育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对于那些因为经济因素或父母教育因素而无法选择的家庭,仍旧在体制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拔河。
新加坡教育
“师道尊严”与“等价交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006年,我踏上了新加坡的执教之旅。新加坡教育非常注重英文基础,虽然学生华语水平普遍较低。不过,其教育理念深受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影响。
对新加坡学生而言,考试成绩非常重要,这点和国内类似。从小学开始要不断参加水平考试,根据成绩进行分流。有的孩子小学结束可能就要分流到职业技能教育系列,但其体制设置又给这些孩子机会,只要努力并希望读大学,还可以回到继续读大学的轨道上来。
在新加坡教学的最深的感触是,“师道尊严”与“等价交换”的有机结合。课堂内外,教师以身作则,非常威严。在教学时我会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严格遵守教学时间,当然,特别讨厌学生迟到早退和打瞌睡。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一般不提前上课,也不提前或延迟下课。尽管学生都是成人学员,但在我的眼中,他们都是“学生娃娃”。因为整个社会尊师重教氛围非常浓厚,所以,在新加坡感觉不到所谓的“华人歧视”。
当然,新加坡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语言方面“重英轻华”,长期向英文倾斜,忽视母语教育,特别是因为选择英语作为国家工作语言,而英语是不代表本国各个族群的中性语言,从而不仅使新加坡各民族的母语文化水平越来越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所知甚少,缺乏感情。新加坡的朋友有时也感叹,母语没有学好,英文学得也不精。
二是在教育方面“重理轻文”,过去新加坡比较重视自然科学,强调数理和工程教育,社会科学和人文教育不太受重视,一定程度上造成新加坡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普遍文史知识贫乏,缺乏人文关怀和文化艺术修养。
工业时代教育思维
当制定标准成为教育的影像
对于在国内接受了长达十六年的教育,或多或少受到了国内浓郁的工业时代教育思维的影响。
我们社会深信不疑的教育的价值是——会读书、会听话等于乖孩子,对于成就的唯一规则是达到标准。
举个例子来看会比较能了解,假设现在一个工人收到5万个螺丝钉的订单,要的就是快速地达到标准,不能多也不能少。因为多了会有存货成本,少了会有短缺问题。
而对于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是:考试高分,听老师的话,读好学校。
教育,成为了权力的游戏,由权力引伸的情感勒索、剥削,最能刺中心脏,也最易杀人于无形。传统的教育环境下,老师掌握无上权威,学生只能乖乖听话,但今时不同往日,老师的权威亦不及过往,冲突就出现。
进入网络时代,过往的职业的动力与需求来自国家与公司,现在这动力和需求则已经转为透过网络连结全世界的个人。
十年前我们不曾想象直播也是个产业,甚至越来越多人把 YouTube、自由接案的当作职业,就连目前台面上的VIP人物都开始跟网红合作了。
时代已经改变,个人也有了改变社会协作模式的力量,这也打开了第二种成就标准:创造制度。
这种人创造出一种新的协作模式,然后请第一种人工作。
依然记得课堂上教授沾沾自喜说着:这个等你们到业界上就会遇到,要背。我当时听着却有些徬徨恐惧。这一句话的意思好像就隐含着:原来我坐在这里,就已经是为了成为那既有的职业道路上的一件工艺品?
但是这并不是说,那些选择达到标准的人不好,而是我们受了十六年的教育,上了这么多的课,却从来没有一堂课告诉我们,站在大学,面对未来三十年的职业道路的十字路口:我们该怎么选?
反而,在这十六年的过程之中,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梦想不能当饭吃、做人得现实、你没有背景的,就别想了。
当越来越多人指着你,告诉你:你不行,你不符合他们的期待的时候,让我想到鲁迅在《吶喊》里的铁屋子。
请你想象你现在身在一间铁屋子,这屋子没有窗户,坚硬而难摧毁,而里面的人都快闷死了,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沉睡,并不会感觉到痛苦,你也可以选择醒来,承受苦痛,但也才有可能找到出路。
这告诉我们的,并不是你一定要醒来成为痛苦的那一位,而是我们至少要有选择的权力与鼓励。
家庭教育,仍是基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学校能够提供一般家庭在教育上的支援,但学校教育并非孩子的全部。特别在幼年时期,家庭给予孩子的安全感、社交沟通的基础能力、生活常规与情绪健康,深刻影响着他们进入校园后的适应状况,当然也包括学习。
无奈的是,若父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要做的事情却又这么地多,又怎样能建立起彼此间的了解与默契呢?
当有问题出现时,怪罪学校、老师、同学、其他照顾者,甚至同学的家长,就变成了问题的直觉解决方式。如果此时,学校又无法站在教育者的立场来提出三边共同帮助孩子的正面方案,又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这世界正在剧烈地改变,我们已经无法由自己的过去而预测孩子的未来,何必尝试这么做呢?我相信,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渴望独立,也都渴望学习成长、完成梦想。会让一个孩子每日意兴阑珊的,绝对不是数学,而是环境,这环境包括亲子互动、社交生活、学校,与老师。
我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获得鼓励,往适合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每个人都放进同一个模子里,辜负了天赋与才华。 Z.Z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