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感,才能持续满足

黄色木材(The Yellow Log)
爱德华·蒙克1911 - 12
你有没有发现,所有你现在熟知的某个名人,都是突然有一天火起来了,比如李健、张一鸣、张小斐等等,在此之前,他们即使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小有名气,但是还远远没有到绝大多数人知晓的程度。
坦白说,我以前也不知道张一鸣,直到他创建的今日头条、抖音被广泛地使用,他的名字也随之频繁出现在互联网上,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我一直好奇这个问题,这些名气突然大到家喻户晓程度的人,在还没成名之前在干什么呢?
不少人跟我也有同样的好奇心,于是总会有人去挖掘一个人成名之前,都在做些什么事情,试图通过一个人过往的痕迹,还原他的成名之路。就拿张一鸣来说,很多人甚至跑去挖他成名之前发的微博。
我后来也详细看了一下他之前的微博,发现“延迟满足感”这个词被频繁提及。在《财经》的访谈中,张一鸣更是极力推崇“延迟满足感”:“我的成功秘诀就是延迟满足感,而且最大的延迟满足,是思维上的。”
延迟满足感程度在不同量级的人是没法有效讨论问题的,因为他们愿意触探停留的深度不一样。
路径依赖的强弱可表征延迟满足感
三年前和朋友聊天,问他对合作者对人才看重什么,其它点我已经记不住了,唯记住:不装 B。当时楞了一下,随后越发觉得有道理。经常要提醒自己,这也是延迟满足感的一种锻炼。
凡事就怕不认真,不思考。好多问题我应该能知道的,只是之前没有认真看,认真想,想当然(不是没时间)。延迟满足感是一项长期修炼。
延迟满足感经验:涵蓄情绪,让自己静止,不要在沟通交流的时候走动、晃动, 情绪跳动,思维失去精确控制。
延迟满足感和坚决告别惰性是“优秀”的最重要两块基石。
做产品一定要坚持面对事实仔细辨析小心求证,不绕弯不侥幸不鸵鸟,延迟满足感
常言道: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上轮不到拼天赋。我的版本:以大多数人延迟满足感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什么是努力?早出晚归,常年不休的人很多,差别极大,区别好像不是努力。
有同事问我说:延迟满足感太过也不太好,比如和celebrate wins矛盾,不好把握。我的理解:延迟满足感无关高兴、庆祝、分享等行为。更多是内心的,是不是满足感将内心蒙蔽、智慧迟钝、错过机会。
——引用自张一鸣微博,目前其微博已被本人清空。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张一鸣在成名之前,反复地去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延迟满足感。延迟满足,意味着你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这是一个反人性的操作,所以很多人做不到这点,他们更倾于即时满足。
我们该如何说服自己延迟满足呢?我发现了一个方法,你只需要克服一段“无满足”空窗期,接下来你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满足。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延迟满足S曲线图。
图中的S1、S2、S3,表示的是人们对于每件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的满足度。每一件具有长远价值的事情,前期几乎看不到价值,反而都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之后才迅速产生巨大价值,达到最高峰之后又逐渐回落,整个发展过程呈S曲线,其对应的满足度也呈S曲线。
如果此时此刻,我们放弃了即时满足,而是将时间、金钱等资源,投入到S1事件,虽然要经历一段“无满足”空窗期,这段时间我们是不满足的,但是随着S1事件的发展,我们开始收获到S1事件产生的价值,这时候就会感到满足了。
而在做着S1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同时又开始了S2事件,接着很快又到了S2事件的满足度高峰期。通过持续地去完成那些延迟满足的事件,我们自然就能不断地收获到足够的满足值。
当你回过头去看张一鸣,你发现他参与创建了多家互联网公司,如酷讯、九九房、字节跳动等,开发了多个产品如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小视频、皮皮虾、懂车帝、悟空问答等,这些公司、产品,就是张一鸣的一个个S曲线,也就是说,只要他熬过了最开始的一段“无满足”的时期,并且持续地去做S事件,那么他就会迎来持续的满足。
我在读书和写作这两件事情上,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读每一本书、写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个S事件,看书和创作的过程,虽然会有些枯燥,但是你很快就能收获书本知识、文章影响力给你带来的收益,于是你的生活就会不断地被满足给占满了。
换言之,要想让你的人生持续满足,那么你必须持续去做延迟满足的事情,短期来说虽然要熬过一段“无满足”的空窗期,但是却换来源源不断的满足,这买卖划得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