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剔”的人,可能走得更远
一个好的茶人,确实需要很“挑剔”。
就拿绿茶来说,要挑时间点。清明是个界。喝明前茶,是头采,还是二采?是哪块地的茶?种植的?还是野生的?多少年份呢?机器还是人工?哪位炒茶师傅炒的?工序如何?……
茶人选茶的时候,挑剔的不得了。非如此,不能遇到好茶。
过去学茶,很难精深下去,就在这个挑剔上,总觉得茶相关的,过于精细了些。
上次谈起古人的生活,志红说那些琴棋书画茶啊什么的,都是古时候贵族玩的事情,小老百姓哪有那闲工夫。
说的不无道理。
现在真的时代大变化,古时候贵族的闲情逸致,很多已经入了寻常百姓家。
这些年,转入传统文化行业,对于这些也接触不少, 这些真的就仅仅是闲情逸致吗?或者说是附庸风雅的东西吗?甚至为此混口饭吃?
现代人确实需要这些老掉牙的风雅事。为何这样说呢?或许是避免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工具化,技术化,对象化。
通俗说,就是人活着要像个人,不能是一个为活着而活着的工具。
我们古典的琴棋书画,乃至于经史子集、儒释道的学习,就是让生命不那么对象化、工具化,从而保持一种生命的鲜活,和自然、人文多一些交融。
有点小爱好还是比较好的。
我老爸现在在家里照顾老妈,老爸比较喜欢花花草草。如今后院有映山红,葡萄,梨树,桔子书,石榴树,樱桃树,桂花,兰花,腊梅等几十种果树、花草。算是把后花园给搞起来了。老爸时常在老妈那里受点气,但是呢,在这些花花草草这里,倒是能够有纾解之处,这就是与自然亲近的爱好的好处。
今年,也特意让老爸种了两种中药,一种是“北柴胡”,一种是半夏。还没跟进,不知是否种植了。农村种植庄稼,一年辛辛苦苦,收获甚微。或许,种植中药可能是一个好的出路,特别是在中医有复兴的势头的如今。
而我在小的时候,就对中医特别的渴望。在高中的时候,就像选中医这个专业,记得当初看上的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可是看到分数挺高,也就没报。大概是看金庸、梁羽生的武侠电视剧、小说看得多了,有一个中医之梦,带着一包银针,仗剑走天涯,扶危救困,行侠仗义。
漫漫地接触了这些,就发现,不是一腔豪情,亦非风花雪月。都需要辛苦的付出,才可能有所成长。不管是琴棋书画也好,花草也好,中医也好,确实需要一种“挑剔”的精神,入到一种细致、精微里。
我们的传统技艺,特别需要在“几微”处把握、琢磨、体贴玩味。与此同时呢,又在大处、在天人相接处统握。
周末,和小伙伴们品了龙井,今年的新品,看到了格桑,洁琼,小丽,柚子,这些小伙伴的执着的追求、细致入微的茶道学习工夫,大家走在生命成长的路上,真好。
这也是大伙第一次在文殊院喝茶,时隔两三个月吧,一场疫情下来,一切又慢慢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