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谁水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今天在预习下周二的《大学》研习读书会
看到这句本末先后终始,意蕴深厚
本末,与体用,源流,因果,乾坤可有关联性思考。我现在喜欢用源流来做思考。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生灭的变化,佛家有说成住坏空,观察四季自然有生长收藏,于一个人有生老病死。对于一件事,有开始,发展,高潮,衰落。即便是一篇文章也有起承转合。这是东方思想的特色,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正常的规律,古之圣人名之道,而修道之谓教。
想到朱子的一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谁水来。为什么我们去溯源,去知本。就是去探寻源头活水。只要源头依然不断地产生活水,那么无论在流动过程中是清还是浊,那都是一时的状态。而清如许是一个永远会回归的趋势。而《大学》中所言止于至善,并非是永远在那个至善的状态,而是有一个永恒的趋势,回到至善的状态。
就像关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辩,在这里有一个遇合。那就是永远趋向于至善。在时间的等待中,时时刻刻地明明德,改变气质,忠于心,恕于人。在自我的认识,构建,与消解中,明天命之性,率真而修道。这是大学之道。
回到物有本末,这个“物”字,可谓是千古之辩。阳明由格物而明心,致良知而合道。朱子由物及理,明天理而灭人欲,亦与道合。今人亦言物理,而至于科学。当今物质的极大丰富,亦是科学之功,却也阻碍了人合道之路。
此间之物,当何谓也?从观察的角度来阐述的话,是观察的对象。观察者在观察的时候,真正的观察,观察者是不存在的,观察者已经成为被观察物的一部分,只有观察发生。所以这个物在观察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作为观察者的“我”和被观察的对象。
记得皇帝阴符经有一句话,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因物而起观,因观而忘己,关键点在目,“目”就是观察。
昨天狮妹在她的天赋事业探索读书会上,也说到了做事情要不要反思的问题。她是面对事情的时候,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好它。而我呢,要想清楚,这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觉察到一些提醒,是欣喜做这件事还是抗拒做这件事情,这也是一瞬间的过程,但会有这个过程。然后再去想到如何做的问题。但是一旦确定了做,也是很坚定地去做,不太关注促进这个行动的方法,但是注重提高效率的方法。这是我做事的先后。
明日的读书会就会探讨到这里。或许共同研读后会有新的启发。读后也会有一篇新的文章。
小屋的读者,如果你想加入我们的读书,那就一起吧!
维摩小屋
shanghairizi
钢筋水泥,诗意栖居
诚,对话,探索,善,中,日常的工夫
古典学术古今探索,建立日常古典读书生活
一个小小的屋子,拥有无限的可能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
八臂哪吒拦他不住。
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
只得望风乞命。
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
贬得眼来,早已蹉过。——无门关·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