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千年来的私学变迁简略史谈幸福文殊院

可以这样认为,孔子是私学名义上的开创者,自孔子始,开启了私学之风。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这让寒门子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私学对应的是官学,官学之门掌握在士大夫阶层,就是各种世家手里,几乎没有给寒门开放的机会。西周末期,礼乐崩坏,各诸侯国乱起,各诸侯国公卿大夫竞想招揽人才,养士,极大地促进了私学的发展,鼎盛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想特别说明一些孔子开启私学的意义:

1、有教无类,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从教育上平等对待学人,这是思想的大解放

2、教学相长,让一个教师通过教学自己不断地学习,孔子的私学并非是一潭死水,很活跃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的方式上,注重启发式的教育。

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注重因材施教。

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志道和弘道的有仁德的君子。

6、学而优则仕。教学是为了民生,是为了天下百姓的。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的私学教育,在德才并重。仁德为心,文体并重。文体在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锻炼来培养学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系统.

8、孔子开启的私学,在教育方法,教育目标,教室个人的素质,教学体系,都有个人独创的实践,为后世的私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也就是想在所言的万世师表。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家独大。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以古文、经义学习为主,经学大儒开门授徒,自立精舍。这个时期私学的影响力强过官学。黄老之学也一直延续下来,在文景之治时,大放光彩。汉代的时候,佛学作为一种方士进入中原大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时而兴盛,时而衰弱,但是私学是小而灵活,可隐可显,一直是传承不断。这个时期的佛学,以般若空行学说为主,在私学里,作为一个学派,还是兴起。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的发达,作为官道的中高级的私学已经没有市场,被官府所垄断,初级的私学有了极大的发展,主要是以蒙学为主。初级的私学,开始出现了分化,有村学,义学和族塾。另一方面,道学,佛学,也作为私学的一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朝的时候,天台、禅宗、华严、唯识这些本土的宗派开始兴盛。

到了宋朝,有我们熟悉的书院,疏远的学习也是以儒学为主。书院是民间私学的形式,之所以兴盛,源于科举制度的僵化,官学也在一定程度上腐化。这就给私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到了元朝,在治理制度上,有50家为一社,每社都有社学,各地的孔庙依然承担教育的功用,庙学也兴盛。社学和庙学也是私学的形式。

到了明清,蒙学很是兴盛。地方有义学,也有私人办的学塾。明清是封建社会极其发达的社会,乡绅阶层以及商贾阶层,有很大的财力和需求办学,直接导致私法很繁盛。

晚清到建国前,新式私学层出不穷。教育救国,就是从办各种小学,推广西方教育,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私学有很大的突变。不仅西学引入学堂,女子也可以进学堂,还有专门的女校。

到了建国后,教育全盘苏化,私学也是销声匿迹,也只有类似佛学、道学以及武学等,在默默起传承。及至十年文革,上山下乡,教育的荒漠,再到改革开放,高考开放,私人学校开始复苏。

到了现代,各种国际学校,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以及国学的火热而兴盛的书院的兴起,私学又开始火热起来。

当前的国学热而兴起的国学私学,因为十年浩劫乃至建国后苏联教育在全国的普及,大陆的国学传承断裂,大陆的国学受台湾的影响比较大。

儒学,曾经的显学,已经隐而不现。佛学因为一直没有发生较大的断裂,而在当今这个时代,开始兴盛。而道学,因而养生、健康的原因,也开始繁盛,但是整个状态并没呈现很健康的态势。

幸福文殊院就是在当前这个传统文化复兴的时期,也应运而生。幸福文殊院主要以佛学为基础,兼顾儒学,道学,也融合当今教育的理念,而出现的一种新式书院。

在过往的私学,主要向着国家治理的目的,也就是儒家讲的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当下的私学,更注重对学子生活工作的正向影响,用古典的智慧和深邃的文化,影响我们新时代人的心性,精神风貌和读书治学习惯。

幸福文殊院,开设有儒学里的论语课,道家的道德经课,杂家的茶道课,佛家的六祖坛经、楞严经、无门关课程,并通过策划各种系列的茶会、读书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吸收古典文化的智慧,培养读书治学习惯,读圣贤书做圣贤人,探索生命丰富多彩的内涵,挖掘心的力量,在当下这个社会,做一个与众不同、博古通今、自在幸福的小橘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