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上海真如副中心地区规划实践探索
真如地区是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四个副中心之一,也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确定的主城副中心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真如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权属主体分割、诉求平衡困难、高压走廊入地困难等问题与瓶颈,发展建设未能很好地与城市副中心的定位相匹配。而今,随着诸多困扰真如地区发展的历史问题的逐一解决,新真如亟待融入新发展理念,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01
破旧立新
因势蝶变
在当前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城市发展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紧密结合,突出体现人本价值,助力打造人民城市。真如地区作为上海两轮总规明确的市级副中心之一,需重新审视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自我重塑、羽化蝶变。近年来,真如地区已全部完成红旗村和铜川路水产市场等一批“老大难”城中村的大规模动拆迁工作,为新一轮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本次规划以真如副中心为实践载体,积极探索全球城市新型副中心的发展模式。真如地区的规划建设对于当前打造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导向的全球超大城市副中心新模式,实现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图1 真如副中心区位
02
对标卓越
内涵引领
规划立足于特大城市副中心地区的发展规律,研究全球城市和上海副中心发展的演变特征,提出全球城市第三代副中心的新型规划模型,并将研究的核心内容导入真如副中心的规划中。
第一代副中心为城市疏解型副中心,其主要作用是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区过度集聚的人口,以商办、金融、传媒等为主要功能,打造综合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常布局在传统中心区外的城市片区中心。典型案例如日本东京的新宿、涉谷、池袋,以及上海的徐家汇、五角场、莘庄。
图2 第一代“城市疏解型”副中心特征
第二代副中心为功能引导型副中心,其主要作用是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和发展引擎,带动城市核心区周边地区发展。在结合资源禀赋塑造特色功能的基础上,融入休闲娱乐、文化观光、会展酒店、公园绿地等多元化功能,成为综合性或主题性的副中心,通常布局在重点特色资源区、交通枢纽、产业转型区等地区。典型案例如日本东京的上野—浅草和临海地区,以及上海的虹桥、张江、川沙地区。
图3 全球第二代“功能引导型”副中心特征
全球城市第三代副中心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探索,积极寻求人本内涵型副中心的新发展模式,以人本价值为核心,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高度融合,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活力人文、生态包容的城市副中心,让“人”成为城市空间最根本的把控尺度。
因此,相较于前两代副中心,新一代真如副中心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积极塑造全球城市第三代副中心的实践探索样板。凸显“文化+、生态+、智慧+”等多种复合功能的叠加与升级,注重人与城市的密切互动,并以智慧技术赋能来提供更加高效舒适的服务。
图4 第三代“人本内涵型”副中心—真如样板示意
03
四维协同
融合重塑
本次规划展开了规划评估与战略研究、结构规划、国际方案征集、城市设计深化、专题研究等一系列工作,通过系统化的规划研究与编制,最终形成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本轮规划主要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
“人文真如”:
传承禅意文化,凸显古今交融
真如寺是上海四大名寺之一,规划传承真如古寺和古镇文脉,全方位展现真如人文魅力,使真如成为上海唯一融汇禅意人文特色的城市副中心。通过功能重构与城市设计,积极寻求新的文化体验,使古今文化在同一空间中对话交流。
图5 真如副中心核心区效果示意
通过打造高品质和多类型的文化设施,使人们获得具有新真如特色的幸福体验。真如副中心规划人均文化设施建筑面积9平方米,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2.5座、图书馆8座、演出场馆4座、美术馆或画廊数量8座,社区文化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100%。
图6 真如副中心文化设施空间布局
2
“生态真如”:
延续城市绿脉,展现韧性活力
构建以真如生态绿廊和滨水游憩环组成的“一廊一环”主要生态骨架。真如生态绿廊是连通苏州河、内环地区与外环绿带生态间隔带的重要生态纽带。着力打造长约6公里、宽130—150米的复合型生态廊道,使真如成为上海唯一嵌入大型生态绿廊的城市副中心。以生态绿廊为载体,形成城市拉链,缝合破碎的城市界面,改善城市生态本底,加强城市韧性。同时,生态廊道融入文化馆、美术馆、路演中心等各类公共活动设施,构筑具有真如特色的高品质活力开放空间。
图7 “一廊一环”生态结构
图8真如绿廊公共活动布局
图9真如绿廊公共空间设计
3
“畅达真如”:
站城一体开发,创建高效链接
以上海西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遵循“站城一体化开发,全新TOD发展”的理念,建设高密度功能复合社区,使真如成为上海结合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城市副中心典范。构筑地下车行公共通道,核心区设置两条南北向地下通道以及横向联络通道,提高交通效率。打造小尺度、高密度的街区空间,有效联系最后一公里交通的微循环。
4
“智慧真如”:
智能技术赋能,实现全面感知
融合智能新技术,打造数字孪生城市,实现与全市智慧城市运营平台的互联互通,使真如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智慧城市副中心的新地标。
图10智慧设施布局示意
04
精准营造
创新管控
1
设置精细化精准化管控模块箱,落实全球城市第三代副中心发展模型
深化落实上海总规的发展导向,探索第三代副中心创新管控新模式。以不同层面的管控要素设置,精准营造新一代副中心“文化+、生态+、智慧+”的特色公共空间。通过精细管控,塑造真如绿廊开放共享、景致连续的人性化开放空间。聚焦营造更多促进人与人交流的积极空间,构建全时段有温度的多元活力街区。对副中心智慧城市应用场景的空间模式进行引导和管控,切实体现为人服务的理念。同时通过精准化设计方案和附加图则的同步编制,保障建设实施品质。
图11管控模式转型示意
图12真如副中心规划管控模块箱示意
2
设计多情景规划菜单,由蓝图式规划向适应性和多情景模式转变
针对特大城市中心地区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存量更新与建设限制条件,提出了精准的具有适应性和弹性的规划方案。
弹性场景一:高压走廊入地前后情境设想。兼顾近远期建设,有效规避近期高压电线电缆的负面视觉影响。通过专项设计,充分考虑高压走廊入地前方案,创新演绎光电元素,打造独特的魅力景观,使真如绿廊逐步成为上海全新生态绿色地标。
图13真如绿廊专项设计方案
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弹性场景二:铁路站场周边地块空间弹性预留。铁路站场周边的岚皋粮库地块是真如副中心范围内重要的功能性预留空间。规划对其展开多方案考虑与设想,为今后的用地释放及功能布局预留充分的弹性。
弹性场景三:城中村多主体介入下的方案实施机制探索。真如地区产权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平衡困难,特别是红旗村和铜川路水产市场等原有城中村地块拆除后,需共同研究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实施性的设计方案。采取“规划引导—有序清退—存留改造—共同设计—协同开发”的全过程协同模式,促进多主体介入城市更新过程。
3
搭建“策划—规划—建设”的规划闭环,从单链型规划转变为全生命周期规划管控
策划层面:构筑开放式协商平台。开展产业、文化、公共设施、空间环境、交通、市政、智慧城市、地下空间等专项研究,将各专业条线统筹于控规协商平台。
规划层面:探索多维更新视角下的设计路径。统筹区域整体更新,引导地区有机更新,强化地块微更新,细化“最后一公里”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共商机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模式。
建设层面:为破解真如副中心的土地权属复杂、产权分割破碎难题,规划通过总控团队发挥统筹分散权力和责任的作用,兼顾公共与私人利益,协调复杂权属关系下的土地使用管控,实现城市的品质化发展。
05
共建共享
蓄势待发
规划正在有效指导后续建设。目前,多条轨道交通和长江实业项目等近期建设地块正在紧密建设,红旗村和铜川路水产市场的动拆迁工作全部完成,真如生态绿廊、真如站点上盖综合体等设施已进入建设施工阶段。
规划提出清晰合理的发展理念和建设路径,对地区发展和招商引资起到积极作用。2020年初,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管委办与9家重点企业集中签约,涉及故宫文创、智慧城市管理、国际物流、科技研发等多个领域项目。
一个以内涵为引领、以人本价值为核心、有温度高品质的全新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已经初露锋芒,真如正在迈向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