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最神奇三预言?这两个字字应验,唯独没应验的却好评如潮

刘伯温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传奇人物,他辅佐朱元璋建立起了很大的军事格局,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进而进伐中原,为朱元璋建都立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来看他的几个传奇小故事。
话说朱元璋在内战中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乱世枭雄,于是在公元1368年称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没有小富即安,马上派徐达、常遇春领兵25万北伐蒙古。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徐达和常遇春已经收复了山东大部,河南全境。之后,朱元璋带着刘伯温特地从南京跑到开封,在商讨军事。会议达成这样的决定:留冯胜驻守开封,让徐达和常遇春继续带兵取道山东,攻打大都。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洪武元年七月丙申,太祖车驾发汴梁,还京师,以副将军冯宗异(冯胜)留守,徐达遂檄诸将会于东昌,时闻元大都红雾及黑风起。刘基曰:“示元亡,其主遁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朱元璋在开封安排好徐达等人的任务后,原本打算回南京,此时,有传闻说元朝大都出现红雾,伴随这黑风。刘伯温于是说:红雾、黑风预示着明朝将代替元朝,元朝灭亡后,“元主”将要逃跑了。
事实证明,刘伯温的 “示元亡,其主遁矣”7字预言是正确的。徐达和常遇春此次北伐,半步。徐达等人一鼓作气,用两年多的时间,收复了西北,把从唐朝末年丢失的燕云十六州,历经400多年后重回汉人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元顺帝北遁后,朱元璋马上进行了追穷寇之举,然而徐达虽然打出关外,最终却没能捉住元顺帝。直到公元1370年,元顺帝在引昌病逝,朱元璋听闻后百感交集,给他上了一个尊号为“顺”,这便是“元顺帝”的来历。
因为刘伯温的预测的名气越来越大,在老百姓的心里,刘伯温就是一个神人了。当然,刘伯温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相传,有一次江南地区大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朱元璋知道以后,内心是十分的焦灼,想要帮助百姓却无能为力。
这个时候,朱元璋问刘伯温应该怎么办,刘伯温回答道,老天爷不下雨,说明有冤情,你应该检查一下牢狱里面有没有冤情。朱元璋大查以后发现,有不少冤假错案,处理完这些案子,就下雨。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让刘伯温当御史中丞,一次朱元璋要出去游玩,把朝廷大事托付给刘伯温,让他辅佐太子,于是刘伯温就大开杀戒,严惩了很多贪官。
朝廷中有很多都讨厌刘伯温,因为他杀了很多贪官,于是等朱元璋回来以后,就弹劾刘伯温。正巧,那段时间又有大旱灾,朱元璋问朝廷大臣,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办。
刘伯温说,战死的将士尸体得不到安息,筑城墙的工人尸体还没有人来收,解决了这两个事情,就会下雨了。
结果朱元璋照做后,可是他很快生气了,因为天并没有下雨。质问刘伯温时,刘伯温低头主动认错,说了4个字:我失算了。
当然,也有人说刘伯温宁可自已名誉受损,也要借下雨这个预言来传达百姓们的呼声,提醒朱元璋善待为他卖命的士兵们。因此,刘伯温尽管这次因为“失算”而掉落“不败预言”的神坛,但他却受到了百姓和士兵们一致好评。
无独有偶,相传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主张对“不安份”的日本进行赤裸裸的打击。但刘伯温却极力劝阻朱元璋不要攻打日本。
刘伯温的理由是8个字:元朝就是前车之鉴。原来元朝共对日本进行了两次军事打击,第一次是“文永之役”。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率领蒙汉高名丽共计三万两千人,驾驶大小战舰九百多艘攻打日本。十月九日,元军登上对马岛,岛上日军被全歼,日本幕府召集各诸侯国约十万大军迎战,元军开始进行得还是蛮顺利的,但后来考虑到后援不够,所以很多元军将领主张撤退,所以忻都就下令撤退。然而,就在撤军的当天晚上,遇到更为强大的劲敌——台风,无数战舰毁坏,一万三千多士兵葬身海底,最后回去的只有一万多人。折损大半。第一次东伐日本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弘安之役。公元1281年,元军派二十万大军进攻日本。但日本方面却早有准备,早在沿岸建了石墙,准备了很多经过改过的弓箭,静候元军的到来,果然,元军的战舰几次强行登陆都失败,只好在海上漂泊一个多月。结果一个月以后,再次出现意外,台风又出现了,经过四天台风洗礼,元军的很多战舰都沉了,很多元军被围困在海滩上,最后很多元军战死,几乎全军覆灭,最后只有几千人回到了元朝。第二次东伐日本以失败告终。
明军的点将虽然不是元军所能比的,但连年征战,而且面对的是以逸待劳的日本防守阵团,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再加上无孔不入的台风随时会出现,因此,刘伯温极力劝阻朱元璋征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