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市井城南:山不在高,热闹就行
杭州城南有一条大马弄,极逼仄,仅容身过。但其地在吴山脚下,那人间烟火气实在让人欣喜:墙上的酱鸭、酱肉,向街而挂,一见便是钱塘。
如果在旭日初升的晨间,到早餐铺里要两根油条、一碗豆浆,那真是延续千年的市井风味了。
“大马弄”之名,袭自明清;与它垂直的那条“察院前巷”,则是元代杭州的见证;隔壁,是南宋太庙所在;太庙之侧,又是一口民国时期补葺的紫阳井……
南宋、元、明、清、民国,悠悠五代800多年,都集中在小得不能再小的区域内,走完这段路,5分钟足矣——而这,正是城南的妙处:转角,就会遇到一个朝代。
1919年,美国传教士甘博从吴山上拍摄的河坊街。画面中最大的院子就是胡庆余堂
1、由南到北的“城南”
杭州城的繁荣,从城南开始,而最早的“城南”,在江边。
隋朝统一全国后,修凿了贯通全国的大运河(戳>>大运河极简史 ),从此,杭州成为全国水运网的节点城市。不过,隋朝的水运系统并没有在杭州中止,而是在贯穿杭州城后,经柳浦-西陵的钱塘江航线,再经浙东水道抵达绍兴、宁波以至闽、赣等地。(注:柳浦在今南星桥一带,西陵即今滨江西兴)
随着大运河的贯通,柳浦港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杭州最初的“市井城南”,便在钱塘江北岸的柳浦一带诞生了。
南星桥(货运)火车站,古时柳浦港就在其近旁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大诗人白居易来到杭州,开始了他的市长生涯。初来乍到,城里还没安排好宿舍,可怜白市长只能住在柳浦港边的招待所——樟亭驿。
是夜,钱塘江白浪滔天,白市长想起千里之遥的故乡,夜不能寐。于是,他提笔研磨,以一首《宿樟亭驿》记下了当时的心情:
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
月明何所见?潮水白茫茫。
那时的“城南”还稍显冷清,“市井”的味道凉淡,存乎若有若无之间。
西兴古镇,即柳浦对岸的西陵。图源:西兴发布
白市长在城里安顿下来后,便趁着周末,四处游玩。这日,他春游归来,以《杭州春望》记下了春日的胜景: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颔联中“涛声夜入伍员庙”一句,极富意境。伍员庙(即伍公庙)近今日鼓楼,竟能听到涛声——原来,一千多年前的钱塘江,江面辽阔,浪头直逼吴山。被江潮窥视的吴山,自然还无法享受市井的繁华。
伍公庙,即白居易诗中的“伍员庙”
白市长卸任后不久,杭州开始大力兴修水利,数十年间,钱塘江开始变得服帖,而杭州城也史无前例地“扩容”了。
到五代时期,吴越国治下的杭州,一派欣欣向荣,“城南”从柳浦延展到吴山脚下,市井繁华开始露出端倪。
吴山天风
2、市井的吴山
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梅挚出任杭州市长。上任前,宋仁宗给他写了首诗,开头便这样描述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梅市长到任后,不敢怠慢,立马在吴山上修了幢房子,取宋仁宗诗中的两个字,命名为“有美堂”。等有美堂落成后,梅市长又请出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有美堂记》;然后请当时的大书法家蔡襄挥毫泼墨,把《有美堂记》写成一幅书法作品;最后,让工匠将这篇文章刻成石碑,立在吴山上,向市民们展示皇恩浩荡……
有美堂旧址处新立的《有美堂记》石刻
有美堂早已不存,但那篇《有美堂记》却流传了下来:
……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在欧阳修的笔下,有美堂占尽湖山地利,真是聚天地之精华,而唯其立碑于此,方能显出皇帝的恩德。不过,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文章中“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一句,不经意中告诉我们:此时的吴山脚下,已经很热闹了。
车水马龙的河坊街
自从钱塘江的威胁解除之后,杭州城迅速“扩容”,而市井吴山,也迎来了她的黄金时代。
不过,为了维持这样的繁荣,必须要有足够的水源。
历任市长,不论是疏浚西湖、还是开凿六井,都是希望解决杭州城生活用水的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南宋时,吴山脚下已经遍布水井——这些基础设施,终于可以支撑起城南的繁华了。
相国井,位于解放路,是唐代杭州市长李泌引西湖水入城的历史见证
井,无疑是古人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古代城市居民,每天都要去井边,而在打水或是等候的过程中,就免不了张家长李家短地聊上几句,久而久之,井,便成了话题的集散地。
与此同时,城南居民日增,做买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吴山脚下,充斥着商贩的叫卖声,昼夜不息——以至于,清朝的康熙皇帝一住过吴山,就对这里地道的烟火气过敏,再次南巡直接躲到西湖边的孤山去了。
市井,正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吴山的繁华,正是市井的繁华。
吴山脚下的市井生活,图源:山木灰
南宋太庙的斜后方,有一座宝成寺,寺中一尊麻曷葛剌(即大黑天)造像,是元代藏传佛教造像中的精品。而就在造像近旁,有一方题记:
……祈福保佑:宅门光显、禄位增高,一切时中吉祥如意者……
原来,主人出钱雕凿这尊精美的麻曷葛剌造像,没有其他原因,单纯是为了升官发财啊!
左: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中)及左右两胁侍;右:造像题记拓片
再看吴山上的庙宇,最富丽堂皇者,一为东岳庙,一为药王庙。须知,东岳大帝主管生死祸福,药王菩萨可保消灾延寿,如此“实用”的两尊神祇,自然是吴山的宠儿。
可以说,吴山的魅力,就在于她强大的吸收能力,不管什么外来事物,到了这儿,都会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
药王庙,专祀药王菩萨(神农)
不过,也有例外。
3、文人的吴山
沿“大马弄”向里,几步路就开始上山,走在山路上,三步两步便有一处摩崖石刻。
在众多的摩崖石刻中,感花岩无疑是很特别的一块。
感花岩
今天的感花岩上,刻着苏轼的《赏牡丹诗》:
春风小院却来时,壁间惟见使君诗。
应问使君何处去,凭君说与春风知。
年年岁岁何穷已,花似今年人老矣。
去年崔护若重来,前度刘郎在千里。
历来杭州人都愿意相信,这首诗,正是当年外放杭州的苏东坡,慨叹时运不济所作。诗的最后一句,苏市长专门请出两位文人压阵:又是都城南庄的崔护,又是玄都观里的刘禹锡,真是济济一堂啊!
感花岩内景,石刻近照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地点,历来都有争论。曾做过浙江巡抚的阮元,便断定感花岩的题刻,是明代文人伪造,可笑落款处还以“东坡题”等字眼来自欺欺人。
不过,文人的风流雅事,倒也不必太过计较。
只要身在感花岩,凝神静气,便能感受到山间的清风徐来,这清风,吹去了市井之气,尽得闹中取静的妙处。文人心中的吴山,就在于此:你看,百米之外便是闹市;而再往山上走几十步,就是游人扎堆的地方了——只有半山腰的感花岩,不疾不徐,刚好适合吟诗作对、参禅悟道。
阮公祠内的阮元像
感花岩上立着一座亭子,亭前有对联一副:
花落春风一弹指;
人如玉局千秋知。
感花落而知时光如流水,观玉局(棋盘)而识人生之梦幻,如此意境,与《赏牡丹诗》的题刻相得益彰,把此处渲染得禅意十足,甚至,和周围的市井繁华有些格格不入了。
吴山之地,逼仄狭小,只要到中河边走上一圈,就能理解为什么南宋临安城是历代都城中最小的了。
而小小的临安城,竟容得下一个庞大的太庙,那留给文人、百姓的位置,就更少了。
雄伟的南宋太庙(广场)
可偏偏就是在这所剩无几的空间里,文人们还是找到了柳暗花明的地方,去感受花落春风的意境——这又是吴山的一大妙处……
4、五方杂处的城南
在传统观念中,以“坐北朝南”为正向,因而,古人习惯以南为上、以北为下,这种观念,保留在今天杭州上城、下城两区的名字之中。
吴山地在城南,当仁不让地占着上城区的核心地带。
走在今天的杭州市区,能在庸常的生活中透露出厚重文化气息的地方,那就只有吴山了。
河坊街夜景
800多年前,海陵王完颜亮听说了临安城的繁华,遂决定南下征伐南宋。临行前,专门写了一首诗: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海陵王自比秦始皇,诗句更是气吞万里如虎。不过,如果他真的带着军队攻入临安城,恐怕会失望吧:南宋太庙背后的吴山,不过是几个数十米高的小土坡,不说“提兵百万”根本住不下,就是“立马吴山”,也没有君临天下的气势啊……
南宋遗址陈列馆,内有临安城街道与排水遗迹,是吴山市井繁华的历史见证
不过,这也正是城南的妙处:在一片逼仄狭小的空间之内,有千年古迹,有文人清趣,有市井繁华——正所谓,“山不在高,热闹就行”。
欲知“钱塘繁华”,且往城南一走、一看、一吃:那种包容的精神,正是杭州城的希望所在。
吴 山 游 览 指 南
游吴山,可以探访她“热闹”背后的一切,走一走、看一看、吃一吃,全方位地体会杭州城南的市井繁华。
【一日行程推荐】
凤山水门[元末张士诚所修的原物]
六部桥
南宋遗址陈列馆[南宋临安城街道与排水设施遗迹]
大马弄、察院前巷、太庙广场、紫阳井[中饭建议在此解决]
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
感花岩[文人的吴山]
阮公祠
药王庙
有美堂旧址
杭州博物馆、上八眼井[如时间较紧,杭州博物馆可选择性放弃]
河坊街
胡庆余堂
钱塘第一井
鼓楼
【半日行程推荐】
鼓楼
紫阳井、太庙广场、察院前巷、大马弄[延续数百年的“老杭州”味道]
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
感花岩
阮公祠
药王庙
有美堂旧址、上八眼井
河坊街
胡庆余堂
钱塘第一井
【美食推荐】
油墩儿[矮桥墩状的油炸食品,面粉里裹萝卜丝]
葱包桧儿[面皮裹着油条和整根的葱,在煎锅上压得扁扁的,建议甜酱辣酱一起蘸着吃]
锅贴[肉馅外包面粉,因底下一面贴着煎锅变得焦黄而得名]
素烧鹅[仿烧鹅的形状、口味而做的豆制品,油而不腻]
主要参考论文:
陈志坚《辨隋杭州城为子城而非大城》
魏嵩山《杭州城市的兴起及其城区的发展》
阙维民《论运河杭州段的水道变迁》
李祯《南宋临安城太庙建筑遗址复原探讨》
杨晓海《杭州吴山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