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记忆丨我在大队文艺宣传队的那些往事

点击 老家豫南关注我哟

☀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微信:37096414 欢迎投稿、交流。或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社区交流!

大队宣传队的记忆

文/山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人应记得:那时候每个大队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我从记事起,就喜欢看戏,那时的宣传队员是从各个小队抽的:大姑娘,小媳妇,小青年,个个都漂亮,帅气。农闲的时候,就在大队部排练,我家住在大队部旁,有先睹为快的优势,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到了一九七五年就变了。

原因是大队部搬到离家半里的山包上,原来的队部兴建了十二间青砖瓦房办起了小学,招了一年级,二,三,四年级是从张湾初中招回的高洼籍学生,校长是张道银,也许是大姑娘们有的要结婚,也许是小媳们有的要生孩,也许是有了自己的学校,反正是从这年起:小学宣传队代替了大人宣传队。

音乐教师王龙,教动作的是大人宣传队的黄桂青,王清两位姑姑,拉琴的,吹唢拉的有江宏建,黄庆能,徐国喜,王灿。记得第一次演出,是大队开群众大会,都是自己借的白色上衣,掌声不少。那些大人队员都说小孩孑演的好看。

鼓励增添了校长和老师们的信心,一次也许是校长和老师们商量的:请柳大队长吃饭,把大队长喝醉了陈友胜老师和校长从他兜里取出十元钱。买了五颜六色的彩雕,在七五年底公社比赛中。

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记得最清的是王利群和冯润华合演的小品(接枪)一个不到十一岁的男孩演爷爷:头捆白毛巾,腰扎片斤,别着毛竹烟袋,裤管扎着,象极了地道战中游击队长的扮相。

(现在的高洼小学)

特别是开演时,两腿盘着走路,烟袋吃着,又放鞋帮上搁搁,活脱脱的老大爷形象,他俩把爷爷,孙女演得维妙维娋,枪是木制的,很仿真,现在想起来,那个时代,很多道具都是老师自己作的。

记得有一种花,面皮是硬纸壳,用两根竹棍支撑,里面是红纸叠的大丽花,打开有洗脸盆那么大,那个节目也很抢眼。还有对口词,三句半。

那年高洼小学有点名气,说是县委曹书记在那个会上说:高洼刚办学校,只有四年级,文艺就搞得这么好,反正是赞扬之类的词。

这以后,不知是谁出钱,每个队员都有统一的衣服,学校还专门招了在张湾学校就是文艺尖子的毕业生陈平来宣传队和王老师共同执掌,只记得,我们除了正常的学习外,放学就排练,那时的音乐歌词老师都印成和现在的卷子一样,每周都发几张新的歌词,也亏了这些卷子,要不是现在还不知道1234567还可念成都来米发所拉稀

两年的时间乐谱就积了厚厚的一叠,想着我们会唱的歌己很多了,有天拿到老师的战地新歌一看,才知我们只会唱里面的十分之一。

记得一九七六年的冬天,天气不算多冷,高洼小学宣传队代表山店公社到县里比赛。那时的县城只有现在的乡大,我们最喜欢吃糖粘爆米花,一分钱一个比鸡蛋还大,那时也没见街上卖有一别的零食。

我们住在一中的大礼堂里,礼堂很大,各公社的女队员都住在这,我很害怕,晚上用被子蒙着头,只因礼堂的小半边堆满了各式各样的花圈。

在我们去饭堂吃饭的时候,看到饭堂院墙上跳下一少年,跑到老师身边和老师握手,高兴地说着什么,原来一中隔壁是县文工团,少年是我们山店的骄傲,二胡拉得特好,在上小学时就被文工团要去了。这正应了聪明人在那儿都很有出息的说法。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天竺,江榜,杨店,张洼几个村的村民能不脱鞋过河,一路畅通无阻的到张湾,都应感谢这位少年,他是林湾桥,张杨路的策成者,大家一定知道他是谢玉安。

再说比赛,只记得场子很大,我很喜欢东街的木偶戏,定远的相声:王张江姚,还有舞剑的节目,也许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定远别具一格的节目却落选了,那次第一是潘新,高洼第三。

那个我认为很大的场子听说改成现在的农行了。那两年春节过后,宣传队就开始一天一个生产队的轮流演出,时间都在夜晚,地点一般是稻场,埋两根树檩,扯上粗绳子,绳子两头挂上过去烧水铜壶那么大的油灯,三米后扯上布帐,戏台就算完备。

那时也许是没有别的娱乐,场场人都爆满,正月有些冷,观众都带着火炉,戏台后面一般也有火盆,散场以后都有宵夜,一般都是鸡蛋面条,肉丝面,我不大喜欢吃宵夜,总是在夜晚的农家饭上就吃很饱。

那时不象现在知道有人来就鸡鸭鱼肉纯菜凉菜上一桌子,一般都是酸菜,豆腐,旦类,肉都很少,简单的四五个小炒,吃起来却特别爽口。

记得还去过周党董磴演出,是慰问在山店工作的董xx。还去过定远北洼,慰问队员徐云的姑父也是在山店工作的姓什么忘了,那次感觉很隆重,演了几个节目:对方还讲话,放炮,赠送锦旗。

再有一次记得特别清:下午快要出发去任河生产队时接到青连大队邀请,于是改道,一路敲罗打鼓,到了沈南杠也没听见迎接的炮声,幸亏南杠有工作的沈家华校长和粮店的沈家元当时在家,他们应即做饭,那天回家很晚,好象是校长丢了一石头在塘里说这石头那天浮上来我那天再来这里。

青连那人也太能搞笑了。宣传队在我们进入初中后慢慢的就销声匿迹了,原来的拉琴师傅江宏建和徐国喜都组织有锁啦班,原来的男队员黄先忠也建立了锁啦队,现在的高洼村,己有至少五个锁啦队,在方圆二十里很有名气,也算是文艺的传承吧。

往期精选:

乡情丨远离家乡的你,是否还能想起这样的乡村傍晚……

乡情丨豫南乡村,那个吃肉如过年一样奢侈的年代!

*老家豫南征稿启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论坛
(0)

相关推荐

  • 科布尔旧事 (之四):东街小学宣传队的难忘岁月

    本文作者:李世明 科布尔镇的大礼堂,在我心目中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名胜古迹".它建于上世纪的大跃进后期,是科镇的标志性建筑.从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全旗的各种会议诸如每年的&qu ...

  • 峥嵘岁月:回忆我的求学生涯

    本文作者:张文生 七岁那年,我和所有小孩一样,背着母亲用破旧衣服改制的书包,由父亲领着走进学校.那时候,凡是准备入学的儿童在报名之前都有个简单的测试,也就是数数字,从一开始往上数,能数到五十就可入学, ...

  • 宣传队

    最近这些年,我重操钓竿,时常会到我昔日插队的地方钓鱼. 站在河边钓鱼,耳边传来村里高音喇叭里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二三十年前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比如说<少年壮志不言愁>.<踏平坎坷成 ...

  • 【解放记忆】泰州解放记忆:解放后的泰兴小学

    口述人:江苏泰兴县中正简易师范学校黄桥分校学生.泰兴县黄桥简朴镇小学老师胡淑萍 1948年秋,我毕业于泰兴中正简易师范学校黄桥分校,毕业后由同学兼好友周玉萍介绍(其堂哥是校长),进入黄桥简朴镇小学(黄 ...

  • 王学章:代课的日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代课的日子 作者 | 王学章 原创 | 乡土中原( ...

  • 十二花田 || 紫烟 || 一束奇葩寄江城

    一束奇葩寄江城 --记我的老师冯桂兰女士 作者 | 紫烟  编辑 | 烟雨红尘 人生苦旅,暗自看来路.多少欢欣能记住?只有童年堪顾. 几载寻觅吾师.雁鱼不解来迟.缘分垂青情切,佳音终至心怡. 如果随便 ...

  • 【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柯福河原创《书痴》

    [柯福河原创]书痴(代序) 书,作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的重要工具,自仓颉造字始,初记于竹简丝帛:出现造纸术.印刷术后,又印制于纸张之上,更方便阅读保存.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人写了多少书.社会发展的每一步 ...

  • 武江波||青春的岁月像条河——难忘的文艺宣传队

    寿安里小学初中班一年半的生活,除了上课和学军.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外,值得回忆的还有当时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这个文艺宣传队是音乐老师刘冠娥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下发起组织的.刘老师曾执教语文课, ...

  • 少年时的快乐与追悔

    一九七五.七六.七七.七八年,在"安民小学"即杨屋小学的前身,一个叫李树楷文娱老师的排练下,经常下乡演出,宣传队的队员,在我们班有:我.康帝.观福.亚金.胜妹--还有谁?都忘记了. ...

  • 东平四中往事:我的父亲是校长

    [东平四中<母校情怀>征文精选] 我的父亲是校长 文/ 孙新华 [精彩看点]父亲在文革期间也没躲过厄运,同样受到了极大的迫害,被打成"走资派",监督劳动,一九六九年下半 ...

  • 霍锁昌 | 写在心中的“序”

    作者:霍锁昌 退休以后,朋友们多次建议我将自己创作的戏剧作品出个集子.2017年11月底,在儿子霍建伟与学生史三宝的悉心帮助下,终于从全部作品中挑选了21部自认为还说得过去的剧目编撰成册,准备付梓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