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如何玩转侧旋发球?这里有一种简单进阶办法

庄子寓言里的网球哲学(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个著名的桥段 “ 庖丁解牛 ” ,“ 庖丁 ” 按照流沙河先生的解释,是一个姓丁的厨子,丁厨子解牛的技术动作本来血腥、辛苦,竟然按照音乐的韵律翩翩起舞。庄子将劳动美化成一种艺术享受,这也是手艺人们(包括网球后浪)的学徒脚本。
没有审美力,是一种绝症——木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
“ 技 ” 与 “ 道 ” 是一种辩证关系,有时 “ 道 ” 是一种缄默知识,语言无法充分表达,人文艺术(音乐、绘画等)则恰恰可以表达 “ 道 ” 的内涵。流行的 “ STEAM ” 一词缘起于“ STEM ” 教育,是融和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和Mathematics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但后来人们认识到完整的教育还需要把Arts(人文艺术)加入进来。庖丁解牛给我们展示的不是一个只会 “ 搬砖 ” 的技工,也不是 “ 砌砖 ” 的工匠,而是一个建筑艺术大师。丁厨子的师傅应该是STEAM教育的践行者,一个网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能够走多远与人文艺术教育的潜移默化密切相关,伟大的网球运动员都能给观众传递一种美的盛宴。
凡是由内在需要产生并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康定斯基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丁厨子最后达到的艺术巅峰,同网球大师们是一样的,如何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丁厨子的师傅是如何教化的?
三年所见无非牛,“ 三 ” 是一个虚数,可能是四年、五年、六年……那么这三年丁厨子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更值得深思。
丁厨子解牛之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牛的认知只是一个庞然大物,是朦胧、表层和肤浅的,丁厨子与牛是对立的。丁厨子历经三年的刻意练习对牛的认知达到了一种了然于指的境界,消除了他与牛的对立,即心与技术的对立,他与牛合二为一,超越了技术,达到了审美的范畴。
每个网球人手中的球拍跟丁厨子手中的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是灵魂深处的审美力,拥有化浊为清的沉淀力与破堕通变的创造力。
学发球之初,平击与上旋对青少年初学者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侧旋也就是俗称削切式发球入门更容易些。实践中纯正的平击、上旋与侧旋发球都很少,几乎都是复合旋转的,参阅《力的三要素│跟穆雷一起提升网球侧旋发球》。
初学发球最担心的就是过不去网,拍面不自居的就会打开去击球,因为平击球要求击球点的高度与挥拍的速度,而上旋球的靠后击球点更是难上加难。若初学者像丁厨子一样掌握网球基本旋转的生物力学规律,避开锋芒,因势利导,就会游刃有余。
侧旋发球一般来讲是把球抛到体侧靠前的方向,很少看见对这个观点质疑的。这是针对初学者来说最好的一种抛球,反向思维就是什么样的抛球击球点就有什么样的发球方式。
侧下旋也是一种很好的发球入门路径,抛球往侧方再夸张一点,这种发球类似于高点削球,参阅《江湖失传已久的侧下旋发球》。待动作熟悉自信之后,再将抛球击球点慢慢调到侧旋发球位置,然后侧上旋,懂得了旋转才能更好的发好平击球。
真正的高手的侧旋球是将球抛到身体前面,或身体前固定一点,参阅《费德勒传启示录│同一击球点可以实现三种发球吗?》,高手发球抛球区都是在同一区域,通过微调击球点和身体位置可以实现三种发球的自由切换。
不畏浮云遮望眼,掌握了球拍与网球碰撞的基本生物力学之道,来个反弹琵琶二区发外角侧旋球,这对大陆式握拍几乎做不到的,通常得用侧上旋来实现这个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