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能有玉编钟吗,如果它是文物,杨雄的《蜀王本纪》必将改写

三星堆民间收藏文物中,有一件特殊形制的玉编钟,它被民间收藏者认定为“宝物”,因为它的出现否定了古人的一个定论。可考古专家们却并不以为然,认为编钟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实证性,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赝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礼乐制度已然成为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出现,让古代社会制度得以趋于成熟。礼乐制度中的“乐”,自然是指音乐,优美的音乐旋律不仅能够让人感受到美好,更能陶冶情操,让人的品格更加高尚。音乐的产生自然需要乐器的演奏,而古代最庄重、威严的乐器,正是编钟。

编钟兴起于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它们是国家王权的重要代表性乐器,正因如此,我国也是制造和使用编钟最早的国家。编钟一般都是由青铜铸成,它本身的音调是由体积大小决定的,不同的扁圆钟可以根据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诸多编钟都需要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并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继而能发出不同的乐音,由于每个编钟的音调全然不同,如果按照音谱进行敲打,就可以演奏出相当美妙的乐曲。当然,编钟的演奏也需要专业人员,一般宫廷之中负责演奏的人员多是宫女与太监,毕竟相较于男人而言,她们拥有更多的耐心与时间。

根据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判断,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制造出了编钟,当时的编钟整体由三枚编钟组合而成,至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编钟的数目就逐渐增多了起来,包括一组9枚与一组13枚等几种。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1957年时,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了第一套13枚编钟,考古学者曾利用它演奏了一曲东方红乐曲,并将其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播放,让高昂激情的音乐唱响太空。在1978年时,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墓葬中,出土了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65枚,它被称为是我国古代的编钟之王。

相比于中原文化而言,三星堆文化似乎显得极其“落后”,西汉史学家杨雄曾在著作中评价过古蜀文明,认为其“不晓文字,未有礼乐”来描述古蜀国。可古蜀国的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一些民间收藏家却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手上存在过硬的“证据”。民间收藏家搜集到的证据,正是一件名为“玉编钟”的文物。“玉编钟”整体由十二个编钟组成,它们被整齐的安放在支架上,其下部存在残件,但底座却处于丢失状态,目前无法寻找到踪迹。如果从外观上来看,玉编钟的外形几乎与我国西周时期出土的编钟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便是它整体由玉石雕刻而成。

玉编钟是否为真品?考古专家对此产生了质疑。如果从编钟发展的历史来看,眼前的玉编钟似乎显得十分突兀,因为其编钟数量与古代编钟完全不对等。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编钟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从最初的3枚增至9枚与13枚,其数量都是奇数,代表着“阳”。反观玉编钟却有12枚,数量呈偶数,代表着“阴”,是古人最忌讳的数字,故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

与此同时,我们也都知道,玉石较青铜器而言,质地更加脆弱,其本身在被埋入地下时,地层的压力会直接将其压碎,不可能被保存得如此完好,毕竟大自然的力量是十分可怕的。更重要的是,根据现代考古结论来看,古蜀人虽然对玉石十分青睐,但他们加工玉石的方式十分落后,由于青铜器物质地较软且冶铁工艺尚未成熟,古蜀人雕刻玉石只能采用绳蘸石英砂的方式,所以经他们之手雕琢的玉石往往古朴有余而华丽不足。但玉编钟的雕刻图案十分精美,甚至不少刻痕都十分深邃,明显就是现代雕刻工具的产物。

综合以上证据来看,玉编钟应该被归属于赝品之列,由此也否定了民间收藏家们的说法。但至今想来,我们仍然感到有些惋惜,如果玉编钟是真品,以它的价值肯定能够再次震惊世界。

参考资料:《三星堆之谜》 四川出版社出版 刘明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