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龙的传人(新爱乐交响乐团)来自東方生活美学00:0003:59
▲點擊綠色音頻聆聽音乐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
民间传说里,龙会在这天苏醒,
腾云驾雾,遨游九天,兴风布雨,
降下甘霖,滋养世间良田,
也护佑着一代代龙的传人。
二月二,龙抬头,
大家小户使耕牛。
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
草木萌动,春耕将始,
被冻了一冬的土壤急需雨水的滋润。
在古人的心里,龙是吉祥之物,
主管布云施雨,春雨又贵如油,
于是向龙祈求,降下甘霖,浇灌大地。
传说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
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
于是,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龙王因此得以回归天庭。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
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龙抬头,风雨顺,又丰收。大仓满,小囤流,好年景,春开头。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此外,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要在这天抬头升天,故有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等。
这一天过后,农村逐渐进入繁忙的春耕时节,选种、踏田、开犁……正所谓:龙梦醒,天暖正早春;龙抬头,填仓风雨顺。龙尾摆,田间起花云;龙鳞闪,五谷进家门。
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的二月初二都要“亲耕农田”。
到了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皇帝亲自耕种,皇后送饭,号召文武百官亲耕,以劝农桑。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沿续这一习俗。
因为“龙抬头”,这一天的很多习俗都和龙有关。南北不同,各有特色。
■ 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 引钱龙
龙司水,水润而生财。所以便有了"引钱龙"的习俗。
例如有的在水壶里放置几枚硬币,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动的河或湖泊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到家,将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屯水的缸里,意为龙循水迹引而至家。
在华北,人们会选择一棵大树,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把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大家把这叫做引钱龙。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丰收,再者,龙来了,害虫就躲起来。
■ 祭祀龙神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虫害,五谷丰登。
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举行多种活动纳吉,诸如舞龙、戴龙尾、开笔等。遇上好的年份,老百姓几家合伙制作一条草龙,二月二日这天上街舞龙庆祝,期望新的一年在龙的荫护下再获丰收。
■ 吃出好运
二月二这一天的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
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二月初二,龙抬头。
一抬头,丰收在望好兆头;
二抬头,福禄寿喜全都有;
三抬头,五湖四海结新友;
四抬头,成功事业攥你手;
五抬头,步步顺达争上游;
六抬头,幸福健康到永久。
龙抬头,
是节日的欢庆,
是万物的更新,
是一年的复始,
更是人间的希望。
龙抬头日,
愿国泰民安,否极泰来,
愿每个人好运滚滚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