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 于都于山古庙古今 | 于都县人民政府

于山古庙,统称金溪庙,此庙分布十大案:即金溪、率口、禾溪、池田、夏山、长口长源、中村、黄金、下窑、上罗等。每逢五月间,盛举迎神出大游,以案为单位,十年一轮回。每次组织一百一十六人。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恭兴太祖诸神在坊厢乡里出大游,籍以抗旱灾,除虫害,保畜保丰收。尤以金溪古庙千余载,历经宋、元、明、清、民国朝代到至今,庙貌如故,保留完好。
      太白一、二、三帝在雩山得道史
    唐朝年间,雩山顶上有一块油亮亮的仙石。有个汉子常常上山砍柴,并常在油仙石上磨刀,有一天磨完刀后,即将仙石推下山底,第二天只见仙石又到回山顶原位,这位汉子感到非常奇怪,立即就用柴刀背,在仙石上猛打三下,打成三块,这时,突然一阵狂风把三块仙石倦往兴国草坪的余屋坪处,当即晚上(七月十三日)三个红脸兄弟在余屋坪一农妇中诞生了。三兄弟长大后,老大叫余礼行,娶肖氏为妻,老二叫余礼忠,娶唐氏为妻,老三叫余礼义,娶周氏为妻,三兄弟同时从军,尔后在军中领兵打仗,节节胜利,确保江山平安,立下大功,当朝皇上立即下旨,勅封他们为“雩山高祖圣公万岁太白一、二、三帝灵王”之称,然后返回雩山龙脉为神。太祖公余礼行,座落在东角即三十六坳山脚下,称之金溪太祖庙,二祖公余礼忠,即座落在北角三十六曲水,称之下拨二祖庙。三祖公余礼义座落在西角三十六支峰山下,称之里泗三祖庙。从古至今他们兄弟在各自地方为民做好事,功德无量,在民间享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崇敬的三大帝神。

(一)金溪雩山古庙史
    太祖公来到金溪后,当时没有住处,只时就有其母舅赖公在狮形窝内做了一只左祠庙,太祖公为了居住在此,特向母舅赖公提出借用左祠庙暂住意见,当即母舅同意,并立暂借一年字据,一年期满,太祖公为了继续居住,即在一字加呈竖,变为十年,有据为证,母舅哭笑不得,只好让太祖公住下去。十年期又满。母舅赖公要其归返中,太祖公为了长期居住此地,又在借据的十字加一撇变为千字,即千年了。这时,母舅火冒三丈,一气之下,把山顶上几吨重的石头推了下来,要把左祠庙废了,而太祖公忙把自己的腰带用手一挥,立即把几吨重的石头用腰带变青藤搁住在庙背,现有此石为证。就这样太祖公在此居住下来。
   “雩山古庙”为于都县属,久负盛誉,遐迹传颂的名胜古迹。雩山之名,始于西汉,汉代大将灌婴在县筑城,盖因县北有雩山,气势巍然磅礴,命城于都,县名来由,原出于此,至宋淳熙丙午(1186年)赣州太守周公必正在县北四十里金溪左祠庙右边建庙(太祖庙)以祀雩山之神,时隔53年,嘉熙庚子(1240年)3月朔,周必正之孙周颂复任于都县知事,重加修葺,庙宇规模更盛于前,始称:雩山古庙。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乙卯(1375年),庙因废圮,知县苏恪再建。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受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曾与元兵大战于都。尔后元军重兵增援,终于寡众悬殊为元兵所败,退至金溪,追兵人喊马嘶烟尘滚滚,文天祥率部属沿金溪河往兴国方向奔走,路经“雩山古庙”,只见翠竹掩映,树林环抱,刚进庙驻足,元兵接踵而来。顷刻间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轰鸣,倾盆大雨,山崖古庙,顿时沉浸在一片云海雾之中,追兵置身于暴风骤雨之下,蒙头转向,抬头环顾,只见云雾濛濛,雨海茫茫,不见一人,不禁胆颤心惊,惧怕埋伏中计,气急败坏,草草收兵。元兵撤走以后,云宵雾散,彩霞横空,文天祥回避了元兵锋芒,得到喘息机会,喜从心来,连声喊道:“神显灵矣,天助我也!”连忙向庙主索取笔墨,当即挥笔撰就“威灵耿耿,风云雷雨齐鸣:法令赫赫、日月星辰同明”的名联佳句,悬掛在正殿上左右。时隔长年,社会变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古庙被毁,人们为了不忘太祖功劳。又在1985年,组成重建雩山古庙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捐款集资,在十大案的大力支持下,于1986年使古庙重建竣工恢复了庙貌,庙址不变,仍是在三十六岽脚下左狮象。庙己建好,紧接着塑太祖公轿一部,同时塑高公、张公、彭公轿各一部。这样就基本恢复全庙内外结构。后又塑了二部太祖轿,1993年集资做好了万民伞、旗帜、兵器恢复了出大遊等仪仗。2007年又召集十大案集资,塑了太祖桥和赖公桥各一部,请上雩山三神庙神座。
     雩山高祖太庙太白一帝神墓座落在兴国草坪。在破四旧,立四新年间,神墓被毁,为了重建神墓,纪念太祖威灵。2003年,十大案首士组成了重建神墓的理事会,在本年5月神墓顺利竣工。
2004年开始筹建戏台、戏棚和地下办公室及住宅等,2005年5月竣工建起地下办公、住房共八间,戏台一只,戏棚一间。2010年3月19日,在神墓地门塘上建起大方美观的八角亭一座。
雩山古庙神灵,历代政家,兵家,文人学士均留有墨迹,备加赞誉。如宋县周颂(雩山古庙)、南宋右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撰写名联佳句、元朝的(感雨碑)、清朝县令黄濬(道光丙戌志序)、(詠雩山两首)以及清文人袁淳(仰雩山歌)、邑庠生陈联珠,奉(雩山古庙联)、邑人李睿(雩山庙行田引)等。

(二)上罗案太祖庙史
    上罗案是太祖公管辖的十大案之一简称:上罗古庙,历史悠久日,明朝年间,太祖公田亩众多,为方便耕种管理,即在上罗村老庙背建起一座太祖庙,时隔近百年左吉,又移之庙背坑建庙,后被大火烧毁。在明朝末年,即1805年间,迁移现庙地址《孩儿爬地》。这里原有谢府上一座祖地,为了在此建庙,太祖公献身与谢府孟清公面谈,不动一草一木,取得同意,当即把庙宇建起。成为二座流芳百世,千人朝万人拜的奇特庙宇,至今有295年历史,此庙由于时长风吹日晒,加之是土木结构,年久失修,己陈旧破烂,成地危庙。为了使庙宇长存,灯火辉煌,信民群拥,在2008年,经上罗庙理事会讨论,决定拆除老庙按原位重建。于是成立了建庙理事会班子,全面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终于在2010年建起了一座雄伟大方美观的太祖庙。四月初八日基本竣工出水,热闹非凡。太祖公在上罗村有十百捌拾多担田亩,分别由各户进行耕种。
上罗太祖庙前面有一栋戏台,但此戏台年长日久,风吹日晒,变成了破烂陈旧、危险而不安的戏台。于是庙理事会速即召开了关于重建戏台的会议,并成立了重建戏台的专职理事会,2004年春开始动工,经过八、九个月的紧张工作,终于在本年10月顺利竣工。

(三)夏山案
夏山太祖案历未建太祖庙,雕塑有太祖、高公、张氏、彭公神像,历史悠久,古来以陈、赖、何、罗、范、幸、石龙、机木岭及两吴屋组合为八坊,2006年还重建起一座坛香间。太祖公每年在八坊轮流坐案,2007年兴起了长生灯,祈求神灵保人平安,每年七月十三日为太祖荣庆寿辰,唱戏数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神灵显应古今颂,杞奉朝拜人群众,兹举:太祖公显应外方例下。太祖公显应夏山。
根据夏山案首士罗东斗、吴瑞清两位在一次座谈会上介绍的民间相传的故事。据传民国时期有一年久晴不雨,旱情十分严重,田墅禾苗半枯蕉,十坊人群纷纷去雩山古庙向太祖请驾求雨,彼此争论不休,互不让步。庙主香老心平气和地说:“请大家莫嚷莫吵,我来问绞为准”一为神绞、二为阳绞、三为阴绞、四为起绞,各自定后开绞、是起绞者就云请驾。夏山案是起绞。那天比任何一天的温度都要高,热得似为汗流浃背,干渴要命。人们在神座前七跪八拜,祈祷降雨保苗。傍晚红日西落,突然乌云盖天,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解除了严重的旱灾,禾苗得以生长。农民高兴地说道:“太祖公真蛮灵,有求必应,是救灾解难的大恩神”。
在嘉庆庚午年间(1810年),夏山案吴居常去南康脛唐江购买了一副扎糖绞子石,当进运输工具困难,只有走水路用船运,在唐江码头装船时,不慎一只婆子绞石滚下了码头潭里,此绞石大约重量有1500余斤,当时吴居常确实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记起了雩山太祖山,速即就去街上买敬神的油烛香、喜炮、立即在码头上敬神,叩起太祖公,恳求太祖公显灵,敬完神后,就到船上拿到撑船竹篙向潭里插中了绞子石的洞上,不知不觉地,一个人轻轻地把绞石拿上了船上。当时心里非常激动地说,“感谢太祖公显灵!”船返回梓山的夏山后,这事就传遍和震动了全夏山案人民。从此以后,每次扎糖时,都要请太祖公做绞酒会,非常热闹,又一次体现了太祖公显灵夏山的真实故事。
夏山太祖山檀香间,因土木结构,年长失修,多年都已倒,成为荒坪,为重建太祖公檀香间,夏山案太祖公理事会召开子金溪主案,中村案、禾溪案、池田案、率口案的首士会议,就建檀香间一事,并组成了理事会,资金来源以夏山案、金溪主案为主,禾溪、中村、率品、池田也分别捐了部分款,2005年12月开始动工,2006年3月竣工,并发柬请了各案做竣工酒。
夏山案自1986年开始就划分8个小坊,即增加朝阳、石龙坊。从此以后,每年二月定为给太祖公做法事发文书。五月初一出遊迎禾花神,七月十三日太祖生日时唱戏放电影集中会餐,共同寿庆,一年比一年更加隆重,群众永怀不忘太祖公,神通广大护国佑民之神也!

(四)率口案《雩山太祖庙》
古时率口以金溪太祖庙为主体,分布十大案之一的率口案,称为《雩山太祖庙》。原先未建庙,只塑有太祖像。按姓氏屋场为单位组成下列多坊:即率口、石岭脑、龟形、下阶塘、庙阁下、胡屋圩、严屋、园岭下、大坪脑、彭屋塘、下大坪脑、安子前、白沙排、薛屋、林屋、樟木坑、螃蟹形、老屋、邹屋、坳子脑、排子等。每处轮流坐案一年,周而复始循回轮转。每值五月初一日抬着太祖付轿,高、彭、张氏轿出游村坊、为迎禾花神,祈祷风调雨顺,除灾灭害,保苗丰收,人畜安宁。太祖神像历代久远保留完好,未作重朔。其轿有损破之处,1986年弃旧换新。
曾有段漫长的岁月里,太祖公神像没进行轮流座案活动,暂以“关赵庙”同为诸神案座。1997年冬在关赵庙右边比连建筑一幢太祖端,坐南向阔绰,1998年春竣工四月十三日为太祖荣陞宝座之良辰。经济来源由各坊众信捐款,在“台”的孙志雄除捐款人民币壹仟元并奉“雩山太祖庙”匾额一块,悬掛于庙门上端,显得大方壮丽醒目。每逢太祖生日(七月十三日),各坊众信奉戏、电影半月之久。载歌载舞,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五)中村案太祖庙
该庙称“雩山古庙”通常叫“狮形庙”。位于梅江左(北)岸,谶落在中村案下端水口,右片有座弯曲之石山,伸石山嘴,古称象形。左片有座园山,形似狮头,庙堂侧在狮头下,古称左狮右象,姿态威武,形象逼真,故曰:雩山狮形扬眉吐气守村口,古庙坊神有求必应保太平。
中村坊狮形庙,是当杞神之“古庙”,亦由雩山十大案之一的出大游场所,十年一天,热闹非凡,迎接观尝。
该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南向北。庙堂还塑有高公灵候,张公元帅,彭公太使。诸神威灵耿耿,有求必应,御灾防患,风调雨顺,治病救人,驱邪扶正,造福于民,屡验奇效,历代久远,香火不衰。
在风云变幻的十年动乱时期,庙宇废圮,神像被毁。后在云开雨散,重见华日之时,人们心怀村坊名胜古迹,恢复信念,广大人们纷纷赞同,踊跃乐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于1985年,按原始仿古模式建成庙堂,重新雕塑四尊神像,连年创建坪围墙,戏台重建起,左边增添厨房和顶上住房。本案人群各集居点均有香首参加,组成理事会,庙堂专有看管,灯火长明。平时信民进香,祈祷报恩者络绎不绝。一年一度迎神大会(即取代大游)组织一支浩浩荡荡队伍,群众手执古旗伞职司,诸神同游全村,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视为佳节,以示欢迎,展望生产丰收,人畜安宁。(供稿:李广志 )

(六)长口长源案
长口隶属梓山镇,位于长源之口,故名长源长口相毗连,沿锦江河畔,隔河面对固院潭头。阳光水利充足,山势雄伟壮丽,人烟稠密,水陆两便,是个好村庄。
长口有太祖像。有神无庙,每年安内外两村的林、王、肖、陈四个屋场轮流座案。
每年七月十三日太祖诞辰之际,历来古唱“木偶戏”,近改唱采茶戏数日。信民静净地焚香鞭炮喧天,神灵则人敬,太祖坐前常年灯火不断。过去由各坊香老点灯烧香,现在改为各户自行杞奉。这又是另具一格的风尚特点。
长源也是隶属梓山镇所辖地域,也未建庙堂,太祖诸神座案分春秋两季为河江片之沙塘背、何树背、大屋内;夏冬两季为河西片之祠堂脑、上塘圾等屋循环轮流座案杞奉。常年照灯,上香推举十二位香老,各负责一个月,互相交接班,做到神灯常明,香烛芬芳,神欢人乐。
长源每处举行三次群众性祀神活动:正月初九至十五为喜庆花灯节,十六日送河灯。经费香老自筹,不向信民写缘。自由参加,来者不拒,热烈欢迎,历来常规,众不改变。每年五月举行迎禾花神,其做法与夏山类似。七月十三日为荣庆太祖公诞辰活动,各坊致举行。唱戏、放影数日,隆重热闹。
(七)下窑案
下窑太祖案,位于梅江左岸,隔河面临古田村庄,左近磨角通贡江河,是一个山青水秀、风光多美,姓集居密的大村庄。
该案历未建太祖庙,雕塑有太祖庙神像,分内三排三之坑尾,上村罗屋,外三排之间何屋、郭屋等。每年周而复始轮流座案。其神像保留原貌犹新,金光灿烂。神轿因受白蚁侵蚀曾作重雕一新。

(八)禾溪池溪案
该案由金溪雩山古庙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系,每年七月十三日太祖生日时,全案首士、信民汇集捐款,一同来古庙同庆。由于他们对太祖的信仰、崇敬,自1985年后,凡金溪古庙内外的建设,从重建古庙起,做戏台、庙堂内充斗、太祖神墓重建、塑轿等,都与该案首士、信民的捐款分不开,得到了该案的莫大支持。在1996年,雩山顶峰建一栋三雩公得道纪念神庙,该案在郑炳荣、李培兰、黄志光的带领下,广大信民踊跃手足捐款,大力赞助了新建三雩公神庙。
太祖山出大游时定每年五月初一日起,然游十大案至三秋收割之候为止。历朝年年如此,基本十年各案可轮一次座案。凡址年轮禾溪座案一次,该案就要负责组织十大案信士去兴国太祖公神墓扫墓挂纸。其具体做法是:时间是清明节前后二至三日,约定时间,各案派人到禾溪集中,大约共80余人,每人都要拿职史,有的拿旗或兵器、万民伞、并定8人扛太祖公大轿,排成队伍,打锣敲鼓,吹响喇叭,浩浩荡荡地步行去兴国县草坪太祖公神墓扫墓挂纸。十年一次,历代如此。
(九)池田案
      池田案隶属车溪乡,位于梅江右边,有太祖神像、无轿无庙,该案自1985年后,在首士谢金柏、刘禄长、叶祥彩等的带领下,每逢七月十三日太祖生日时,信民踊跃捐款,远隔三十里地坐车来古庙一同庆贺。自1985年,还是金溪雩山古庙的庙内外建设(与禾溪相似),由于该案的首士、信民对太祖公无限信仰崇拜,古庙每搞一项建设,都有不少捐款,功劳不小,功德无量。
(十)黄金案
黄金太祖庙可能因山势环境之故,庙立东南角向西北,门坐西南朝东北,合占巽、乾、坤、艮四角卦位,这是突出其特点的一座别有风味的庙宇,1966年被废祀,在2002年,由于全案信民对太祖的高度信仰,踊跃捐款,又把庙宇重建起来了,使神有安居之处地。

里泗三祖庙史
三兄弟在唐朝末年被皇帝封为一、二、三帝灵王之称后,返回了雩山龙脉、各自座落在东北西角,三祖公余礼义即座落在西角、三十六支峰山下,称之里泗三祖庙,通称里泗庙,此庙始建于南宋1188年间,位于县西方十五华里处里泗村,立辛山乙向兼戊辰。来龙雄伟壮观。左有三十六峰相扶照,右有群山峻岭顾堂局。远朝万重山,骏马奔腾跻。是个意旷、舒畅快慰。
当初庙宇建筑属土木结构,曾在元朝、明朝进行了多次重建维修。在清同治二年(1863年,即太平天国十三年癸亥仲冬日),因前栋倾圮重加修复,迄今160余年的悠久历史,引然庙貌如故。但该古庙由于朝代变故,加之年长日久,风吹日晒,庙况都存在墙壁倾斜和屋面霉烂漏水等状况,与时庙理事会成员讨论,决定要把庙宇维修好,但是,由于资金紧缺的原因,只能分别逐年解决,先在1992年,因庙堂右壁倾斜将其拆除而当即修复原状,又在2003年把庙屋面进行了全面修理,后又在2005年把庙堂天子壁拆除,用红砖建回原位,现该庙庙貌如新。  
继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丁亥冬月,兴建纯珍木结构的四柱八角充顶戏台一座,每逢七月十三日为三帝灵王尊神诞辰衍庆演戏活动之所。从此,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生活。1956年扩社并队,里泗大队部利用戏台下面为办公室,并在左边扩建了干部宿舍6间,计面积200平方米。为适应当时“庙会”的需要,更加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原有的戏台和场所,远远不能适应当时群众的需要,于是1991年在庙前小河建起水泥钢筋结构戏台一座。
雩山高祖太白三帝神墓着落在兴国草坪。每年逢清明节时,广大信民都会去兴国草坪为三帝扫墓,后因在十年动乱之中,该神墓被毁,为了重建神墓,纪念三祖威灵,在1996年冬决定建起了太祖、三祖合穴神墓,时隔八年之久,太祖神墓已建好,在2004年冬已将三祖公神墓建起。
为了适应当前庙宇的需要,针对里泗庙的住房及附属房、办公房太少,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在2008年9月动工,2008年11月竣工完成里泗庙的住房及附属房、办公房。
在雩山一、二、三旁得道处建了一栋纪念三圣庙,发动信民集资,即在2006年塑造了三太公大轿一部并打锣敲鼓送上了雩山三圣庙。又在同年下半年,集合资金做了三太公万民伞一把。
里泗古庙,在宋朝至民国年代,都有不少良田,共计四十一四担,分给农户耕种。
神明显应古今颂,祀奉朝拜人群众,兹举三祖公显应外方事例:三祖公显车头(今改为车溪)。民国相传,有一年,“大游”出在池田坝,顺路去梓山的夏山遇洪水暴涨,段屋渡口船不能开,百余之众,前不能进后无处宿。在这进退两难之际,车头人们热情地接待下来,安排膳宿、诸神列座王屋祠堂,众民祀奉,杀猪杀鸡鸭,喜炮响天,热闹非凡。在三太公威灵之下,当年车头坝生产的甘蔗、稻麦、大豆等农作物,超历史大丰收,人们感恩。由此,定为十年一轮接,“大游”表示酬谢三祖公之深恩厚德。
      话说里泗三祖庙,从古到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本庙宇建筑古模式,龙凤精画貌如故。旭日东昇照圣宫,红霞西逝映舞台,面临缘水淘江去,逢遇白云灌田流,千秋鼎盛三祖盛,万古隆兴“四季”坊。里泗庙直辖为四季,春、里泗湾里;夏、石陂脑下江坝,新兴、塘坑;秋、杨梅坳、钟屋、李屋;冬、松岗排佛祖阁。

(选自《于都于山庙志》编修:陈茂华、孙永荣、孙生贵、邹贵仁)

(0)

相关推荐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祁县(神堂头戏台)

    [神堂头戏台] 大约在五年前,我弟弟在清理他的电脑时,给了我几张他拍的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十年前,照片内容都是他当时工作地(原任村乡)所属范围内的名胜古迹.可能当时的数码照相机像素很低,只有几年的光景 ...

  • 新市古镇北部,有一方神土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新市古镇北部,有一方神土    --新市古镇历史文化大揭秘(三) 作者:张明儿 新市,号仙潭. 新市古镇北部,有一方小小的神土,约3 ...

  • 【方志于都】于都固院城隍古庙祭祀

    于都固院城隍庙坚持接纳信士的自愿祭祀活动,长年有不分时日与昼夜的零散祭祀.同时,城隍庙仍保留着诸多重要祭祀习俗.这些活动一般由理事会安排,主要有祭祀法事.城隍出巡.城隍寿诞.点长生灯.求签问卜.城隍庙 ...

  • 陈毅在赣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之——于都仁风山突围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北上长征以后,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加紧了对我中央根据地的进攻.根据中央安排坚持留守的陈毅同志伤势刚好一点,就和留下来的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等同志一起,率领留下的兵 ...

  • 古韵:登狼山说古今 | 苏延明 主播 | 予州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登狼山说古今 苏延明 (词林正韵) 执仗敲阶,登顶四望,万境顿开. 见长江滚滚,千舟竞发:东瀛渺渺,万水天来. 南北之喉,海江之会,千古江防第一崖. 风 ...

  • 兴化茅山:仙山古庙唐井,滋润百姓生活 ——泰州发布

    [地方风物]兴化茅山:仙山古庙唐井,滋润百姓生活 在泰州众多地方志书记载中,曾经有一座长数十里.高四十多米的小山,横亘在美丽的里下河水乡--它就是兴化茅山.作为扬州蜀岗的余脉,它不仅是一座天然之山,山 ...

  • 梧闽随笔:于都 于都

    红军长征的起点, 风烟不在 陶渊明种的地, 依然飘来稻香. 风尘中的乡间小路 一捆干柴,一粒金瓜 还有一堆牛粪 不远, 虽然,是土角坯房 象一瓶陈酿的土酒 有味,也有故事! 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 ...

  • 「方志于都」于都县彭氏先祖迁移录

    于都县现有132个姓氏的居民居住,最早迁移的是唐朝年间. 1.曾氏 2.刘氏 3.华氏 4.李氏 5.赖氏 6.谢氏 7.尹氏 8.罗氏 9.丁氏 10.高氏 11.肖氏 12.许氏 13.黄氏 14 ...

  • 「方志于都」于都黄氏各房老谱序选录(二)

    黄麟乡<于阳黄氏六修族谱> 余初入桐溪读骏马八名,知黄氏先世贵盛.继旅馆粤.游梅.适程官埠,下松口,扩观其古峡,览巨公大人之宏模.壮观,和懈坟之佳山秀水,益信黄氏为继往开来之望族. 然古来 ...

  • 【方志于都】于都黄氏各房老谱序选录(一)

    黄氏宗族源流歌 雩都城西黄氏宗族,原居贛县下横.唐朝开元年间,远祖名十万郎者来 此定居,十万的儿子名风六郎,是他的第六个儿子,随他定居于此.从唐代 开元年间至元朝,在下横的井头繁衍了几十代,但因年代久 ...

  • 【方志于都】雩都赋(修改稿)

    雩都赋(修改稿) 赣州雩都(1),千年古邑,北有雩山,故名雩都.承"西汉古县"灵气兮,脉自雩山:享"六县之母"荣光兮,水源石城(2).东连武夷山,西倚罗霄山,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