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胃
46.反胃
前言
本资料是我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摘录笔记归纳,共摘录了七十八个病症和全部辩证的对症方剂.
由朱永库老人编辑.整理.本人喜欢电脑网.酷爱中医.自学中医20多年,积累了很多中医资料.但
从不给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药方治疗。我今年75岁,45岁后从没去医院
看过病,没打过针,没住过院.有病自己用中药调理就好了。发表本资料目的是为了行善积德,
供有缘人共享。
一.反胃证(饮食入胃,宿食不化,经过良久,复由胃反出。):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少华色。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
丁香透膈散加减;丁香4.5克(冲粉服) 沉香2.3克 白术6克 香附3克 人参3克 砂仁3克 麦芽1.5克 煨肉豆蔻1.5克 白豆蔻1.5克 木香1.5克 青皮1.5克 炙甘草4.5克 半夏0.8克 藿香2.3克 姜厚朴2.3克 炒神曲0.8克 草果0.8克 陈皮2.3克
加减:吐甚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镇逆。
1.肾阳亏虚证:症见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舌淡白,脉沉细者,为久吐累及肾阳亦虚。治宜益火之源,以温运脾阳。用
桂附理中汤加吴茱萸、丁香等。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肉桂3克(冲粉服) 吴茱萸6克 丁香5克(焗粉服) 干姜9克
2.气阴并虚证:症见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者,为久吐伤津,胃液不足,气阴并虚之象。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呕,可用
大半夏汤加沙参、麦冬之类。半夏24克 人参9克 沙参9克 麦冬9克 白蜜60克
1.若呕吐较甚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等以增降逆止呕之效;
2.若脾胃虚寒,四肢不温者,可加吴茱萸、丁香等以温中降逆;
3.若饮停气逆,反胃呕吐者,宜减白蜜,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胃祛湿化饮;
4.若津伤较甚较甚,口干,舌红苔少者,可加麦冬、当归等以滋阴润燥;
5.若便秘较甚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等以润肠通便;
6.若病久不愈兼见血瘀,脘腹胀痛,舌见门户开放瘀斑、点者,酌加赤芍、桃仁、红花等以活血化瘀。
反胃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本病的形成,多因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胃虚寒,不能消化谷食,故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上出,终至尽吐而出。如《景岳全书.反胃》所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若反复呕吐,,可致津气并虚, 日久不愈,则脾虚及肾,导致肾阳亦虚,命门火衰,犹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故《圣济总录..呕吐门》曰;“食久反出,是无火也。。《证治汇补.反胃》亦说。“其为真火衰微,不能腐热水谷也。。
反 胃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复由胃反出之病。正如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治反胃呕哕诸方》所指出。 “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反胃一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称为。胃反。。《太平圣惠方,治反胃呕哕诸方》称为。反胃。。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卷之六.翻胃》则称为“翻胃。。曰,。翻胃之病,所以重于呕吐者,呕吐食入即吐,翻胃则或一月半月,食复翻出,不化如故,腹中非不欲食,食不肯留,胃气不温,随气逆上,从口而出。”
病因病机:本病的形成,多因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胃虚寒,不能消化谷食,故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上出,终至尽吐而出。如《景岳全书.反胃》所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若反复呕吐,,可致津气并虚, 日久不愈,则脾虚及肾,导致肾阳亦虚,命门火衰,犹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故《圣济总录..呕吐门》曰;“食久反出,是无火也。。《证治汇补.反胃》亦说。“其为真火衰微,不能腐热水谷也。。
症状及分析。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觉舒适一一脾胃虚寒,
不能腐熟水谷,而致食留不化,
神疲乏力,面少华色一一久吐伤气,生化无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
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一一乃脾胃虚寒之征,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方药。丁香透膈散加减。 .
1。方解,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丁香、木香、香附,降气和胃,砂仁,白蔻、神曲、麦芽,醒脾化食。
2.加减;吐甚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镇逆。
变证 .
1。肾阳亏虚;症见面色耽白,四肢不温,号舌淡白, 脉沉细者, 为久吐累及肾阳亦虚。治宜益火之源,以温运脾阳。用桂附理中汤加吴茱萸、丁香等。
2.气阴并虚:症见唇千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者,为久吐伤津, 胃液不足,气阴并虚之象.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呕,可用大半夏汤加沙参、麦冬之类。
(文献选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 皆属于上。”“厥阴之复, 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
《灵枢。经脉》篇:“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 .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吐而渴欲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外台秘要。.卷六。许仁则疗呕吐方》。 “呕吐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一者积冷在胃,亦呕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须细察之。必其食饮寝处将息伤热,又素无冷病,年壮力强,肌肉充满,此则是积热在胃,致此呕逆。如将息饮食寝处不热,X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肤肉瘦悴,此则积冷在胃,生此呕逆。”“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宜合生芦根五味饮。”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呕吐者, 胃气上而不下也。”“盖脾胃气弱,风冷干动,使留饮停积,饮食不化,胃气虚胀,心下澹澹,其气上逆,故令呕吐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一。呕吐叙论》:“病者胃中寒,心下澹澹,四肢厥冷,食即呕吐,名曰寒呕。或因伤食多,致伤胃气,或因病曾经汗下,致胃气虚冷之所为也。”
《伤寒明理论。卷二.呕吐第二十七》。“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畹。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吐,及吐则曰饮食入只即吐,则呕吐之有轻重可知矣。”
《景岳全书。呕吐》,“凡治胃虚呕吐,最须详审气味。盖邪实胃强者,能胜毒药,故无论气味优劣,皆可容受。惟胃虚气弱者,则有宜否之辨,而胃虚之甚者,则于气味之间,关系尤重。盖气虚者,最畏不堪之气,不但腥臊之气不能受,即微香微郁,并饮食之气亦不能受。胃弱者,最畏不堪之味,非惟苦劣之味不能受,即微咸微苦,并五谷正味不能受。此胃虚之呕,所以最重气味。”
《证治汇补。卷之五.呕吐》,。有内伤饮食,填塞太阴,新谷入胃,气不宣通而吐者。有久病气虚,胃气衰微,闻食则呕者。有胃中有热,食入即吐者。有胃中有寒,食久方吐者。有风邪在胃,翻翻不定,郁成酸水,全不入食者。有暑邪犯胃,心烦口渴,腹痛泄泻而呕者。有胃中有脓,腥臊薰臭而呕者。有胃中有虫,作痛吐水,得食暂止者。有胃中停水,心下怔忡,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者。有胃中有痰,恶心头眩,中脘躁扰,食入即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