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建议你把它保存到手机!

在前阵子的文章中,有读者写了这样一条留言:曾哥如何和父母相处以及沟通?

曾哥写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家和原生家庭和解。

和解是目的,但不是终点。

如果仅仅只知道和解,不知道以后,如何和父母沟通,那所谓的和解,所谓的原谅,就是心里鸡汤。

和解完之后,大家坐在一起,只剩下,无尽的尴尬。

所以,今天曾哥想要给大家一套方法论,一套和父母,乃至和同学、朋友、同事和领导的沟通方法论。

我们来看这张图片:

沟通,这两个字读起来非常简单,但真正能够理解它真正的含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开来的人,屈指可数。
曾哥在和其他人沟通的过程中,大脑,其实可以有三个自我,它们分别是:
成人自我;
孩子自我;
父母自我。
当大脑,被不同的自我给占据,自我,就会执行不同的目标,做出完全不同的行为举止。
正如图片所示,当大脑被「成人自我」占据时,曾哥的所说和所为,就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把信息,给传递出去,或者,从他人身上,接收正确的信息。
当大脑被「孩子自我」占据时,曾哥的所说和所为,就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感性化,把积聚已久的情绪,给暴露出来,让别人,感受到我情绪,体会到,我的感受。
当大脑被「父母自我」占据时,曾哥的所说和所为,就只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评判别人的价值观,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要求别人,必须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否则,就是腐朽和堕落。
看到这里,相信你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和父母相处起来,会那么困难,彼此之间,会发生那么多的摩擦。
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后,还是以一地鸡毛收场。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当你想要以成人自我,和父母展开一段,平等的沟通时。
父母要么动用「孩子自我」,大喊大叫,失去理智,用过度起伏的情绪、夸张的言语和肢体动作,退化成为一个孩子。
最终,使你不得不屈服。
比如说苏大强。
父母要么动用「父母自我」,对你进行道德绑架,你只要一说话,他们就上升到价值观层面,对你的价值观,进行评判。
最终,使你无话可说。
当在一段沟通中,彼此调动的,是不同的自我,那最后结果,要么,只有一个赢家,要么,两者皆输。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曾哥来举个栗子。
你家里很穷,可从小就很听话,小小年纪,就非常懂事,某天,你看到别人吃黄焖鸡,于是,鼓起勇气12斤勇气,跟父母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
爸、妈,我想吃黄焖鸡。
当父母的大脑,被「孩子自我」占据,他们就会说:
吃吃吃,天天就想着吃,作业写了吗?家务干了吗?一天天的,都不知道在干嘛,就只知道吃,你是猪啊!(输出情绪)
当父母的大脑,被「父母自我」占据,他们就会说:
吃吃吃,你知道我们有多么不容易吗?你竟然敢提出这种需求?我看你啊,就是「好吃懒做」,而且,黄焖鸡那么脏,能吃吗?(评判价值观)
曾哥敢保证,大部分人之所以,会不喜欢自己的原生家庭,想要尽早逃离,就是因为在和父母沟通过程中,父母常常动用的,是「孩子自我」和「父母自我」。
而没有真正把你,当作是一个独立的、平等的个体,用「成人自我」,和你沟通。
但是不是意味着,父母的大脑中,就没有「成人自我」,不懂得尊重别人呢?
不不不不不不。
你去观察父母,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他们就好像,换了一个人。
彬彬有礼、互相尊重、不倚老卖老、不道德绑架、还会懂得夸奖别人,甚至还会有彩虹屁出现。
那为什么对别人,是一副面孔,对你,又是一副面孔呢?
原因很简单,以前中国,没有养老制度,大家生孩子,更多是出于「养儿防老」,这样一个原因。
父母为了确保你将来,会赡养他们,就会采取不把你当独立个体的方法,用权威,让你信服,用权威,让你以后,赡养他们。
你会赡养他们,是因为权威,而不是因为你体会到了无条件的爱,你自然而然,就会去爱他们,去反馈他们。
同样都是赡养,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彼此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样。
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用,要不然怎么会说芝士就是力量,不对,是知识就是力量呢?
这个沟通模型告诉我们,在开启一段沟通之前,你必须想一想,自己大脑中,被什么自我占据着,同样,对方大脑中,被什么自我,占据着。
如果你的父母、朋友、对象,每次都开启「父母自我」和「孩子自我」。
这时候,如果你执意要用「成人自我」,和他们进行亲切友好的沟通,那请你做好,被活活气死的准备。
因为当别人失去理性,你继续用理性进行沟通,就等同于抓自己头发,想要把自己提起来。
所以,当别人只会输出情绪,只会对你进行道德绑架,只会打击你,只会对你吹毛求疵,美其名曰为你好。
你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和他们讲理,不是输出自己的信息,不是动用成人自我。
要么就有一学一,也就是对方不讲理,你也跟着不讲理,对方输出情绪,你也跟着输出情绪。
举个栗子:
黑粉说:你天天只知道写毒鸡汤,真是个大沙雕。
曾哥应该回:反弹。
黑粉说:真TM幼稚啊,沙雕实锤了。
曾哥继续回:再反弹。
这时候,你千万不能和他好好解释啊,因为即使解释得再好,他也不可能改变。
从一开始,他就不打算用「成人自我」,和你沟通。
他就是想用「孩子自我」,来输出情绪,你用理智,你就必输无疑。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真的真的,必须要让自己强大起来,早点实现经济独立,能够靠自己,买车买房。
只要你做到这两点,很大程度上,你就能避免成为别人情绪的垃圾桶,还有遭受别人的道德绑架。
很多人,一方面想要脱离原生家庭,面对父母的控制,表现出不耐烦;
一方面,又希望父母,能够帮自己,给点生活费啊,出点买车钱啊,出点首付啊。
只要你有这方面的想法,你就会相当痛苦。
既想要逃离,又想要无拘无束,没有各种闲言闲语,实现和父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这完全不可能,劝大家早点放弃,这个拿衣服想法。
《孙子兵法》提到,做任何事情,首先得考虑风险,再考虑成本,最后,才能去考虑收益。
你一上来,就不考虑风险,更不考虑付出,一心只想坐享其成。
天底下,哪有这种好事?
如果真有,记得叫上曾哥,曾哥连夜扛着火车头,也要去找你。
(0)

相关推荐

  • 无法和父母和解,是我的错吗?

    无法和父母和解,是我的错吗?

  • 心理学:远嫁的姑娘,如果原生家庭过得好,谁会义无反顾远嫁?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许多人觉得,原生家庭对自己没有影响 ...

  • 压迫式母爱:和原生家庭进行和解,孩子可以努力,家长却不能!

    有些人在成年之后,在跟父母交锋的瞬间,会变成那个脆弱的孩子,面对父母时所有委屈.愤怒等等情绪全部奔涌而出,掩饰都掩饰不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仇恨真的有这么大吗?直到成年之后孩子都无法忘却. 这就要说原生 ...

  • 《你好,李焕英》背后的国民情绪

    文/李愚 一开始,我们能想到,<你好,李焕英>会在春节档取得一个好的票房. 因为贾玲+沈腾的阵容,带来明确的喜剧片属性,也正是春节档合家欢最需要的片种. 不出所料,该片在春节档预售中,排名 ...

  • 幸福与什么有关?

    早上无意间翻到一篇消息,一武大博士后自杀.说实话,看到这种消息我是非常心痛的.博士学位获得的难度是超乎很多人的想象的,可是既然能把那么难的骨头啃下,还有什么山头不可逾越? 笔者又想起自己的姥姥.她一个 ...

  • 掌握这4个方法,“明明知道他不好,但你就是离不开”,不再是你的死穴

    温 馨 提 示 : 在我们的后台提问中,常常看到一些女生的故事,让我们觉得很费解:明明她的男友/老公就是个大渣男,或者明明就对她不好,为什么她还不离开,还要来问怎么解决他们之间的情感问题? 往往通过女 ...

  • 《都挺好》如果明玉是低收入的小职员,她还能与原生家庭和解吗?

    明玉,这个在原生家庭中最不受重视的孩子,没想到却成了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 以前,哥哥们早餐吃火腿.面包,她就吃泡饭: 哥哥们都有独立卧室,她的房间却被妈妈给卖了,弄得差点睡走廊. 在学习上,妈妈毅然卖 ...

  • 突破原生家庭,获得自由人生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亲密关系.婚姻.情感模式往往来自于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互动的心理经验.童年 ...

  • 家庭的锅,我可以不背 | 心理学原因&解决办法 | 原生家庭

    2021年第40篇 "店长,我初二那年爸妈离婚了.Ta们到现在还是矛盾重重,今天又因为种种原因吵架,每次过年都是这样.我觉得很烦,还感觉自己是不是抑郁了,找不到人生方向.我现在恐婚,又觉得空 ...

  • 长大成人不仅是样子还有心智

    不如意时,你多半会生气,抱怨,伤心,怪罪另一个人或自责.但这么做又有什么用,难道你看不出只有孩子才有这些举动吗?事情如果不顺利,成熟的人会观察眼前的情况,看看自己能做什么,然后把不必要的东西放下,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