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踩地就痛的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但要说足跟痛,大家或许会很熟悉。据统计,全世界有10%的人被“足跟痛”所困扰,而“足底筋膜炎”就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
一踩地就痛
刚退休的曾女士在4个月前,为了健身跟随别人健走,每天都快步走两小时。没过几天,曾女士开始出现右足跟部疼痛。特别是在刚开始走路时痛感特别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症状可以缓解,长时间走路后症状又加重。一开始,曾女士进行过膏药外敷、红外线灯照射、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等方法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于是,她去医院拍了X光片,发现跟骨底有小量骨刺,接受了冲击波治疗,但疼痛依然存在。
后来,她来到了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接诊专家经详细诊査认为,骨刺并不是引起曾女士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疼痛其实是足底筋膜炎所致。专家分析,这很可能是由于曾女士跟骨止点部位发生退变,加上过度步行以致微损伤足底韧带止点所引发。专家给予曾女士局部封闭治疗,让她减少运动,穿底厚且内部柔软的鞋子。一段时间后,曾女士的症状明显缓解了。
足底筋膜炎又称足跟疼痛综合征、慢性足跟疼痛,是引起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据研究统计,该病的发生率在40~60岁人群中开始增高,7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近7%患有足底筋膜炎。过去人们认为,足底筋膜炎是局部肌肉劳损,足跟部脂肪组织消退,跟骨结节发生慢性滑囊炎,导致局部筋膜发生纤维化、粘连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从而刺激神经引发疼痛。但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发生足底筋膜疼痛时并没有炎症发生,足底筋膜炎患者足底筋膜存在胶原退变,加上过度步走等原因导致微损伤,致使筋膜组织发生了退行性改变。足底筋膜炎真正的名字应该是足底退行性改变。
症状与诊断
1.第一步痛:这是最典型的症状。即晨起下床迈出第一步时感觉疼痛或者长时间静止不动后迈出第一步疼痛,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着步行时间增长或站立时间增加,疼痛又加剧。
2.痛在足跟:疼痛部位位于足底筋膜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除了症状之外,超声和核磁共振都可协助诊断足底筋膜炎。
3.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和评价足底筋膜炎治疗效果的一项非常敏感的指标。
4.核磁共振检查: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核磁共振征象表现为足底筋膜增厚及信号异常。超声检查在诊断足底筋膜炎方面与核磁共振一样有效,具有快速、价格便宜、无辐射等优点。但是核磁共振检査可以直观显示局部炎性反应,且可以评估肌腱状况。因此,需专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手段。
局部注射治疗效果好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减少活动,注意穿舒适的鞋子,口服消炎镇痛药,症状大多都可以逐渐缓解。消炎镇痛的药物如扶他林、西乐葆等,主要用于控制疼痛,不治疗其病理改变,以减轻患者痛苦为主。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基于封闭治疗的局部注射治疗是最有效果的。该方法是将小量的麻醉药物,配合小量短效激素注射于筋膜止点周围软组织中,其镇痛效果较好。在注射药物的同时,可用注射剂针头对局部骨质进行针刺,以期在局部造成小量的肌腱出血损伤。筋膜损伤后会刺激产生新的组织,以加速足底筋膜炎的康复。
白醋泡脚不能止痛
医生在门诊经常会遇到自行用白醋泡脚的足跟痛患者,他们中的很多人以为足跟疼痛是骨刺所致,又不知从何处听说用白醋泡脚可以治疗,于是每日浸泡。但不少患者甚至已把皮肤泡坏,病情却仍不见好转。事实上,骨刺并不是引起足跟疼痛的主要原因。而且,即使患者有骨刺增生,用白醋浸泡治疗也是毫无依据的。跟骨的外面有厚厚的皮肤等软组织,白醋无法接触到软组织里面的骨刺。所谓白醋软化骨刺的说法纯属误导。
不建议采用小针刀等手术治疗
大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痊愈,不建议进行手术。手术治疗产生足弓塌陷等副作用的几率很高。曾经有一名双足底疼痛的患者在当地一私人医生处求诊,该醫生给她采用了小针刀治疗。第一次效果不明显,于是患者再次到该医生处诊治,并接受了第二次小针刀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出现了左足弓塌陷等问题。这是小针刀将足底筋膜止点处切断的结果。
减少行走、穿对鞋
足底筋膜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这类人肌腱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肌腱弹性、韧性下降,脆性增加,对运动、劳动等体力活动的耐受能力较之年轻人明显下降。因此,建议中老年朋友不要突然心血来潮参与长距离健走等运动。要健身也要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如出现肢体不适应马上休息、减量,不要加重损伤。
在城市中,我们平时行走的路面都是硬化路面,对足弓的压力比较大。中老年人足弓组织弹性减少,部分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塌陷,呈现扁平足,所以长距离行走或运动时应该穿足底厚、弹性好的运动鞋。运动后可以适当揉搓足心,以温水浸泡等方式缓解足部软组织的疲劳。如出现疼痛症状,通过休息难以缓解,应及时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