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传入日本,离不开隐元高僧和卖茶翁
无论铁壶、银壶还是其他茶道具都是为了饮茶服务当然也有收藏的乐趣,其实日本茶道具的流行并不是崇洋媚外。这个和到日本买马桶盖是大不相同,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复古。
日本抹茶道来源于中国的唐宋 ,煎茶道来源于中国的明代 。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被日本学习去了,当时日本派来大量的留学生,也就是遣唐使,学了茶道以后,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抹茶道,朱元璋在明代的时候改团茶为散茶,两宋时的斗茶之风消失了,饼茶为散茶所代替。
中日文化的交流离不开遣唐使,也离不开我国僧人的贡献,大家都对鉴真东渡应该不陌生,今天讲煎茶道,要讲两位僧人。
其中一位高僧叫隐元,隐元及其弟子将中国已经普及的叶茶带到了日本,最初用沸水剪煮,在日本被称为“煎茶”。
具体讲隐元是在他63岁的时候(1654年)携带了多名弟子远渡重洋,乘坐了郑成功的船只,自厦门来到了长崎。隐元因其崇高的声望和当地的僧人特别的疏通,不仅担任了崇福寺的第四代住持,并于第二年9月自长崎来到了大阪的普门寺。
1658年,又被引荐给江户的德川将军,德川幕府当时被隐元的高僧气度所折服,将京都附近的宇治地区的一片地给了他建造寺庙,当地的人元老们也慷慨的捐助。
今天要介绍的第二位高僧就是月海禅师,他就是著名的卖茶翁。
卖茶翁生于德川幕府的1675年,出生地在佐贺县,父亲是医生,11岁出家龙津寺,法号月海元昭,14岁随师父化霖禅师去长崎唐三寺,拜访过中国僧人,吃到了武夷茶。15岁徒步千里,到万福寺参加了禅文化活动。22岁开始只身云游,遍访高人。29岁已具有自由通达的诗文才智,仰慕唐人的煎茶三昧之风流生活。
过了整整50年的禅僧生活,卖茶翁十分厌倦当时僧侣社会的生活,念念不忘重振宗风,曾作诗曰:“将为传宗振祖风,却堪做个卖茶翁。都来荣辱亦何管,收拾茶钱赈我穷。”
61岁时,他在东山开了一间叫“通仙亭”的小茶店,燃起茶炉,摆上钱筒卖起茶来,他在酒旗上写道:“百两不嫌多,半文不赚少,白喝也可以,只是不倒找。”
这时,他的思想已经转向“非僧非道又非儒”,神仙的色彩十分浓重,他把茶汤叫做“仙液”;茶客称为“仙客”卖茶的担子则成了“仙窠”。其诗曰:“白云为盖设茶筵,千岁风光异玉川。我有通天那一路,何须六碗达神仙。“这位卖茶老头虽然黑面白须,还是个秃头,却不受身外之累,煞是自得其乐,自赞道:“老来安分,为卖茶翁。乞钱博饭,乐在其中。煮通天润,鬻渡月花。”
74岁时,卖茶翁写下唯一的传世之书《梅山种茶谱略》,描述了茶传入日本的简史,介绍了神农、陆羽、卢仝等茶祖的事迹,从种茶、制茶、赏茶一直说到茶思想,他说:“智水满于内,德泽溢于外之余,始及于风雅茶事。”这种思想在下面这首诗中,表达的极为充分:“酒偏养气功如勇,茶只清心德似仁。纵使勇功施四海,争如仁德保黎民。”
到了晚年,卖茶翁门前宾客盈门,功利之徒拼命收集他的各种用具。81岁时的9月4日,他选择四件紫砂茶具送给好友,将其他全部所有,一把火烧个精光,使之化为灰烬,归还给了大地。
89岁的时候,卖茶翁坐化而去。但他那首《仙窠烧却语》却像一把火炬,从此照亮了日本茶道的黑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