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叫绝的大新闻!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一起牺牲也是无尚幸福
1924年11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一版紧靠报头并排出现了 3 则令人叫绝的启事:
第一则: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第二则: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第二则: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是可以震惊当时的大新闻,妻子和前夫离婚,妻子和现任丈夫结婚,前任和现任竟然成了兄弟。
这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却发生在了现实中。
两人的相识和相爱,都充满了浪漫色彩。瞿秋白和杨之华两人更是共同谱写了一个热烈、隽永、高洁、纯真的爱情故事。
瞿秋白生于1899年的江苏常州,1920 年以北京《晨报》记者身份访苏。1922 年 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 年 1 月回国后主编《新青年》、《向导》杂志。党的四大、五大、六大中央委员,1927年主持八七会议,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 年 1 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此后,在上海同鲁迅合作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35 年在福建武平被国民党逮捕,同年 6 月在长汀就义。
1923年6月下旬,瞿秋白来到杭州,住在四伯父家中。
这是瞿秋白第一次游览杭州,酷爱文艺的他在西子湖畔,挥笔写下了首诗:
飞来峰下坐听瀑泉,
我恨不能再乘风飞去。
且来此冷泉石上,
做个中流砥柱。
这首诗表明了他将在中国革命的战场上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的雄心壮志。
6月底,瞿秋白来到上海大学,出任社会学系主任。
上海大学是在 1922 年 10月,由上海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成立并发展起来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任校长,邓中夏任上海大学的总务长。瞿秋白还是上海大学最高议事机构评议会9位评议员之一,之后又被推定为上海大学丛书审查委员会、经济学系筹备员等职。
瞿秋白很快成为上海大学最有吸引力也最好的教员。
很多人都喜欢听他的课,每节课都是人山人海……
爱情第一次走入了瞿秋白的生活,在课堂上,他认识了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的两个学生,一个是丁玲,一个就是王剑虹。
王剑虹生于1903年,又名王淑璠,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人,土家族。
1916年王剑虹考取湖南省桃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成为全校的领头人物。1921年,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成立改组筹备委员会23名成员之一。
王剑虹喜欢旧诗旧词,特别喜欢听俞乎伯讲的宋词,常常低徊婉转地吟诵。
瞿秋白在课后经常教他们学习俄文,与她们一起散步。在长时间的交往中,王剑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瞿秋白,但是她把这份爱,深深埋在了心里。
瞿秋白同样也爱上了她,但是他也因为这份爱而约束了自己的行动。
丁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还是她出面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1924年1月,瞿秋白和王剑虹两人结婚了,可是他们只是渡过了几个月的美好时光,王剑虹就因患肺病在上海病逝,年仅23岁。
妻子的病逝,让瞿秋白非常的伤心,不过全国革命斗争正在愈演愈烈,瞿秋白没有时间缓解自己的悲痛,就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工作中。在忘我的工作中,他逐渐冲淡了自己的悲伤。
在极端的革命斗争中,许多青年的革命者往往深感自己孤身力薄,而需要聚集大量志趣相投、道义相合的朋友。在这个革命情谊交融的大家庭中,一些男女战友之间的情谊很快便会发展成为互相爱慕而结合。
瞿秋白和杨之华之间的感情,就在这种超乎常态的革命中,迅速地走向了结合。
杨之华,1900年生于浙江省萧山县,杨家曾是当地富户,后来家中衰落,杨之华自幼聪敏好学,性格温柔,又有超群的美貌。杨家重男轻女,不允许女儿读书,杨之华常常躲在书房门外偷听塾师授课。
五四运动之后杨之华来到了杭州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求学,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
1920年杨之华与沈剑龙结婚,去夫家时她只穿了一套粉红色衣服,既不坐轿也不带嫁妆,也不请酒设宴,展现的一个新女性的风采。
1921年,当地开展了农民运动,杨之华在运动中受到了教育,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一时期,杨之华开始关注妇女解放问题,从 1922 年 7 月至 11 月,她先后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上发表了《社交和恋爱》、《对于“争论'社交和恋爱’”的争论》、《离婚问题的我见》、《谈女子职业》等文章,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喊出了千万妇女要求自由解放的心声。
1923年底,杨之华报考了上海大学,她学习刻苦,追求真理,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她是上海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同时参加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
就是在这里,她认识了瞿秋白,也爱上了瞿秋白。杨之华后来在她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和秋白的初次见面,是在一九二四年一月间。……那天,他进来的时候,穿着一件西装大衣,拿着一顶帽子。他的头发向后梳,额角宽平,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跟他的脸庞很相称。他站在讲台上,亲切地微笑着,打开皮包,取出讲义和笔记本,开始讲课了。他的神态从容,讲话的声音不高,但站在课堂外边的同学也能够听到。秋白讲课的习惯,是在上课之前,先把讲义发给我们,让我们预习,到讲课时,不是照着讲义念,而是在讲义的基础上补充了很多活材料。由于同学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使大家都能听得懂,他引用了丰富的中外古今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当前的革命斗争密切结合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两人走到了一起。
那一天,杨之华到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那里汇报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她在那里见到了瞿秋白,让原本忐忑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
瞿秋白担任翻译,让她顺利完成了汇报任务。
杨之华后来说道:“从这次工作接触后,我觉得他很诚恳,很愿意帮助别人。他不但不骄傲,藏在内心,只有当人们和他在一起工作时,才能深切感觉到这种热情的力量。”
不久之后,杨之华经瞿秋白的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杨之华原本已经结婚了,她的第一次婚姻是包办婚姻,她的丈夫就是沈剑龙。
杨、沈两家是世交,两人在幼年的时候就被定下了婚事。结婚的时候,沈剑龙还在学校念书。
沈剑龙是一个花花公子,杨之华出外读书的时候,沈剑龙更加的肆无忌惮。
杨之华写回来的信,他连看都不看。
最后两人分歧越来越大,杨之华将女儿的名字改成了独伊,意思是只生这一个,一次表明自己和沈剑龙决裂的决心,杨之华要离婚,也得到了沈剑龙父亲的支持。
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革命目标,很快瞿秋白和杨之华就走到了一起,两人相爱了。
1924年深秋,瞿秋白和杨之华先后来到了萧山,杨之华是准备回家与沈剑龙离婚,瞿秋白是要和杨之华结婚。
于是出现了一场现在简直难以理解也难以想象的事情,瞿秋白在萧山就住在沈剑龙的家里,3个人谈了一夜(具体谈了什么,一点资料也没有记录),瞿秋白和沈剑龙这对理应是“情敌”的对手非但没有决斗,而且谈得很痛快。
后来3人又到了常州,在瞿秋白的老宅,也不知道沈剑龙经历了什么,最后竟然同意了离婚,也就出现了开头三则启事那样奇怪的事情。
1924年,杨之华与瞿秋白终于结婚有了一个家。在 两人结婚的时候,据说沈剑龙还赠送给瞿秋白一帧照片,他把自己装扮成剃了光头、穿了袈裟,手捧一束鲜花并上书“鲜花献佛”的不伦不类的形象。
这也许他是真心诚意祝福瞿秋白获得了杨之华的爱情。
1926年,瞿秋白因连续发烧、吐血,而被中央安排住院治疗。
瞿秋白对杨之华说:“这样也好,给我安排了一个安静的环境,我可以实现一个心愿了。我想编写俄国革命运动史,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教训。”
经过三个星期的写作,几万字的《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就大部分编写好了。
1933年,瞿秋白要到中央苏区,而杨之华却不能随行。
分离的时候,瞿秋白整理了他近三年的文稿,一夜未睡,他将自己十个本子分开,对杨之华说:“这五本是你的,这五本是我的。我们离开以后不能通信,就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重见时交换着看。”
他又指着桌上的一叠书说:“这是你要读的书,我给你整理好了。我还给你订了个半年的读书计划。”
瞿秋白看着那些不能带走的书,遗憾地说:“我爱读的这许多书不知能够保存到什么时候,希望你快来,如有可能,书也带来。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相见……”
杨之华明白他的担心,安慰道:“不要紧的,过去我们离开过六次,不是都重见了吗?这次当然也会一样的。”
“之华,我们一起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被捕牺牲是意料中事。我们活要活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你还记得广东周文雍、陈铁君夫妇一同英勇上刑场的照片吗?即使我们不能共享胜利的喜悦,那样牺牲也是无尚幸福的。”
终于到了分别的日子,杨之华回忆两人分别的最后一幕:
“秋白离开上海的日子是 1934 年 1 月 11 日。那天晚上,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们各出一元钱,叫了一个菊花火锅,买了些苹果,准备了一顿比较丰盛的晚餐给秋白饯行。到深夜 11 点,秋白离开寓所到轮船码头去,我送他到门外。这夜刮着寒风,下着大雪,秋白只穿了单薄的寒衣,负着病弱的身体,迎着风雪向前走着。快到弄堂口时,他停下脚步,回头走了几步,在白雪纷飞中显得昏黄暗淡的路灯光下凝视着我,缓慢地说,'之华,我走了!’我激动地回答他:'再见,我们一定能再见的!’他走了。我情不自禁地也往前走着,一直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大街尽头,我才回到住所。”
“我走进房间,看着整洁的书桌,上面放着笔墨铜尺和秋白留给我的书,墙角还挂着他的一件破单衣……一切如旧,他的音容笑貌,弯腰低头在书桌旁辛勤写作的姿态,都还历历在目。是的,不管离得多远,分别多久,都不可能从我的生活中抹去秋白的一切。我激动地看着他替我订的读书计划,翻着他要我读的一叠整整齐齐的书,其中有一本他翻译的斯大林写的《列宁主义问题》。我勉励自己一定照他的嘱咐做,我默默地祝祷他安抵苏区。”
瞿秋白到了苏区之后,杨之华也心心念念地向往着苏区,可是中央和苏区的交通也断绝了。
电影《秋之白华》
杨之华未能再见到瞿秋白,两人上海的分别竟成了永别……
1935年2月,瞿秋白在撤离苏区经过福建长汀县濯田的时候被国民党地方武装保安团俘获。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唱着《国际歌》在长汀的中山公园内英勇就义。
瞿秋白牺牲的时候,年仅36岁,他在临终前写下的一篇《多余的话》,即表达了自己对党的事业和战友的关心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对杨之华深深的眷念和爱情。
“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他度过了这十年的生命。……我一直是依傍着我的亲人,我唯一的亲人。”
这是一对伟大的革命情侣,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这个国家,奉献给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他们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