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美的一首元曲,题目美,作者美,第一句美,最后一句更美

游弋于唐诗宋词的国度,看惯了柔情春花秋月,趟过了大好山河湖泊,见证了太多悲欢离合,尝过了无数去日苦多,有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审美疲劳的漩涡:为什么李白的情遇与东坡相似得那么多?为什么大家创作的手法都差不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首清新而提气的小诗小词聊以慰藉,它不必是千古名作,它不必出自名家之手,但它却像春雨般喜人、秋风般迷离,能够使我们再次get到诗词的盛世美颜!这一首少有人知的元曲小令便是如此,在炎炎夏日里,它能带给我们最丰盛的美。

提起元曲,则逊色于唐诗宋词许多,甚至不少人只记住了一首《天净沙·秋思》。诚然,这位断肠在夕阳下的异乡人打动了无数读者,跟随他的目光一起行走,一种落寞的残暴迅速美吸满全身。或许正是由于这首曲子太过经典,以至于每每说到元曲,总让人潜意识里呈现出大漠边疆的凄凉画面。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小解接下来就要为你改正:当你读完这首小令,相信你心中的荒芜就会被江南式的烟雨淋湿了。

《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香,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

请允许我将本只有一段的《小桃红》裁剪为三段,因为它太美得太过分,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这朵桃花红得太过妖冶,每一寸都值得轻轻抚摸。“小桃红”是越调曲牌名,句式多变,多用于抒情写意,作者以此来“寄鉴湖诸友”是完美恰当的。

下面隆重介绍一下作者:张可久,他的雅号甚多:名伯远,号小山,字可久。前面说的作者美不是指颜值,而是指他的名,不论是哪一个都极富书生气,而仔细品味“可久”二字,又更加妙不可言!

张可久是一位元曲大家,一生徜徉山水,纵酒放歌,无拘无束,今存世小令800余首,是最高产的元曲作家,没有之一。介绍完作者,下面继续来说第三美:词文之清丽典雅。

起句“一城秋雨豆花凉”,就令人惊艳不已!此处的豆花可不是豆腐脑,而是特指农历八月时节的豆花雨,雨水打下来绽开像一朵朵豆花,所以这一句也可理解为:一场豆花雨后秋日凉。纵观唐宋文人的想象力,好像没有一位以“豆花”形容秋雨,且张可久不仅与之形容,更将“凉”代入到了豆花之中,让这一比喻更加鲜明,更加富有张力。

第二句张可久开启回忆大门,畅想当年鉴湖的美丽风光,那时荷花满塘,采莲少女满塘,欢声笑语更是充满池塘,满满的回忆狠狠抽打了张可久的心。这一句当属“锦云香”尤为迷人,手法最为高超:作者将缤纷的荷花形容成如锦的彩云,“锦云香”就是荷花香,但云是在天上飞的,那么云香就延伸为荷花芳香四溢,都飘到了天空之上!不得不说,张可久浪漫而又细腻的想象力很抓人,无法不让人美起来!

最后一句作者回到现实,梳理完了回忆的美好,开始抒发现状的无奈与苦闷。这首曲是张可久在南北漂泊之际所写,因此这一句中就多了一些思乡的情结。“西风雁行”,西风吹拂,阵阵大雁南飞,张可久何尝不希望自己能和大雁一般飞回家乡;“清溪渔唱”,清溪之上,声声渔歌传唱,又挑起了张可久刚刚放下的回忆。两处描写,渲染了离人的悲凉,体现了作者异乡漂泊的落寞与孤寂。

“吹恨入沧浪”:还是将这份遗憾吹入湖水深处吧!之所以用“吹”,是典故满用,但引用于此处,没有丝毫突兀,反而倍感协调,读来有一种无奈之感。这首小令虽然名为寄友,但早已远远超出友情的范畴,而曲折地表现出元朝暴戾统治下文人的现世状态,坎坷而又无头,得不到释放的压抑,只能流露在字里行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