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赏析|卫东诵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词21(原文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 赏析)

[宋]辛弃疾

诵读:卫东

朋友你好,我是卫东。今天开始,我们将赏读几位南宋词人的作品。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首词,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甚至有不少人都可以倒背如流。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首词背后的故事,也是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辛弃疾,在宋词里是一个代表着豪放、耿介与悲愤的名字。他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在他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北宋南迁。二十二岁时,辛弃疾聚众两千,竖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以图大业;并亲自南渡,联系起义军归宋。二十三岁,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得知此消息后,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但可惜的是,就在辛弃疾二十三岁这年,他匆匆结束了传奇的军旅生涯,投奔南宋,成为江阴签判。此后虽进奏《美芹十论》,又上宰相《九议》,却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他的戎马传奇,在二十三岁那年画上了句号。可是,辛弃疾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却是无法画上句号的,他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并不是偶然的,苏东坡一生大都过着士大夫的生活,较少去体会沙场征战苦,也无国破家亡的悲愤,因此一生政治上屡屡受挫也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性格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文人的温文尔雅,自然旷达;而辛弃疾不然,他是靠战功获得的功名,对战场,对收复失地有着太多的期望与感情,本身就是武夫出身的他,性格自然更加豪放不羁,耿介直率,一生追求的也是“沙场秋点兵”的戎马生涯。

了解辛弃疾英雄悲剧的一生,再回过头来看这首《永遇乐》,我们才知道,那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有多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与悲凉。这首词是辛弃疾65岁时,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千古江山未变,但是却再也找不到东吴抗曹英雄孙权的遗迹了。昔日的舞榭歌台、风流人物,都被雨打风吹,化为尘土。在斜阳照耀的草树之间,在寻常的街道和小路之上,人们还在谈论着这里曾经的英雄刘裕。当年他披着铁甲、骑着战马,用“气吞万里如猛虎”的气势打败了敌人。而元嘉时期的宋文帝草率出征,想要赢得霍去病那样“封狼居胥”的功勋,却只获得一个仓皇逃难、时时北望的悲惨结局。如今辛弃疾再登上这里的山亭北望,不禁又想起四十三年前的在扬州路上抗击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往事早已不堪回首,就连异姓皇族拓跋焘的行宫下,也只剩下神鸦的叫声和喧闹的社鼓了。现在又有谁,能派人来问一句:廉颇将军虽然年老了,但他还能吃饭吗?

这首词里,辛弃疾提到了几个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寄奴,说的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他的小名叫寄奴。他家境贫穷但是心怀大志,最初是东晋的将领。晋安帝义熙年间,他先后两次北伐,推翻了南燕、后秦政权,收复洛阳、长安。后来,他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宋武帝。辛弃疾显然是钦慕刘裕的英雄气概,盼望着当时的南宋也能有这样的皇帝,收复失地。

“封狼居胥”,说的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故事。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曾率五万骑兵远征匈奴,大胜。因此他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元嘉草草,仓皇北顾”指的是元嘉八年,也就是公元431年,南朝刘宋军与魏军作战失利,宋文帝刘义隆隔江面对北魏骄兵时惊慌失措,涕泪横流的样子。这是“元嘉北伐”。回到南宋,公元1163年,南宋和金之间也有一场战争,就是隆兴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签下了“隆兴合议”。因此辛弃疾在诗里以元嘉北伐,暗自影射当时的政治现实。

佛狸指的是北魏皇帝拓跋焘。当年他挥师追击宋军至长江边,曾在瓜不山顶建行宫。社鼓是民间祭祀土神时的乐鼓声。拓跋焘曾经追杀过宋军,如今他的祠庙内却香火旺盛。辛弃疾写这些是痛心人们已经淡忘了家国之恨。

辛弃疾的词很喜欢运用历史典故,这首词中就有不少,因此后人也批评过他,说他喜欢在作品中“掉书袋”。但这首词中典故却化用得十分贴切,让人体会到古今之叹、英雄之泪。

辛弃疾一生都无法实现北伐的愿望,而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则有更多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我们在对英雄悲剧命运惋惜的同时,也能时刻勉励自己奋进。卫东祝你晚安!

撰稿:熊晓晓

本期配乐剪辑自:

任杰《望秦川》《思想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