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啦!

本文来源于 网络

视频来源:打量视频

盼望着,盼望着,有“中国考古界奥斯卡”之称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于揭晓啦!

早在今年2月,评选活动办公室已经公布了入围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的20个项目。从遗址年代来看,20个项目中有史前考古6项、夏商周考古4项、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6项、唐宋元明考古4项。从地域分布来看,入围终评的20项考古发现来自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省份广,地域分布也比较均匀。入围项目的类型,除了传统的居址、墓葬以外,还有祭祀遗址、烽燧遗址等,种类多样,内涵丰富。

4月12日上午,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拉开帷幕。20个入围项目的汇报人各进行了20分钟的终评展示,并接受评委和学者的提问。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角逐,十大考古新发现最终花落谁家?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

招果洞遗址位于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2016—202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三家单位联合进行了5个年度的考古发掘。

遗址航拍照片

招果洞遗址堆积厚约8米,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十分罕见。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骨角器等。

在距今早于1.2万年的地层中,还发现1件通体磨光的石器,且刃部粘有赭石粉末。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为探讨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新证据。

遗址出土部分磨制石器

第一期早段磨制骨器

招果洞遗址目前发现了51处用火遗迹,年代主要集中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之一。这些遗存与散落在周边的遗物一起,为揭示旧石器时代晚期穴居人类的生活提供了重要材料。

40号火塘

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三七市镇三七市村。遗址于2013年在地质勘探中被发现,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井头山遗址环境(南向北摄)

井头山遗址发掘出土文物丰富,可分为自然遗存与人工制品两大类。人工制品包括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编织物等,其中完整和已复原的标本达300多件。

井头山遗址出土陶器组合

井头山遗址出土骨器

自然遗存主要为先民们日常食用后废弃的动植物遗存,如贝壳、橡子、桃核等。

出土海洋软体动物贝壳

麻栎果储藏坑

国内外多家机构的测年数据表明,井头山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800—8300年。它是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生活在该地区的石器时代先民,生业方式以海产捕捞为主,兼有采集和狩猎,以及早期稻作农业。

井头山遗址为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宝贵案例。遗址发掘前实施的钢结构围护基坑的探索性技术路线,从发掘方法的角度来看,也具有首创性意义。

基坑内发掘区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双槐树村南台地上。2013—2020年先后数次展开文物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

双槐树遗址全景

遗址内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期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大型建筑基址、中心居址、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版筑的大型夯土地基、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夯土祭坛、房址、灰坑、人祭坑及兽骨坑等遗迹。大型建筑群初具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中国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

大型版筑遗迹局部(东—西)

鹿骨祭祀坑

遗址的瓮城式结构

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聚落群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提供了关键材料。

遗址出土牙雕蚕

河南淮阳时庄遗址

时庄遗址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北临太康县。钻探和发掘表明,遗址的南部是一处夏代早期的粮仓城。已发掘的285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29座罕见的仓储遗迹,分布集中,形制多样。

时庄遗址远景(上为北)

发掘遗迹分布图

在保存较好的仓储遗迹废弃堆积的底部检测出的植硅体组合较为单一,主要来自粟、黍类作物的颖壳和用于仓储建筑材料的芦竹类、茅草类植物的植硅体;浮选炭化大植物遗存鉴定的结果也显示,除了粟、黍和黍亚科种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植物遗存。

其建筑形制与文献记载、民族志记录、出土文物模型和现实中的各类粮仓均十分相似。建筑外侧涂抹细泥、台基垫土自下而上普遍铺垫粗颗粒粘土隔水层和细颗粒粘土防水层等防潮措施,也符合作为粮仓建筑的特定要求。

地上式粮仓建筑结构剖面照片

出土陶器反映的时代特征,结合系列碳十四样品测年数据,推测上述遗存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700年左右,已进入夏代早期纪年。

时庄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粮食储备、统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贡赋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资料。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徐阳墓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徐阳墓地已发现墓葬500余座,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编号A、B、C、D。A和C区贵族墓区以东西向墓葬为主,少量南北向。B和D区平民墓区以南北向为主,少量东西向。大中型贵族墓及其陪葬车马坑和祭祀遗存主要分布在A区和C区。

大型墓葬A区M2及随葬遗物

墓地中体现的葬俗与春秋时期中国西北地区戎人葬俗相同,反映徐阳墓地族群与西北地区戎人存在渊源。从徐阳墓地时间跨度及所处位置分析,它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陆浑戎相吻合,因此,徐阳墓地应为陆浑戎遗存,徐阳墓地所在的顺阳河流域应为陆浑戎迁伊川后的聚居地和核心区域。

大型墓葬中出土镈钟

小型墓葬器物组合

徐阳墓地东周时期葬制、墓葬排列、器物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体现出陆浑戎对周礼的高度认同,等级差别十分明显。大中型贵族墓中随葬品丰富,且普遍陪葬有车马坑,而平民墓中随葬品相对单一。此外,在徐阳墓地大中型贵族墓陪葬车马坑或部分中小型墓内还发现有放置马牛羊头蹄的殉牲现象。

大型墓葬C区的陪葬车马坑

徐阳墓地的发现证实了文献所载“戎人内迁伊洛”的历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资料。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沟口,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海拔3700米。该墓地于2017年12月被首次发现,因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体现出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予以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

桑达隆果墓地东区航拍图

墓葬分为石丘墓(1座)、土洞墓(52座)两类。石丘墓采用大石块砌筑成竖穴方形墓室,墓室底部铺设细沙石。葬具分石板、草编器、木板和箱式木棺四类。埋葬方式分单人一次葬、双人一次葬、多人一次丛葬、二次捡骨葬四种,并且分别在一次葬的部分尸骨上发现缠裹有纺织物。葬姿分抱膝屈肢蹲踞葬、抱膝屈肢葬、肢解葬三类。随葬器物也十分丰富。

ZSEM4墓室 东向西

墓葬出土木案

经碳十四测年得知,桑达隆果墓地的使用年代为公元前366至公元668年,时间长达1000年。桑达隆果墓地是目前所见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反映出当时、当地先民们的丧葬传统。体现了以札达县为中心,来自于其西部、东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至此的痕迹。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土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区云龙山北麓,共发现三座墓葬。一号墓规模较小,三号墓可能为废弃墓葬。二号墓位于主封土下,1977年发现至今,历经了三代考古人40余年的发掘历程,发掘工作从室外考古转为室内考古,从田野考古发掘转为发掘与保护、展示并重,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理念转变的缩影和范例。

20世纪80年代土山外景

土山二号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墓上有高约16米、底部直径近百米的圆形封土。墓葬南北长36米,前为墓道,墓室砌筑在墓坑内,由耳室、甬道、前室、后室、回廊构成。墓室为砖石结构,上有四层封石,外有一周黄肠石墙。整个墓葬大规模使用石料、木料和土方。共用石4200多块,近1000立方米,大部分石材形制规整、打磨精细。

墓室内景

各墓室按照功能区分放置不同的陪葬品,共出土各类遗物4800余件,其中包括发现于封土内的封泥4500余件。

出土玉石耳杯、盘、勺等

出土封泥

后室玉衣片出土情况

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风格判断,土山二号墓的时代为东汉早中期,墓主以刘英可能性最大。《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记载,刘英为汉光武帝之子,建武十五年(39年)封楚公,两年后进爵为楚王,二十八年(52年)就国彭城;明帝永平十八年(70年)因谋反被废,第二年自杀,以诸侯王礼遇下葬。后于章帝元和三年(86年)改葬彭城。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位于西安市南郊少陵原之上。2019—2020年,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了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编号为焦村M25、M26、中兆村M100,出土共计278件随葬器物以及土雕建筑、壁画。

中兆村M100第二天井北壁壁画

本次考古发现的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的分布、结构等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具有重大价值。

焦村M25总长80.7米,深18米。在墓道上方,由南向北排列土雕建筑三处,前、中、后室四壁皆绘有壁画,大多已脱落,保存状况较差。残块内容可见仪仗图、题记、人物,出土器物共计68件。

焦村M25墓室

焦村M26总长66.7米,深13.5米。墓葬盗扰严重,仅出土器物12件。

焦村M26墓室

中兆村M100总长80.74米,深11.86米。墓道上方排列土雕建筑三处,体量由南至北逐渐变大、变宽,高度逐渐升高。壁画主要分布于第二天井下北壁、西壁、东壁底部。随葬器物共计198件。其中陶仓、牛车中含有大量的可观察到的植物遗存。

中兆村M100土雕建筑全景

第二土雕建筑南面

出土鼓吹仪仗俑

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的分布、结构等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具有重大价值。为研究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体现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

2018血渭一号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境内,2018年被盗事件发生后,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葬位置及环境

主墓室东壁及墓门

2018年至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墓进行发掘,截至目前共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

遗物出土状况

出土金容器及装饰品

出土丝织物及皮靴

根据墓葬中出土的“外甥阿柴王之印”及相关文献记载推测,该墓的年代在8世纪中期左右,墓主人有可能是莫贺吐浑可汗。

银印章“外甥阿柴王之印”

2018血渭一号墓为热水墓群中发现的结构完整、体系清晰、墓室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为研究唐(吐蕃)时期热水地区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实证。出土的人骨对了解热水墓群的人种、族属以及生业模式有重要意义,丝织物的出土,为研究丝绸之路青海道及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资料。

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图自新浪微博@中国文物报

磨盘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坐落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2013—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8年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发掘面积6405平方米,共清理城门3座,角楼1座,解剖墙体6段,发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沟渠、灰坑等遗迹近80个,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

磨盘村山城遗迹平面示意图

(图自新浪微博@中国文物报)

遗址中的中区4号建筑基址地表可见近50厘米的炭化粮食堆积。在2号建筑基址出土一方铜印,正面边框内阳刻“监支纳印”,钮右侧刻“天泰四年五月造”。结合印章官职、建筑特点和炭化粮食层的发现,推测中区建筑群应为东夏国时期重要的官方仓储机构所在。

东夏国铜印出土场景及照片

(图自新浪微博@中国文物报)

而西区建筑群整体坐西朝东,发现的大型建筑,规格高,分布集中,推测为东夏国官署或宫殿区。

东夏国时期遗物

通过发掘,确认该城晚期为金元之际东北地方割据政权东夏国的南京城故址,早期或与渤海国的立国之城有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