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专栏:童年关系,远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童年关系,远比你想象中更重要
——心理学视角下的阅读
推荐书目:《当我遇见一个人》
推荐人:徐志红(缘起读书会发起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省百姓学习之星、苏州市阅读推广人,专注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有效沟通、个人成长等领域,以“理论+练习”的体验式学习为主。
作者李雪是一名心理学专家,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这本《当我遇见一个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母婴关系对人一生性格和命运的影响,所以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是“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作者说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都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关系。
那么,一定是当了母亲的人才应当看这本书吗?我的回答是“不是的”。当然是为人父母阅读本书后,会对孩子少一分评价和要求,多一分看见和温暖。但没有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或者孩子已经成人的中老年人,都可以在本书的阅读中,对自己的人生故事多一分了解,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多一分理解。我甚至希望更多的年轻夫妻在为人父母之前都有这样一份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我女儿小的时候,有朋友看到我对待她的态度和做法,都会对我说:“你好有耐心啊!”我通常会说:“看懂孩子,无关耐心。”而看懂孩子的前提,是看懂自己。由己及人,我们在关系里自然会多一些好奇和敬畏,少一些埋怨和指责。
《当我遇见一个人》共分五个部分,在这里,我与大家着重分享前三部分。
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这部分主要说要给孩子回应,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小孩子会积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他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化解这样的恐惧和愤怒,除了哭,所以孩子期待母亲的安慰。一位足够好的母亲,会是一个容器,把孩子焦虑、不安、恐惧、愤怒的能量承接过来,转化成“无毒”的能量,再还给孩子。孩子在父母的容器里浸润长大,并逐渐学习处理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的能力。所以小孩子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地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这部分主要说要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不打扰不干扰,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经常有妈妈担忧孩子的专注力不好,要去看看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在教养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打扰导致的。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我们对过去可以不理解,但对现状要有一些尊重,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要知道,在一份关系里若没有爱的情感流动,越正确,越伤人。
关系: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这部分讲了母亲不同的回应类型,给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的质量。第一种是共振互动型,是最理想的情况,母亲以孩子的感受为中心,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第二种是以母亲为中心型。这样容易打压孩子的自主性,也容易让孩子发展出“假自我”,进入关系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焦虑别人是否喜欢自己,也容易在应付必要的人际关系后宅在家里。第三种是无关反映型,比如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啊”或者“小心蚂蚱咬人啊”,这些都是和孩子所关注的内容相关,但如果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那么就和孩子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了。如果经常是这样的回应,孩子容易有“存在性焦虑”,要么找人说话,要么找点事来做,比较难安静下来。第四种是情感逆转型,比如孩子运动会跑步跑了第一名,很兴奋地跟妈妈说,妈妈回应“跑步第一又不算什么”就属于情感逆转,没有看到孩子的感受,造成感受无法流动流淌,就会堵在身体里,严重的会造成躯体化反应。
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