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开始《荀子日课》第119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荀子·儒效第八》20)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没有听到不如去听听,听到的不如亲眼见到,见到不如知道,知道不如行动。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付诸实践。行动,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能成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圣人,以仁义为根本,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言行一致,丝毫不差,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杨倞注曰: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所以只是听到而没有亲眼见到,即使博学,也必然会犯错。见到了却不知道,即使记住了,这样的知识也不真实。知道了而不付诸实行,即使学习勤勉,也必然会陷入困境。不去听,也不去看,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算是正道,其所用的方法做一百次就会失败一百次。无论是修身养性,解决问题,还是经邦治国,学习最终都要归于一个行字上。如此闻而见,见而知,知而行,循环往复,不断吸取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践又不断检验修正所学的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没有落实到实践,没有实践检验的知识,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甚至只能说是臆想。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荀子日课》《家塾教学法》正式开讲。
温故知新
荀子日课118丨养成内化于心的思维习惯,走向高效能的人生
荀子日课117丨谈钱不俗,但是眼里只有钱,就俗了
荀子日课116丨真正的成功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脱颖而出
荀子日课115丨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平台,否则你再有本事也施展不开
荀子日课114丨做人做事不要囿于成规,不要被道德绑架
荀子日课113丨经典里究竟有什么?读经典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日课温故
老子道德经日课(全)附阅读书目
论语温故(全)20篇500讲
孟子温故(全) 14篇305讲
古本《大学》(全)36讲
《中庸》日课(全)60讲
涵泳诵读
日诵丨声律启蒙 上平十五卷全 (诵读版)
家风传承
家训丨曾国藩教子书(全)
家训《聪训斋语》全文丨父子双宰相、六代翰林,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家训
家训《澄怀园语》全文丨父子双宰相、六代翰林,曾国藩倍加推崇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