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入职三四流高校与985高校的差距...

来源:募格学术
编辑:学长
前几天,偶然间看到了一篇题为《青年教师为何要慎重入职三四流高校?》的文章。
作者从学术氛围差、个人学术发展困难、陷阱多离职困难、更容易沦入平庸等角度,深刻分析了青年教师不能随便入职三四流高校的原因,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力。
我们几个博士后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探讨,也算是先探探雷区,为各自出站后的去向进行提前规划吧。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细致的比较,我们发现:985院校青年教师享受的待遇,是远非那些非985院校的同行所能企及的,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年收入悬殊巨大
985院校出身的张哥分析道,就拿他们学校专业技术7级岗位的副教授(副高最底层)来说吧,2019年在国家个人所得税系统里显示,税前大概是27万多一点。
虽然这相对于国内博士刚入职的8、9级中级职称(如讲师、助理研究员)稍微好点,但比起正高职称(教授、研究员)来,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985院校的正高职称从4级岗起,一般都处于博士生导师的中上层。而博导的高层自然是三级岗以上,并且大部分拥有国家级头衔(如四青、长江、杰青、院士),税前年均收入大概是70万~150万的水平,而且院士还会免缴个人所得税。
说到这里,不禁让我们想起2020年12月26日,西南民族大学数十位老师在寒风中聚集讨薪的消息。相比之下,有的教授只有“8块钱年终奖”,一些年轻老师更是非常可怜,竟然不够扣除数额,还要自己倒贴钱。
一个985院校工资是几十万起步,一个非985院校年终奖个位数甚至是倒贴钱,待遇孰优孰劣,自然不必多言。
工作闲忙不均

在985高校做教师(非行政岗位),最大的优点是自由轻松。
同样是985出身的刘哥说,他的副导有一次因为生病在家,休息了半个月也没人管,只要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不造成教学事故就行。
他给我们粗略算了一下他副导的课时安排:满打满算全年共72节课,包括本科生专业课2门32学时,硕士生专题课4学时,博士生专题课4学时
按照每节课40分钟,每两节课一次课,这样算下来,他副导全年平均一周都上不了一次课,教学任务量可谓极少。
非公共基础课任教的教师课时少,这是大部分985院校的共性。除了个别新专业因为师资不够外,大部分985院校的老牌专业中的专业课事实上都并不多。
而在非985院校,教师的工作以上课为主,一年基本教学工作量大多都是300节课起步,这等于基本每周都要上课。而与之对应的备课、考试、阅卷、试题分析等琐碎的事情全部迎面而来。
还是拿西南民族大学老师讨薪事件为例,一位名为王禹洲的学生在微博中留言:表示能理解老师的辛苦付出,学校排课比较紧凑,有些老师12点在武侯校区下课,坐一个多小时校车赶到航空港校区,紧接着上13:30的课,曾看到老师中午买饭团蹲在教室门口吃
财政支持力度不一

对于大部分985院校来讲,由于教育部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教师代课都有额外的课时费,并且不需要减掉基本教学工作量。
张哥说,他所在学校教师的基本课时费是80~100元/学时,双语或者英文专业课200元/每学时。
如果985院校教师都像非985院校教师那样,年度授课达到300学时的话,那就意味着年底至少有3万元的津贴。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非985院校,一般都会有基本教学工作量的标准要求,比如:教师年度要达到100学时的基本量,只有超出这100学时部分才发课时费
个别更加过分的学校(主要是双非院校,211一般不会),还会因为教师年度基本课时不达标,而按照差值倒扣津贴。
同时,因为财政拨款不足,甚至导致少数双非院校存在隔年,甚至间隔数年才能支付教师课时费的情况发生。
在这种体系之下,导致很多新入职非985院校的青年教师,即便是副高职称,在双非和部分穷省的211院校,也是月收入不到4000元。
研究生名额多寡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句话放在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名额上同样适用。
对于非985院校,就算青年教师被聘为硕士导师或博士导师,也没有多少研究生可招,因为,毕竟教育部分配给非985院校的硕士招生名额相当有限,部分院所的导师甚至是2年甚至更多年才能有一个名额。
这种情况在985院校是难以想象的,教育部分配给的平均指标差不多是每位博士生导师接近1名博士,每位硕士生导师2名硕士的水平。虽然各个学校在如何分配指标上有差别,但研究生指标数量还是比较充足的。
比如: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录取人数达历史级的111.4万人,许多985高校录取名额被教育部增加了接近50%,导致出现只要能进入复试就能被录取的现象。而大部分非985院校拿到的扩招名额却极为有限,考虑到985高校原有的庞大体量,这就意味着更多的211院校和双非院校可能扩招连10%都不到。
这样一来,在非985院校就算评为研究生导师,甚至一入职就聘为研究生导师,一般也很难招收到学生,更别提研究生本身的素质以及学科实验平台也和985不在一个水平线。
因此,非985院校的教师难免会陷入“科研难度极大导致无法出成果,无成果就申请不到课题,没有课题更无法做科研,进而难以晋升职称也无法招收学生”的恶性循环之中。
职称晋升速度快慢
在职称晋升这一点上,985院校也同样具有极大优势。
非985的绝大部分院校(包括非教育部直属的部分211院校)没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自主评定权限,经常会发生给年轻教师或者高层次引进人才一个“校聘”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奇葩头衔,说白了就是先给你校内的待遇,但是无实际编制。
原来在编的前人不退休,新进教师就永远别想晋升,同时,非985高校要想从各省的人事厅拿到多余的编制名额,可以说是比登天还要难,所以,这就导致非985院校的年轻教师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完全是排队熬资历。
在这点上,985院校拥有自主的人事权,可以独自制定进人计划,以及运用职称评定的自主权,可以独立给引进人才评定高级职称。
虽然个别985院校也存在压价行为,比如:故意给你一个副高而不给正高,或者先以青年特聘研究员(等于校聘正高)入职5年,考核通过再压低待遇,变成事业编副高甚至是事业编中级职称。
但即便如此,985院校毕竟给青年教师是实打实的职称,而且是有保障的薪资,而不是所谓的“校聘”这种忽悠人的头衔,同时还能保证你在研究生招生、进行科研时也不受到任何影响。
获取国家人才头衔难度

尽管每一所院校都特别看重国家级人才头衔,因为这涉及到学科的排名,但在非985院校,你想要拿到国家级人才头衔的难度,与985院校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就算个别非985院校为了招揽高端人才,允诺给出比985院校更高的待遇,但是,实验平台、科研团队、学生质量等综合水平跟不上,即使是申请青基,同样的申报书,评审专家也会优先考虑平台好、能保证质量的单位,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高校,这种表现只会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见,对于平台低的非985院校,想出现一批拥有国家级人才头衔的科研团队,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对行政人员态度迥异

客观地讲,985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虽然谈不上完美,但还是要普遍高于非985院校的,而且,相对来说,越是综合排名靠前的985院校,其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越强一些。
其实,一名985院校青年教师不需要刻意去讨好行政管理人员,也是有原因的:课题是从国家申请的,论文是期刊杂志编辑和审稿人评的,给学生代课是课程组决定的,高校教师的核心关注点也就这三大块。
即使是涉及到报帐之类的繁杂事物,也都是由自己研究生去代劳,不用导师亲自出马,不会与行政人员发生过多冲突。
就算与行政人员关系处理得不够融洽,最严重的后果也无非就是拿不到院校的考评优秀,或者三年一度的岗位聘任时打分会低一点,但对于职称晋升(学校评委只看学术业绩)和工资待遇完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相对来说,一些非985院校行政人员的服务态度的确不敢恭维,总结起来就是“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
实事求是地说,能够入职985院校,几乎是每一名决心献身科研的高校毕业生的共同梦想。
但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入职985的基本条件是博士,尤其更看重海归博士或者博士后经历的人才。
其实,对于各类院校的青椒们来说,从本科读到博士,再加上几年博士后确实不轻松,是付出巨大代价换回来的,在孤独寂寞的同时,还需要极大的忍耐力以及对科研本身的兴趣,但这也是一笔来之不易财富。
不管是否能够入职985院校,青椒们时刻保持实心,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永远都是正道!
因为,如果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先与微信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