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百科:邳州人宴席惯制(作者 王如坤)
一 亲友宴席惯制
平时出门走亲访友,多是当日去当日回,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客人告辞回去就罢了;如果客人不走,主家还需再备一餐,餐后始送行,为“二顿饭”,邳州多为“二顿饭”;也有设“三顿饭”的,或早上中午简便一些,菜肴等少办一点,作为“点心”。
一般的亲戚朋友的招待,农村最为普通的为“四个菜”,和“六个菜”。或两凉两热,或两荤,或两荤四素。招待略好一些的为“八个菜”或“四荤四素”,或“两荤六素”。荤炒凉拌多为炒肉丝,炒肉片,凉拌耳丝,凉拌猪肝或凉拌口条等。素炒凉拌多为:炒地豆丝,炒小鱼辣椒,炒鸡蛋,炒豆芽等,另有凉拌藕片,凉拌豆角或凉拌花生米等变换着做。
有的是“四碟两碗”或“四碟四碗”的,“四碟”是从以上几个菜变换,“碗”菜为烹炒为主,一般为:清水丸,炸小鱼,豆腐,猪肉片,鱼,鸡蛋糕,炒小鸡等变换着做。
新亲上门或稀客做客,较为丰盛一些,一般为“十盘菜”或“十三盘菜”必备有“四大件”;一般从“四喜丸”、“清水丸”、“整鸡”、“整鱼”、“红烧肉”、“猪肘子”、“炖牛肉”、“炖排骨”等变换烹做。有的另加一汤。多为鸡汤或其他甜汤类。
二 丧喜事宴席惯制
丧事又称白事,本家多三天盖锅熄火吃“大锅饭”。头天为“大锅菜”,不为正席。菜为萝卜、白菜,粉条、丸子、豆腐混烹煮,另上四个碟。二凉二热,或四凉中有两荤两素。
宴席:主要招待吊孝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社的邻人、帮忙的人。从民国到解放后的70年代为“四碟八碗”,八碗多为:炸丸子、炸地豆片、炸小鱼、炸肉片、炸松肉、炸豆腐、蒸卷纤、红肉、甜米饭。
80年代“四碟八碗加一汤”,八碗中有4—6个炒菜,2—3道炖炸菜。炒菜多为炒小鸡、炒肉丝、炒杂烩、炒肉片,炖牛肉,炖排骨,炖清水丸,炸四喜丸,炖整鸡,炖整鱼,从中选做八道菜。
90年代“十三太保”即12道菜加一汤,大体从以上炒、炖、炸菜中选做。丰盛的宴席多用16道菜或18道菜,除以上炒、拌、炖、炸菜外,一般增设瓜果碟类的甜盘。
喜事。又称红喜,头天的喜席也较简便,除大锅菜外,一般六道菜或八道菜,四碟四碗,碗菜可以增添,属大锅菜系列。正席从民国时期至解放后70年代,一般有四个糖果碟,四道碟菜和八道碗菜,称“八碟八”,不设四个糖碟,称为“四碟八”。八道菜多为蒸、炸、熬、炒,炒菜很少,其中甜米饭不可少。文革时期新事新办,不用碟碗,而用盆盛菜,一般为“四盆菜”。80年代多为“十三太保”,其炸、蒸菜少做,炒菜多做,比以前增加了一汤。
90年代,宴席菜肴丰盛些,以炒菜具多,米甜饭不再作为宴席菜肴,必不可少的四大件是:四喜丸子、炖鸡、炖鱼、炖肘子,没有肘子的一般为清水丸或炖牛肉,或炖排骨。菜肴增加到18道,有的达到20道菜。更为丰盛的是八仙过海席、八荤八素、八碟八碗,八大八小,外加一汤。2000年始,菜肴不可少,花样多翻新,城市的席中出现了野菜碟、野果碟、野虫碟,海味有所增加,宴席的色彩鲜艳、红、白、青、绿、紫、黑、黄七色,味美香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上菜的程序:位置也有规矩,不是随意乱放的,放碟碗的程序是:首先是先摆碟,其后再放盘子,接着碗跟上,最后上汤饭。
摆放碟、盘、碗、盆的位置大体是:四荤四素叉开摆,炒、炖、荤、素间隔摆,四个大件中间摆,再后汤盆桌心摆。使热凉、炒炖、荤素有条理的间隔叉开摆放,使客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可以伸筷自如,夹菜随心。
上菜的整体顺序大体是:先素后荤,先凉后热,先甜后辣,先炒后汤,先鸡后鱼。
四大件的顺序大体是:鸡头鱼尾最后一汤。
四大件上菜的规矩是:鱼不献背,鸡不献头,鸭不献掌、蛋不献黄。鱼不献背,头向东,叫鱼归大海,或鱼头对着主客,叫鲤鱼献珠。
鸡不献头,仰鸡,好吃的肉在肋下。鸭不献掌,卧鸭鸭肉肥美味在汁。蛋不献黄,整蛋,黄破为一碗鸡蛋汤。
吃菜的规矩是:先讓后叼,先素后荤,先凉后热,先酒后饭,饭后饮茶吸烟。吃菜时,筷子要轻,咀嚼要细,下咽要慢,落筷要快。
摆放餐桌的规矩:方桌分上下(北南)边框,圆桌分上下左右席坐。宴席开桌席称为堂,六桌餐叫六桌堂,八桌餐叫八桌堂,几桌餐就称几桌堂。
席位有七人席,八人席,十人席。七人席是邳北靠山东省界处的村镇的列席法,留一席位作走菜路,八人席是传统的席位列法,现今还有不少村镇延习这种列法。十人席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列席法,从城镇到农村,十人席的列法不断发展,将成为惯制。这三种列席法邳州境内不完全统一,三里路不同俗,十里路改规矩,各有说法,各有利弊,过去没有的十人席现在也将成为习俗的惯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