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陕西 《悠悠年味情》 作者:薛峰 主播:红日

作者:薛峰

主播:红日

编辑:小鹿

悠悠年味情

心想事成

万事如意

步步高升

笑口常开

财源广进

年味是什么,在我的脑海里,每到年关,这年味的悠悠情思一天就比一天强烈,但要准确地把它表达出来,却又显得那样地苍白和困难。

后来又仔细想了想,小时候的年味何曾不是夜空中那一声声爆竹的炸响。过了腊月二十三,傍晚时分,就有了零星的闪光和随之而来的爆竹声,从飘渺的炊烟中冲了过来,将周围不远处的几个村庄用这美丽的声音和图景连在了一起。那此起彼伏的回响,像战场上的鼓点,激荡着我的心房。随后,这声音就一天比一天地多了起来…

这时,我们的父辈也开始少有地大方了。用带着我们在野地里挖药材换来的那些零钱,去韦曲赶集买年货时顺便给我们买回了鞭炮,我们如获至宝。等到太阳落山天黑下来后就聚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先把爆竹(雷子炮)的双炮眼从爆竹中间抽出来一端,让炮眼变得长一些,不至于点着时燃烧的太快而伤了手和脸。后来,我们又发明了用铁丝的一端,从爆竹中间穿进去,再把爆竹踩在脚下,接着向外猛然一拉,那雷子炮就轰然炸响了。虽然震的脚有些疼、耳有些鸣,但心中却异常开心。常常玩的忘了回家。

从此,这爆竹的震天价响,就断断续续响个不停,一直响到正月十五方才停止,最长久最响亮的时间当然是除夕晚上和初一早上。"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人王安石,不愧当过宋朝五年多的宰相。他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了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他用这首诗,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人民欢渡春节的欢乐气氛,诗情画意间无不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也借此表达了新生事物必然取代陈腐事物的政治抱负。从此,这首诗就成了中国人年味最浓的灵魂之作。我们那时少年不知愁嗞味,在噼噼叭叭的爆竹声中,便形成了儿时对年味的这压缩之感,且将它永远留在了心坎上。

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自已的肩上,每逢过年,便与爱人仔细筹划,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父亲也常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两个孩子自不必说,新衣新帽加鞭炮,而两个八九十岁的老人,营养品也少不了,还有亲戚门户样样都要考虑周全。再加上那时物资奇缺,爱人常从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到处赶集,把应购的东西用最便宜的价钱从十几里外的地方购买回来。虽然一九八九年的春节因工作需要,我在广东佛山工地过的年,但从爱人来信中也足以体会到了虽未能回家团聚,但孩子们的欢乐气氛、老人的开心生活,其乐融融,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年味来。

南宋诗人戴复古《除夜》的诗,从生活细节写出了很值得咀嚼的年味:"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从这样的诗句中我完全体会到了人到中年对年味的理解和赞颂,读懂了作者肩上的担子的沉重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悠悠地期望。

现在,这年味在许多人的心中趆来越浓了,除夕之夜也趆来趆近了,但我们老年人的心却依旧像平静的湖面,无波无澜。不知道从什么時候开始,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而成为了一种形式。以往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平时想吃什么有什么,爱穿什幺就穿什么,但年味却和过去不一样了,好像难忘今宵的激情再也找不回来了。面对这不变的日出日落一年四季,变了的是我们逐渐苍老的容颜的现实情况,就不由得赞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的那么中肯和贴切。

其实,步入老年后,这年味,就是在冬阳的暖意下对后来人的欣赏和鼓励;是用饱经风霜的眼光回眸一望,寻找自已的过往;是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对后来人的殷切希望……

啊年味,源远流长!

原创

作者

主播

远方诗歌文化传媒

(0)

相关推荐